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3
作者:   上传者:   日期:15-04-10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
西安高新第三中学
韩 刚
一、教材依据
人民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二、设计思路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及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高中文言文教与学的要求,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在设计时,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落实“以学定教、先学后导”理念,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选文重点的实词、虚词及文言特殊句式,读懂文章内容,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诵读鉴赏、讨论探究并展示,在探究时,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恰当评价孟子与民同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从中汲取生存智慧,在展示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精髓,努力展示孟子思想的深度、高度、特色,与现实和人生结合,引导学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树立忧患意识,先忧后乐,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总结升华,使学生乐观向上,走向未来。
《先秦诸子选读》不是知识型课程,而是通过向学生讲授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选文,启发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基本功,提高对我国古代文化优良传统的认识,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促使学生正确认识、把握社会、人生问题,《〈孟子〉选读》为教材第二单元,是学生在学习第一单元《〈论语〉选读》后,对儒家学说已经有了一定了解,而《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是在学完《民为贵》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第二个方面:与民同乐。至此,孟子民本思想完整呈现,即民贵君轻和与民同乐,这两方面都是从维护统治者如何实施仁政着眼的,但在今天,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学大师,要努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视角发现和挖掘孟子思想的精华,引导学生学会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和立身处世,用先哲的睿智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人生现实问题。这样,激发、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就尤为重要。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用法和特殊句式的特点。
2、准确翻译一些重要句子
方法与途径:1、主要学习第1则选文和第3则选文。
2、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参考译文,借助工具书,梳理课文内容。
情感与评价:1、引导学生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2、整体感知孟子思想的进步性,引导学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树立忧患意识,先忧后乐,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乐观向上,走向未来。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制作多媒体PPT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近孟子,具体形象理解“与民同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四、教学重点:主要学习第1则和第3则,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用法和特殊句式的特点,准确翻译重点句子。体会对比说理及其作用。
五、教学难点: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视角恰当评价孟子思想的进步性,如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立身处世,解决遇到的人生现实问题。
六、教学准备:
利用网络搜集中国儒学及孟子有关图片、著作及评价资料,配以适当的民乐,制作PPT课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形象理解孟子其人其事,准确认识评价孟子“与民同乐”、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思想的现代价值。
把学生分成8个学习小组,组长负责,课前自主预习,要求课堂上学生组内、全班充分展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七、教学过程:
导入示标:
播放PPT课件
凝重的音乐声中,展示总理表情图片1和2: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抵达地震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这是温总理在北川中学救援现场,疲惫的身躯,有力的挥手,沙哑而高大的声音: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尽力救援幸存者,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尽100%的努力。让世界震撼,让灾区人民深受鼓舞,让全国人民增强了战胜地震灾害的决心和勇气!
展示文字材料: 1961年4月,周恩来总理来到西双版纳,正遇傣族新年泼水节,他便穿着傣家人服饰与边疆各族人民共同欢庆民族节日。他一边跳舞一边泼水,泼出的吉祥之水,幸福之水,成为党和政府关心少数民族和边疆各族人民的永恒见证。
历史的见证,温馨的回忆,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先忧后乐,亲民的总理人民记,人民的好总理人民爱。那么,作为先哲的孟子又是如何看待“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呢?
