为学
预习
【学习目标】
1.在了解词句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圈画,深入理解全文的内涵。
2.了解有关的文言知识和古代文学常识。
3.懂得为学有难易,只要立定志向,一定能成功的道理。
【课文提示】
1.本文原题《为学一首示子侄》,选自《白鹤堂集》。
2.作者彭端淑,清朝学者。
【朗读课文】
1.读准生字,记录在册,回家抄写。
2.掌握重要词语。
【课文简析】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以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说明人贵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
2.本文的层次大意是: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问题,并自己回答。两问两答中,提出论点:“为学”的关键是“为”。其中包含一个哲学道理:难易是会转化的。
第二部分(2-7段),记叙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以富僧为例说明“不为则难”;以贫僧为例说明“为之则易”。
第三部分(第8段),引出结论:“为学”贵在立志。用反问语气,自然阐述中心论点。
3.古代汉语的句子成分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句子成分的位置次序也大体相同: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定语、状语在中心词前,补语在中心词后。但是古今词序也有不一致的地方,我们就称它为倒装。倒装有两大现象:前置和后置。今天只讲宾语前置:
①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往往要前置,如:何言? 安在? 谁欺?
同样,在介宾结构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也要前置,如:何以 奚为 。
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前置,如:未之尝闻 不我告 莫之振救
③为了强调,宾语前置,并在宾语和动词之间加上结构助词“之、是”等。“之、是”便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
何罪之有?(有何罪)
此之谓也。(谓此也)
荆舒是惩。(惩荆舒)
今吴是惧。(今惧吴)
同样,在介宾结构中,宾语前置也可在宾语和介词之间加上“之、是”等作标志,如:
我楚国之为(为楚国)
岂不谷是为(岂为不谷)
先君之好是继(继先君之好) 。
这种情况,有时还在前置宾语的前面加上一个表示范围的副词“唯”,形成“唯…是…”或“唯…之…”的格式,如:唯敌是求、唯鱼之念。
这种格式在现代汉语中也比较多见,如:唯利是图、唯你是问。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天下事有难易乎?
翻译:天下的事情有困难的和容易的之分吗?
分析:《为学》:做学问、求学。为,动词(wéi);学,名词。
原文: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翻译:如果做了,那么难的也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也难了。
分析:之: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为:动词(wéi),做。
原文: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翻译: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分析:之:助词,连接主语、谓语,取消它们的独立性。 为学:做学问、求学。
原文: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翻译:如果学习,那么难的也容易了;如果不学习,那么容易的也难了。
分析:学:动词,学习(“不学”亦同)。 之: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原文: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翻译: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
分析:之:助词,的。 鄙:边境。 其:其中。
原文: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翻译: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你看)怎么样?”
分析:者:…的。 语:对…说。 之:动词,往、到。 何如:宾语前置,“如何”,怎么样。
原文: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翻译:富和尚说:“你凭什么前去呢?”
分析:子:你。 何恃:宾语前置,即“恃何”,凭什么。 恃:凭借、倚仗。
原文: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翻译:(穷和尚)说:“我一个水瓶一个饭钵足够了。”
分析:吾:代词,我。 足:足够。
原文: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翻译: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雇船(沿长江)下去,还没实现。你凭什么去呢!”
分析:买:雇。 下:(沿着长江)下去、往下游走。 犹:还。
原文: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翻译:到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到南海的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露出惭愧的神色。
分析:越:到了。 明年:第二年。 自:从。 还:回来。 以:介词,把。省略宾语“之(到过南海这件事)”。 告:告诉。 惭:惭愧。 色:脸色、神色。
原文: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翻译: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和尚富的不能到达而穷的却到了(那里)。
分析:之:助词,连接主谓语,取消它们的独立性。 去:距离。 焉:语气词。
原文: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翻译:一个人立志,难道不如四川边境的(一个穷)和尚吗?
分析:顾:难道。 之:助词,的。 哉:语气词,表示反问,吗。
【朗读课文】
复习
【思维训练】
1.第一段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起什么作用?
( 事在人为。 // 引出故事,表达观点,为中心的阐发起铺垫作用。 )
2.富和尚既有钱又有很好的计划,为什么没有实现去南海的愿望?
( 富僧虽然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他“不为”,即缺少实际行动,从根本上说是没有意志,没有勇气。 )
3.穷和尚能到南海,靠的是什么?
( 志气和行动。表面看来穷和尚是靠“一瓶一钵”去了南海,实际上他是依靠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克服重重困难,才真正实现了自己的美好愿望。 )
4.穷和尚与富和尚有哪些区别?
( ⑴两人经济条件不同。
⑵两人南海之行的态度不同。
⑶两人的结果不同。
⑷两个形象蕴涵的意义不同。 )
5.文中,富和尚为什么要说“子何恃而往?”两次有什么区别?
( 富和尚认为去南海需要优越的物质条件,所以他一再质问穷和尚“何恃而往”。第一次表示疑惑。第二次表示蔑视、讥笑,认为穷和尚不自量力。穷和尚用行动和事实作了回答。 )
6.文中的小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 事在人为,贵在立志,重在行动。 )
7.本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
( 点明中心和结论。 )
8.现在我们的学习条件比较优越,怎样才能摆脱富和尚的命运?
9.在现代生活中、在个人学习上,我们如何向穷和尚学习?
【课外作业】摘录有关立志的名言佳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