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家里的灶头》教案4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4-11-28


1、 背景  

《新课程标准》对于散文教学的评价要求是:“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如能否展开想像和联想,能否对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是否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是否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等”。对于状物类散文,显然是要求我们力求在对作品的形象和意境的鉴赏中产生审美体验,进而了解作者的“情”,把握散文的“神”。而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对于状物散文,一般的教法设计会更多关注所状之物的特征分析,其实,状物类散文中的状物文字再美也只是审美的一个起点,审美的终点永远应该是作者胸中的情。可是由于状物类散文它与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不同,抒写的情感因缺少了人物和事件的支撑而变得模糊而不确定。如果我们把这类散文中的物析得太细,情讲得太实就会破坏其中的美感,冲淡其中的情味。状物类散文的教学内容如何定位,才是深浅适中呢?我在教《家里的灶头》时,初读我以为是状写灶头怀念母亲,三读四读以后我发现并不是如此,尤其是读到篇末“灶头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可我仍不时还会想起它。灶头是个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的特别物事,能使最荒凉的地方充满人间烟火味,能使最简陋的房子弥漫温馨的家的气氛。``````黄豆芽炒咸菜的香味很亲切,至今还能突然地感动我。”我试着把教学重点锁定在体味作者对灶头文化滋养下的乡村生活的感情上。  

2、教学设计  

(课间播放歌曲《又见炊烟》,同时示图1《江南好》和图2作者简介)  

上课铃响后示图3老灶头照片,问:图片上的老灶头你现实生活中见过吗?  

随着生活的现代化,老灶头已渐渐退出城市居民的生活视野了,农村里部分人家也开始拆除它了。对它的撤离我们并没有太是在意。可有一个人却对它作了最深情的回眸,他就是常熟籍作家金曾豪。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家里的灶头》。  

课前布置大家预习,你能为一个生活在城市里从来没有见过灶头的人描述一下灶头的基本构成和各部分的功用吗?  

出示构成和功用简表(图6),学生依照图表上台介绍,师生共同点评补充。  

以上两个教学环节基本用十分钟就完成了。  

文章除了对灶头的构造和各部分功用作介绍外,作者把更多的笔墨奉献给了一个在灶头边忙碌的身影,你看清她是谁了吗?  

写母亲在灶头边忙碌的文字,你比较喜欢哪些?请勾划出来美美读一读,然后再跟我们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图7)  

指名朗读、解说。重点是2、3、5、6节(第6节可指导学生用高淳话读)  

母亲不仅为我们的吃喝忙碌着,还在忙碌中给我们讲述了很多关于灶的民间传说、规矩和禁忌,请大家找一找、理一理。(图8)  

师生一起梳理,列举如下:  

(1)蒸年糕时不准乱说话,否则会漏屉  

(2)汤罐水洗脸洗脚不作兴  

(3)反复讲“进门看抹布”等老话  

(4)灶王爷的来历和祭灶过程  

(5)禁止在壁龛放东西  

(6)不能当灶王爷面前说谎  

(7)不差我下灶塘烧火  

小组讨论作者如此安排的原因。学生讨论、点名交流,教师小结。  

透过这些作者要向我们述说,在母亲的忙碌下,在灶头文化的滋养下,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安宁、和乐、有序啊 !四组镜头就是又一个有力明证。  

师生分读体味。   

发生在灶壁边的故事: 母亲在灶上忙碌    姐妹烧火   姐姐的模仿 煨山芋    

“填脚炉”爆黄豆  

讲述的同时择要完成板书:灶头+文化=有滋有味的生活  

                       (创造者)‖(传承者)  

                               母亲  

如今灶头消失了,母亲不在了,灶头文化也消失了,那么生活呢?生活也寡味了许多。出示作者的创作背景(图10)所以,如今我万分惦念、怀恋,为消逝而惋惜、忧伤。  

全体深情诵读课文“灶头是个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的特别物事……”一节文字,弄清文章主旨(图11)  

教师举中秋吃月饼为例,并补充谈小时侯亲手做月饼的经历和感受。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生活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我们也行走在消逝中,你又有怎样的体味,请你也试着作一点思考和记录。  

3、 教后反思  

(1) 通过学习学生对文章的主旨有了比较正确也比较深刻的理解,知道作者是通过写灶头来写自己对灶头文化滋养下的乡村生活的留恋,和对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存处境的担忧。而不是简单解读成状写灶头怀念母亲眷恋童年生活。所以状物类散文,必须从状物开始做深度撞击,才能审视到文章中真正美的情感来。  

(2) 对文本第6小节的朗读设计不用一惯的普通话,而是改用高淳方言,是本课的又一大亮点,课堂响起了久违的乡音土语,一下就让大家沉醉在了浓浓的传统文化的馨香中。也顺其然地把握住了作者对传统灶头文化的无比欣赏和喜爱的心脉。当它淡出历史舞台时,作者内心油然而生的失落和忧伤学生也就不难理解了,所以作者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了乡音土语加以原汁原味的贮藏,以达到每读每醉,永远保鲜的目的。  

(3) 教学环节最好再作适当调整,可以先让学生自读介绍灶头构造的文字,再引导阅读灶头背面的传说和故事,最后审视灶头文化传承者的言语行动。这样解读思路更加清晰:灶头——灶头文化——灶头文化的传承。在灶头文化的传承者中还活跃着年轻一代的身影,比如姐姐,还有我。他们和母亲一起组成一支传统文化护卫队。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总不免甩下一些东西,即使这样,还是铭刻在人类的记忆中,成为独特的精神财富。  

(4) 根据高三毕业班的散文阅读水平,教学设计其实可以更加大气些。比如可以直接从文化角度切入,不必按部就班顺从文章结构由灶头的构造开始解读。再比如可以直接从最末三节入手,根据卒章显志的结构艺术来快速把握文章主旨。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家里的灶头》学案
《家里的灶头》ppt课件3
《家里的灶头》ppt课件2
《家里的灶头》教学设计3
《家里的灶头》教案2
《家里的灶头》ppt课件1
《家里的灶头》教案及练习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