㈠、自主学习:
1、背景提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学大师,生活于战国前期,主张性善论,主张施行仁政,使人民安居乐业。孟子以辩才出名,其民本思想表现为主张民贵君轻、与民同乐。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把孔子的“仁”学发展为“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孔子仁学的发展,其核心是以民为本,统治者必须施仁政,取得民心。这一思想在文艺领域里,就是要求君王“与民同乐”。
2、解题:“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是《孟子·梁惠王下》中“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紧缩,是孟子对对统治者的告诫,希望他们记得天下万民的忧与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集中体现了孟子“与民同乐”思想。
3、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组内展示)
⑴读准字音: 王语暴(yù) 庶几(shù jǐ) 独乐乐,与人乐乐 (yuè lè)
疾首蹙頞(cù è) 羽旄之美(máo) 朝儛(wǔ放于琅琊(fǎng yá)
秋省敛而助不给 (xǐng jǐ) 睊睊( juàn) 作慝(tè) 徵招(zhǐ sháo )
归纳文言知识点:
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今之乐由古之乐 (“由”通“犹”,如同。)
②可得闻与(“与”通“欤”,语气词。)
③直好世俗之乐耳(“直”通“只”,只是。)
④时日害丧(“害”通“曷”,何。)
⑤予及女偕亡(“女”通“汝”,你。)
⑥畜君者(“畜”通“慉”,喜欢,喜爱。)
⑦景公说 (“说”通“悦”,高兴。)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王语暴以好乐 (语:告诉。好:喜欢,爱好。)
王变乎色曰(色:脸色。)
③今王鼓乐于此 (今:假如,如果。)
④经之营之(经、营:都有测量、度量的意思。)
⑤庶民攻之(攻:制造。)
⑥遵海而南(遵:沿着。)
⑦秋省敛而助不给(省:视察。给:不足。)
⑧为诸侯度(度:法度,准则。)
⑨民乃作慝 (慝:邪恶。)
⑩师行而粮食(师:众人。)
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名词活用为动词,娱乐。)

②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少、众: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③今王鼓乐于此(鼓:演奏。)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患病、得疾病。)

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⑥庶民子来(子: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

⑦而民欢乐之(欢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
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忧: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以……为忧愁。)
⑨出舍于郊(舍:名词活用为动词,居住。)
4)、例举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无非事者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巡狩者,巡所狩也
②宾语前置句:
好乐何如 何以能鼓乐也 何以能田猎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之观也
吾王不游,吾何以休? 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③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
王语暴以好乐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今王鼓乐于此 今王田猎于此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吾欲观于转附、朝儛
④被动句:
暴见于王 他日,见于王曰 朝儛
⑤省略句
不若与人
5)、简要概括第1-3则主要意思。
明确:
第1则:通过正反对比,孟子主张国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第2则:表述池沼苑囿之乐,即君主贤明,才会享受真正的快乐。
第3则:国君应该以天下人之乐为乐,以天下人之忧为忧。
2、学生质疑预习时的知识障碍,师生互动,小组合作解决疑惑,排除障碍。
如:今之乐由古之乐也,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特点。(组内交流,第1-3则)
4、对各组展示和朗读适当点评。
㈡、引领探究:
1、师生研读第1则
1)、第三组展示第1则朗读,学生扮演庄暴、齐宣王、孟子真情朗读,其他组聆听,第五组点评。
2)、翻译下列句子:(组内交流)
(1)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4)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5)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6)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3)、研讨:(分组讨论并指定学生展示)
问题① 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宣王谈话的气氛,使谈话顺利进行?
明确:一开始,齐宣王把自己与孟子对立起来,“王变乎色”,是因为齐宣王喜欢世俗之乐,而儒家学者把音乐分为两类:一类是先王之乐(古代圣贤之君的音乐),即雅乐,一类是世俗之乐,即俗乐,儒家推崇的是先王之乐,齐宣王喜欢世俗之乐,感到自己不正派而惭愧,所以变了脸色。而孟子却说“今之乐由古之乐”, 这话是承接齐宣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当中孟子已经改变话题,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宣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话气氛所用的手段,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问题②体会孟子与齐宣王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
明确:文中孟子和齐宣王的精彩对话有两次,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和齐宣王的两次回答,孟子的两问是“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的两次回答“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说这话的前提是齐宣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宣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问题③:孟子在文中描绘的悲惨图景和太平景象两幅画面,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在文中,孟子描绘了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图景悲惨图景和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 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通过描写,形象说理,我们在议论文写作中可以借鉴使用。正反对比说理,表明国君要与民同乐,揭示主旨:“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孟子所谓同乐,不是说王跟百姓一同欣赏音乐或者一同打猎,而是说以百姓之乐为乐,而百姓亦以王之乐为乐。
点拨:孟子和齐宣王的一番对话,最大的妙处在于他没有纠缠于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也没有极力推荐先王之乐或批评世俗之乐,而是力图把齐宣王引向与民同乐。这是更根本的,因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真的能与百姓同乐,以百姓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那么,就能成就王业了,恐怕百姓也就不会向国君提更高的要求了。
2、师生研读第2则
1)、学生齐读第2则
2)、交流讨论:
王在灵囿,幽鹿攸伏。幽鹿濯濯 ,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轫鱼跃。”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贤者而后乐此”,与民同乐(池沼苑囿之乐)。
3、师生研读第2则
1)、学生默读第3则
2)、翻译下列语句。
⑴、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⑵、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⑶、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⑷、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⑸、于是始兴发而补不足。
3、师生研读第3则
问题①:引用“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古时候国君出游都是国家大事,是为了百姓,急百姓之所急,百姓也殷切盼望国军出游,为诸侯树立榜样。和下文形成鲜明对比。
问题②:本则选文运用对比手法有何特点?
