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5-02-12 |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校训塑造着现代中国的大学精神 袁济喜 大学被比喻为“象牙塔”,被看做是思想学术的殿堂。莘莘学子跨入校门第一眼所见,往往是这所大学的校训,或遒劲有力,或大气磅礴。中国大学的校训多数源自中国的古典典籍,其中“学”字和“德”字出现的频率最高。统计数据显示,中国112所“211”大学校训中,出现“学”字41次,占37%;“德”字紧随其后,为30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大学明德尚学的价值取向,“德”与“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精神联系。细究其中缘由,中国主流的大学精神主要是儒家奠定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是明德尚学,进德修业。《礼记•中庸》中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体现出的就是“博学明德,知行合一”的理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大学”与现在作为学府的大学,意义是不同的,它是指最高的学术或者学问境界。大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学习而达到道德人格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从先秦孔子提出的六艺之教到现代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均体现出其内在的精神脉络。“自强、弘毅、求是、拓新”,“诚朴雄伟励学敦行”,“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些大学的校训句式工整、质朴雅正,无一例外地包蕴着传统精神,体现着东方智慧和中国气派。 孔子曾坦陈自己的忧虑:“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孔子对当时道德的沦落和学习的废弃忧患重重,认为这是礼乐文明毁弃的结果。在孔子看来,只要唤醒在当时物欲横流、道德失落的社会中的人们久被泯灭的孝悌之心,犯上作乱的事也就自然减少了,社会的礼义与秩序可望恢复与张大,他所憧憬的三代之治也就实现了。 可以说,中国的文化主要是一种经典文化。《文心雕龙•宗经》有一句话:“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这话是什么意思呢?用现代话来讲,也就是认为经典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相对真理,指它有时代性;绝对真理指它是永恒的,贯彻始终。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古代的一些经典,同 | |
| 标题: |
江西省新余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 文件大小: |
162K |
| 文件格式: |
rar |
| 作者: |
|
| 下载地址: |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
| 下载说明: |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
|
暂无图片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