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堂教学实录 >>
《论雷峰塔的倒掉》教学实录(钱梦龙版)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4-10-11


钱梦龙  论雷峰塔的倒掉  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一、化难为易:从故事入手

师: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鲁迅的文章:《论雷峰塔的倒掉》,先请一位同学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学生板书时把“雷峰塔”的“峰”误写成“锋”)

师:这位同学字写得很好,不过有一个小小的错误,(许多同学举手)啊,看来大家都发现了。好,你来说。

生①:他把“山”旁的“峰”写成了“金”旁。

师:想想看,这个错误怎么造成的?

生②:受了雷锋同志名字的影响。

生③:太粗心,没有仔细观察。

师:他们两人讲得都对,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没有讲出来。大家再想想。

生④:他没有弄清楚这座塔为什么叫雷峰塔。

师:那就请你告诉他,行吗?

生④:注解里有说明的,这座塔建造在叫“雷峰”的,J’II.讨l,所以叫雷峰塔。它踉雷锋同志没有关系的。那是山名,所以“峰”字是山分。

师:你读书很细心,还用上了形声字的知识。他(指写错的学生)大概没有好好看这条注解。有一位同学还提出了一个“傻”问题:雷锋同志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鲁迅干吗要希望纪念雷锋同志的培倒掉?(笑)我想,如果他好好看了注解,就不会这么犯傻了。(笑)其实这位同学文章也没有看懂。你们说,鲁迅希望雷峰塔倒掉跟一个什么放事有关系?

生⑤;踉《白蛇传》的故事有关系。因为白蛇娘娘就被法海和尚压在雪峰塔底下,所以作者希望它倒掉。

师:这就对啦!希望雷峰塔倒掉的,不仅是鲁迅;当时凡是知道白蛇娘娘故事的人,没有一个不希望它倒掉的。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③:因为人们同清白蛇娘娘。

生①:白蛇娘娘是蛇妖,法海除妖,我认为没有什么不好。

师:好!你敢于和大文豪鲁迅唱对台戏,(笑)我钦佩你的勇气。请大家一起发表意见。

生③: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白蛇娘娘是个好的妖怪。(笑)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③;文章里说的,白蛇的故事出于《义妖传》,“义妖”当然是好的。

师:有说服力!文章第二段里就有这个句子,你注意到了,说明你的细心。既然说到了第二段,我们就先来看看这一段。你们能不能从这一段里找出根据。证明白蛇娘娘是个好妖怪,是义妖。(学生默读第。段)

生③:白蛇嫁给许仙是为了报恩。

师:你说的是对的,但最好不要这样笼统地说。这一段一共写了几件事,要一件一件地说,最后证明白蛇娘娘到底是好是坏,是值得同情的还是应该镇压的。如果你能用一些四字句把主要的情节概括地表达出来,简洁明了,

那就更好了。你试试看。

生③;许仙救蛇……白蛇报恩……法诲藏……夫,(笑)… 白蛇寻夫……水满金山……白蛇中计…,··造塔镇压。

师:嗯,概括得很好。刚才大家为什么笑?

生③:他说法海藏“夫”,人家会误以为是法海的丈夫笑)最好改成法海藏“人”。

师:“人”又好像太笼统。(学生七嘴八舌:藏“许”)好,就用法海藏“许”。现在大家看看,这样的故事情节说明了什么?不要用一句话回答,最好能作一点分析。

生(11):白蛇嫁给许仙是为了报答他的救命之恩,结婚以后过着幸福的生活,··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11):-一电视里看到的。(笑)可是法海总想破坏,最后终于把白蛇娘娘收到一个钵盖里,压在雷峰塔底下。白蛇娘娘一心要报恩,当然是“义妖”。她有情有义……(笑)

师:说得好!既然白蛇娘娘有“义”,那么法海就是有“义”的反面,是怎么样的人呢?

生(12):不义之人。

师:你们同清白蛇娘娘,还是法海?

生:(齐)白蛇娘娘!