明确:为了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文章不仅用了两幅画面,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当然,这里主要是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这个对比在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分两步采用分述的方式进行,惨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反面的结论“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乐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这种两步分述的对比法也是不同于一般对比的,在学习时要注意借鉴。
4、讨论探究:(各组讨论,组内交流,各组选1名代表,全班展示)
①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认为解读经典有两种方法:抓住经典的核心思想 ,和我们的人生经历相结合。那么,请问文中这三则材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明确:与民同乐,也就是 “乐民之乐” “忧民之忧”。
在孟子的那个时代,统治者不会去建筑一个公园,和老百姓共用、共享,不会一起游乐。有的只是帝王的宫室。这宏伟的建筑,老百姓根本不能入宫,更别说去宫内游玩。夏朝开始帝王世袭,帝王和百姓的享受、游乐根本不同,帝王为了雄霸天下不惜发动战争,而孟子能劝导有野心的国君与民同乐,这种主张和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有其进步性,其思想和人格可以穿越时空,给我们诸多启示,从中汲取营养,构建我们健全的人格,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正如王立群教授在解读孟子时所言,人只有通过超越自我,自强不息,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才能塑造自己的强势人格,才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这也让我们明白学习的最终目标不是在高考时能取得多少分,而是要从课本中汲取智慧,在阅读中陶冶情操,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生命的共鸣与融合。
孟子主要是对统治者提出要求,维护统治阶级利益,默许了统治者的一些政治特权,但他也表达了对广大老百姓的深切关怀。今天,我们有必要把他的与民同乐思想发扬光大,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职业,不管什么位置,都要借鉴孟子思想的精华。
②易中天教授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领袖。”
我们今天所学的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其思想的高度,足以让我们后人敬畏。然而孟子的论辩说理的艺术,也常让我们佩服不已。结合文本具体讨论《孟子》经常运用的说理手法。
举例说明,结合已学课文,如比喻、对比、排句等。
③品读选文:分组交流,写出体会。
要求:确定一个中心话题,围绕核心思想,不偏离文本,与社会现实结合,交流辩论,言之有理,古为今用,结论有哲理或劝戒意义。
④孟子与民同乐思想的影响。
明确:孟子的与民同乐思想实际上是他仁政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体现了君主对老百姓的仁爱之心,而老百姓也会反过来关心和尊敬君主,即统治者要有推己及人的情怀,“饱而知人之饥,暖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关心百姓,体恤百姓,关心民生疾苦。一句话,就是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唯有“乐民之乐者”、“忧民之忧者”才能达到“民亦乐其乐”、“民亦忧其忧”。
欧阳修借《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表达了与民同乐的真正意义,体现“处江湖之远”之时的一种胸襟与气度——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范仲淹则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忧后乐进一步提升丰富了“与民同乐”思想。
㈢、训练检测: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文王之囿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B)
A、文王之囿。囿:养禽兽种花木的园子。古时称苑囿。
B、方七十里,有诸? 诸:“之于”的合音合义。
C、雉兔者往焉,雉:雉,野兽。
D、不亦宜乎? 宜:应该。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译文:我的捕猎场才方圆四十里,可百姓还觉得太大,这是为什么呢?”
