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教案5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4-10-29 |
雾凇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的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雾凇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导入:我们知道,吉林雾凇同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的四大自然景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吉林雾凇的美景。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1、感受雾凇的特点:课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雾凇的特点? 2、讨论交流: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板书) 3、齐读这两个词。 4、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5、指名朗读,齐读,初步感知雾凇的特点。 6、除了从色彩、光泽这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丽动人之外,课文还写了雾凇的哪些特点? 7、交流:玉树琼枝、千姿百态 (板书) 8、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雾凇的“千姿百态”。出示收集的雾凇资料照片。 9、说话训练:吉林雾凇千姿百态,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 10、小结: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板书: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 1、感受雾凇的美景:出示雾凇的全景和特写 2、谈感受:同学们,此时此刻,如果你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美? 3、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样赞美的呢? 4、交流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 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② 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都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样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指导朗读。 四、精读第二自然段。 1、学到这儿,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2、质疑后归纳:①什么是雾凇?②雾凇形成需要什么条件?③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3、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画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 4、讨论交流: ①什么是雾凇? 指名读: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② 凇形成需要什么条件? 交流: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ⅰ、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交流后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这时,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ⅱ、自由读,感受雾凇形成的过程。 ⅲ、再读,抓住“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理解雾凇凝结时的情形。 ⅳ、示范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雾凇形成的经过。 (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到师生是平等的,关系是和谐的,学生在这样宽松的学习氛围里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ⅴ、观看雾凇录像,进一步感受雾凇的形成过程和奇特。 (通过学生的全员参与,全面参与,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到知识,学到方法。) 五、课堂延伸:我是小导游 假如你是吉林人,此时来了一批游客,你准备如何向客人介绍家乡的雾凇? a) 分组讨论交流。 b) 一组推选一名代表介绍。 c) 评议。 (让学生充当小导游,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地让学生练习和实践,学生动脑、动口,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不仅学到了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学习。) 六、总结课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雾凇奇特的景象,而且了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还充当了小导游,向客人介绍了吉林雾凇,感受到了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七、作业。 观察早晨霜冻的景色,并留心太阳出来后,霜逐步化解的过程,仿照文章的写法,写个小练笔。 (作业设计的意图就是让学生整合所学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向深度延伸。学生调动了生活经验、语文积累,动手、动脑由课内到课外,丰富了积累,提高了能力,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真正实现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板书设计: 雾 凇
洁 白 晶 莹 雾 凇 银 光 闪 烁 闻名全国的奇观 千 姿 百 态 琼 枝 玉 树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