师:同情法海的请举手。(无人举手,对生(7))怎么,你也不举手?你是赞成法海除妖的。(笑)

生①:我只是提个问题请大家讨论,其实我心里也同情白蛇娘娘。(笑)

师:澳,原来如此!你对活跃我们的思维作出了贡献!(笑)的确,凡知道这个故事的人,几乎没有不同清白蛇娘娘的。从课文里看,只有一种人是不同情白蛇娘娘的,不知道你们看懂了这句话没有。是谁啊?

生(13):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人。(师插:能解释一下吗?)就是头脑里有毛病的人。

师:是精神病吗?(笑)

生(13);是指有封建思想。作者这样说,是为了嘲笑这种人。

我很高兴,刚才大家都表示同清白蛇娘娘,证明全班同学的脑髓都是正常的。(笑)大家别笑,这种爱憎分明的态度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很重要的。不过,这篇文章比较难学,要真正读懂,还有很多难题要解决。同学们在自读中提出了不少问题,我看了大家做的问题卡片,发现你们很会提问,有不少问题很有思考的价值。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大家提的问题。由于问题多,时间有限,我只能挑选一部分,给卡片编了号,请拿到编号的问题卡的同学,按序号提出问题,现在开始。

二、了解写作意图

生(14):(读1号卡)鲁迅在雷峰塔倒掉以后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表示对白蛇娘娘的同情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读文章必须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他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很懂得怎样读文章。大家想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联系什么来考虑。(生齐;时代背景)不错,时代背景,尤其是读鲁迅的文章。因为他的文章大多针夜时弊(板书并稍作解释),如果不了解当时社会上发生了什么事,就不知道他写作的意图。现在我就来简单地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刚才大家都表示同清白蛇娘娘,希望镇压白蛇娘娘的雷峰塔倒掉。有趣的是,这座塔在1924年9月果真倒掉了。当然,不是像故事里说的被“白状元祭塔”祭倒的,也不是“小青姑娘”修炼成仙后用法术把它击倒的,而是因为当地的人迷信,以为拿一块塔上的砖放在家里可以消灾避难,于是你拿我拿,塔的根基被挖空,就倒塌了。一座古塔倒掉,当然有些可惜。但从整个社会生活的角度看,是不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生齐:不是)但鲁迅却为此事写了两篇文章:《论雷峰塔的倒掉》和《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当时有一些满脑袋封建思想的文人,也就是鲁迅文章里说的什么样的人?(生齐:脑髓里有点贵恙的)借雷峰塔的倒掉,大唱哀歌,散布很多维护封建礼教、封建统治的言论,总之,他们希望恢复人压迫人的封建旧秩序。这种借一件事做题目,来表示自己真正的意思的手法,叫什么?有个成语,知道吗?

生(15):借题发挥。

师:对。这就使鲁迅不能沉默了。于是,他针锋相对,也来一个借题发挥,写下了这篇文章。请大家联系课文想一想:鲁迅借的什么题?发挥了什么意思?

生(16):他也是借雷峰塔倒掉这个题,抨击了那些希望恢复封建社会的文人。

师:说得好极了!他还用了一个很高级的动词,(笑)听出了没有?(生齐:抨击)你会写吗?

生(16):提手旁一个“平”

师:这个字很容易读成“Ping”,他不仅会写,而且没读错,真不容易。不错,鲁迅的这篇文章抨击了那些妄图恢复人压迫人的封建统治的人。鲁迅针锋相对地指出,人压迫人的封建统治是不可能恢复的,封建势力的垮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课文里有一个句子非常深刻地表达了这个思想,看谁能把它找出来。这可是个“高级难题”,读书傻乎乎的人肯定是找不到的。(笑)

(学生看书后不少人举手)

师;啊,看来大家都不傻。(笑)好,你说。

生(17):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师:好极了!完全正确。但是我还不满足,你能不能再说一说为什么找了这句。

生(17):“塔是终究要倒的”说明封建势力是终究要垮台的。

师:这句话里有一个关键词,如果你能找出来,我算佩服你了。

生(17):“终究”。(师插:为什么是关键?)说明塔的倒掉是“必然”的。

师;啊,佩服,佩服!(笑)他找出的这个句子是文章的中心句,我们叫它文眼”。读这样含意深刻的文章,只要找到了文眼,就是抓到了中心思想,也就基本上读懂了文章。同学们很会读文章。同你们讨论问题,我感到很愉快。现在讨论2号卡片。

  三、理清文章思路

生(18):(读2号卡片)从本文的标题看,是议论文,但跟过去学过的议论文不同,写得有些杂乱,究竟是什么文体?