⑵、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译文:我刚到达(齐国的)边境时,问清国家的重要的禁令以后,才敢入境。
3)、概述本则选文的主要意思。
明确:主题仍是“与民同乐”,以“民以为小” 和“民以为大”作对比,不在于论证文王之囿究竟多大,而在于说明文王与民同乐。
㈣、总结升华:
1、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材料一:孟子的民本思想,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提供借鉴,帮助我们理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治国理念,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扩大就业机会的政策,保民生,促发展,使老百姓活得有尊严。
材料二:2008年中国春运期间遭遇特大冰雪灾害,中国国家领导人亲赴抗灾前线,引起境外媒体强烈反响。法新社报道“中国国家主席寒冬下矿井”;《星岛日报》报道“总理冒险‘闯’灾区”;美联社报道“英雄辈出补天裂”;《明报》报道“人间真情融冰雪”。此外,境外媒体对在这次抗灾中出现的许多普通人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给予高度评价。(据新华网)
“主席下矿井,总理闯灾区。”面对天灾,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身先士卒抗灾,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心中树立了良好的爱民亲民形象,表现出强大的人格魅力,不但感动中国,也感动了世界!
材料三:当年在延安时,毛泽东主席就经常和其他中央领导人以及国际友人到鲁艺与学生、群众一起跳舞,而且每逢节日常常与群众联欢扭秧歌。而西双版纳泼水节的闻名就是因为它与一个共和国伟人的名字——周恩来密不可分。这种党与民同乐、心手相连的真情,也将铭记史册、传遍世世代代。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60周年联欢晚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走进联欢队伍,和群众一起手拉手和着欢快的节拍跳起了舞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共产党人经常深入群众之中,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并在重大庆典活动中与老百姓一起歌之舞之,赞美祖国,高唱时代,畅想未来,才是真正的与民同乐。国庆盛典,一个伟大时代的见证!与民同乐就是和谐社会的生动体现!
2、 从孟子思想的精华中,汲取智慧,学以致用。
2011年江西高考语文作文题: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灾患),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下》)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实,这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请选择“三乐”中的一乐作文。
3、作为亚圣,作为儒学大师,孟子的思想历经几千年,依旧显示其理性的光芒,它能增长我们的见识,开启我们的智慧,涵养我们的德性,砥砺我们的人格,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我们没有理由不品读,而“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忧乐观和忧患意识更能激励我们立志求索,肩负责任,完成使命!
八、教学反思:
《先秦诸子选读》为高中语文选修课,不是单纯知识型课程,而是通过一些诸子大家的经典选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从中汲取智慧,思索人生,快乐生存。而孟子的与民同乐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但又不是单纯的乐,而是忧乐结合,忧之后的乐,那才真的是乐其乐。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文本,通过讨论探究,结合实际,尤其是我国国情和学生自己成长历程,在展示中,让学生具体深刻理解“与民同乐”的精髓,真正快乐而有责任的搞好学业,立志求索,完成使命!
由于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交流展示积极主动,有些学生古文化基础好,课堂也有精彩的生成,比如有些学生认为与民同乐也表现孟子的审美意识,及共同美感,那是一种和谐生存理念,认识也许不全面,但至少结合文本进行了一定探究,这种钻研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由此我想,语文的文化论著类选修课一定要激发、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继承并发扬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文化寻根的心境敬畏、崇尚先秦经典,继而引领学生走向一个深度和高度,建立一种信念,涵养德性,汲取智慧,使学生学会生存,规划自己的美丽人生,快乐向上,承担责任。
当然,由于是选修课,学生文言文基础有差异,在品读时,对选文的文言知识点不能忽略,以此加强学生文言文阅读、分析的基本功。
以学定教,先学后导的教学理念使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双主作用更突出,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加大课堂容量,这使孟子的思想精华得以充分体现。今后还应该在如何使课堂各环节有效上想办法,多思索,进一步提高效率,提升素养。
附:板书设计
、自主学习
导入示标
背景展示
、引领探究:
1、研读第1
2、研读第2
3、研读第3
4、讨论探究
、训练检测:
、总结升华:现代意义 学以致用 肩负责任 完成使命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ppt课件(49页)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4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反思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ppt课件(44页)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ppt课件4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高效导学案3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学案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练习题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ppt课件3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ppt课件2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2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ppt课件1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1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原文和译文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