师:他说鲁迅的文章有些杂乱,你们说呢?

生:(议论纷纷)杂乱。不杂乱。

师:请起来说。

师:(对另一名学生)我刚才好像听到你说“不杂乱”,

生(19):是写得有些乱。先说雷峰塔倒掉,后来却东拉西扯,还写到吃螃蟹,让人理不出线索来。

师:(对另一名学生)我刚才好像听到你说“不杂乱”,也能起来讲讲吗?

生(19):我…··俄想鲁迅写文章是不会乱来的。(笑)

师:当然,鲁迅如果乱写的话,那就不是鲁迅,而是一名中学生了。(笑)不能把这个作为理由。也要用文章本身来说明。

生(20):文章写的都是雷峰塔倒掉的事。(师插:能说得具体些吗?)写《白蛇传》的故事,写吃螃蟹这些事,都和雷峰塔倒掉的问题有关。

师:两位同学的意见都正确。这篇文章看起来是有些“杂”,但是“杂”而不“乱”。这种文体就叫“杂文”(板书)。杂文里常常要发表议论,但是踉议论文不同。关于这种文体的特点,到我们读完了文章以后,再一起讨论。刚才他(指生(20))虽然话说得不太漂亮,但道理是对的。文章看起来似乎“东拉西扯”,可是都跟雷峰塔的倒掉有关。本文的标题是“论雷峰塔的倒掉”,这就提示我们,塔的“倒掉”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现在我们就来理一理这条线索。这件事并不难做,只要把文章组有关“倒掉”的词语找出来就行了。例如第一段主要写什么?

生(21):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师插:能不能简化到最少的字数?)听说……倒掉。

师:好,就用“听说倒掉”。大家就以此为例,一路找下去,最后就可以把线索理出来。(学生看书,找线索,教师边听边写,最后完成板书;听说倒掉一希望倒掉一仍然希望倒掉一居然倒掉一仍然希望终究要倒掉)

师:你们看,作者就按这条线索,有时叙述,有时议论,一路写下去。如果说这像在画“龙”的话,那么在哪里“点睛”

生(22):最后点睛。师插:为什么说。“睛”在最后?)因为“终究要倒掉”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师:你们看,把文章的线索理一下,就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一步不乱。这可以说是杂文的一个特点:杂而不乱。下面讨论第三个问题。

四、解疑:关于“憎塔”(上)

生(23):(读3号卡片)“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这句用了两个“听说”,显得罗唁,“没有亲见”和“听说”的意思也是重复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师:大家想想,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

生(24):为了强调“听说”。

师:有点道理。但为什么要强调“听说”,而不是一听说,立即坐火车到杭州去看个究竟?你再往深处想想,揣摩一下作者对雷峰塔的态度。

生(24):作者对雷峰塔没有好感,因为塔下压着白蛇娘娘。“听说而已”,就是说知道有这回事就算了,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生(2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知道塔下没有白蛇娘娘,他对塔没有好感是因为雷峰塔是封建势力的象征。

师:你们两人都说得很好,你(指生(25))的纠正尤其好。不过,说作者的态度是“无所谓”,恐怕还不够,我给大家一个字,请组成一个词,这个字是 “冷”字。

生(26):冷漠。

生( 2 7 ):冷淡.

师;请从两个词中选一个,并说明选择的理由。

生(2 8):用“冷漠”好,因为它不但是冷淡,还有一点漠不关心的意思,表明作者对雷峰塔倒不倒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当然更没有兴趣到杭州去看。

师:这个问题挺难,想不到会解决得这样好。现在讨论下一题。

生(29 ):(读4号卡片)“雷峰夕照”是西湖十景之一,是西湖胜迹中的一个名目。 “胜迹”就是风景优美的古迹,但作者却说它“并不见佳”。“雷峰夕照”究竟美不美?

师:上一个问题解决了,我估计这个问题是容易解决的。谁来说?

生(30):我想“雷峰夕照”的景色大概还是比较好,可是作者对它没有好感,所以要说它不美。

师:大家同意吗?(生齐:同意)我早知道这个问题对你们太容易了。不过我觉得讨论这个问题,重要的不是得到这个结论,而是要细细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请大家把第一段朗读一遍,说说作者在对雷峰塔的具体描写中是怎样流露出自己的感情的。

(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生(31):用“破破烂烂”描写雷峰塔,给人一种破落的感觉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使人感到很荒凉。

师:你的感觉很准确。这些词语的确带有荒凉、破落的色彩,表现了作者对雷峰塔的厌恶感情。这里用词很有讲究。雷峰塔是一座古塔,如果你带着欣赏的态度,也许会说它“古色古香”、 古朴苍劲”。但作者却说它“破破烂烂”,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再如“落山的太阳”,如果改为“夕阳的余辉”,感情色彩世截然不同。这对我们怎样选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达感情是很有启发的。好,下一题。

生( 34):(读5号卡片)“并不见佳,我以为”是不是就是“我以为并不见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倒过来说?

师:这个问题也有点难度。(有学生举手)请等一下,暂时不忙发表意见,先把这个句子再朗读几遍,细细体会,哪些字要读得重一些,强调一些,然后再说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倒装的句式。(学生各自朗读,体会)

生(33)把“并不见佳”移到前面,起了强调的作用,读的时候,要把这四个字读得重一些。

师:还有意见要发表吗?

生(34):我觉得“我以为”三字要重读。(师插:为什么?)这是作者在表明自己和别人的态度不一样。

师:你说的“别人”指哪些人?

生(34):头脑里有点贵恙的人。

师:为什么作者要强调地表明自己和他们的态度不一样呢?

生(34):针锋相对呀。

师:你的体会好极了,我完全赞同。不过,他(指生(33))的意见也是值得考虑的。一般说,把句子的某一个成份移到前面,总是为了突出这个移前的成份,读得要重些。这个句子显然突出了作者对“雷峰夕照”的评价:并不见佳。还有,“我以为”三字,不必全部重读,只要强调一个字就可以了(生插:“我”)这样,这个句子既突出了“并不见佳”,又强调了这是“我”的态度,跟那些为雷峰塔大唱哀歌的文人针锋相对。语气肯定,旗帜鲜明,毫不含糊。顺便还告诉大家一件有趣的事:鲁迅这篇文章发表以后,人们除了为鲁迅深刻的思想所折服外,对这个句子新颍的形式也发生了兴趣,纷纷仿效,说话、写文章都要来一个“×××,我以为”,一时成为流行的句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鲁迅锤炼语言的功夫。最后,请大家把第一段完整读一遍,再好好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尤其是最后一个倒序句,两处重音都要读出来。

(学生朗读)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太空一日》课堂教学实录
《太空一日》课堂实录
《时间的印记》课堂实录
《最后一次讲演》课堂实录
《谁是最可爱的人》课堂实录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课堂实录
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课堂实录
《驱遣我们的想象》课堂实录
《蜀相》课堂教学实录4
《背影》课堂实录3
《谈创造性思维》课堂实录(节选)
《苏武传》课堂实录
《谈创造性思维》课堂实录
《美丽的颜色》课堂实录(获奖课例)
《五石之瓠》课堂实录
《一着惊海天》教学实录
《渡荆门送别》课堂实录
《杞人忧天》课堂实录
《穿井得一人》课堂实录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课堂实录(余映潮版)
《归园田居》(其一)课堂实录
《紫藤萝瀑布》课堂实录5
《“飞天”凌空》教学实录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实录片段
《逢入京使》教学实录
《灯笼》教学实录片段
《灯笼》课堂教学实录
《过秦论》教学实录4
《回延安》课堂实录
《荆轲刺秦王》课堂实录3
北京版《论雷峰塔的倒掉》教案2
《论雷峰塔的倒掉》ppt课件1
《论雷峰塔的倒掉》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