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试题 >>高考诗歌阅读与鉴赏 >>
不尽准确,不算完美——2015年江苏高考古诗鉴赏第2题的答案值得商榷
作者:cxsxswsmxj  上传者:cxsxswsmxj  日期:15-07-14


不尽准确,不算完美
——2015年江苏高考古诗鉴赏第2题的答案值得商榷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陈祥书
    2015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有一道全新的试题:古诗鉴赏第2题,要求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与往年相比,区别较大,当属另辟蹊径;因为往年大多考查写景抒情,再加修辞之类。着意创新,题型新颖,令人眼睛一亮,但推敲答案,不敢恭维,让人深感遗憾:不尽准确,不算完美。正因为这样,笔者胆大如斗,提出商榷,以期抛砖引玉,正人视听。
    为了叙说清楚,先来看看完整的试题:所选用的古诗,是刘禹锡的《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所拟制的试题,是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所提供的答案,分为三点: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总体上看,张冠李戴,不伦不类。审视答案,容易发现:前两点套用的术语,属于写人记事类的,不属古诗鉴赏类的。具体一点,“选取景物”,大多用于记叙类,极少用于古诗类。在古诗欣赏中,很少说“选取景物”,通常说“选取物象”。而“铺陈”,就是“详细地叙述”;常常用于记事类,不常用于诗歌类。诗歌赏析中,不会说“铺陈描摹”,经常说“铺排写景”。“移步换景”,每每用于散文类,不能用于诗词类。诗词鉴赏时,不可说“移步换景”,往往说“由远及近”,“由外到内”。自然,混淆两类术语,显得非驴非马。
分开来说,主要有三点:
    第一,选取景物,不属艺术。如上所说,选取景物,是套用术语不当;宜于切合诗歌,说成“选取物象”。但即使说成“选取物象”,也仍有不妥之处。因为无论怎么说,“选取物象”都算不上是写景艺术。拓展一下,有不选物象的写景吗?肯定没有。要想诗歌写景,那就得选取物象。选取物象,是写景的首要条件,如同大厦的重要基础。既然是首要条件与重要基础,那就说不上有什么写景艺术。但如果从选景特色上,说成选取典型物象,抓住物象特征,鲜明物象个性,那就是标准的写景艺术。
    第二,移步换景,无中生有。虽说颔颈两联“换景”了,但作者却未必“移步”了。因为讲到“移步”,必须有立足点移动:先立足何处,再移足何地。颔颈两联写景,的确是由远及近,由外而内,但并不意味着立足点移动:由远处移到近处,由外面移到内里。从题目来看,作者只是说来到新居,没有交代何处立足,未必是由远及近移步。就颔联而言,作者也只是说到门外渠水,没有明确立足何地,未必是由外而内移足。极有可能,是站在新居内:先放眼新居外,后近观新居内。完全可能,是定点门内:先抬眼门外,而后近看门内。因此,“移步”之说,没有任何依据,纯属无稽之谈。
    第三,虚实结合,例证不全。在观点“虚实结合,寓情于景”之后,有例证“通月朗、待春还”。按照例证,“通月朗”是实写,“待春还”是虚写,印证了“虚实结合”。虽说没有什么错误,但例证是仅就颈联而言的,未能就颔颈两联来谈,只能证明颈联“虚实结合”,不能证明颔颈两联“虚实结合”。理所当然,也就答非所问,不符合题目的要求。因为题目清清楚楚,要求赏析颔颈两联的写景艺术。再者,颔联中的“门外一渠水”“墙头数点山”也是实写,理应将此二者纳入例证。如此之后,例证才全面准确,符合题目要求。
    还有,所有答案,皆不完整。就赏析写景艺术题而言,要想答案完整完美,必须具备三个要点:一是利用术语,点出写景艺术;二是结合诗句,例证写景艺术,三是总结提升,交代艺术效果或思想情感。对照所供答案,不难发现:无论哪点答案,都只做到了前两点,没有做到第三点。也就是说,不论哪点答案,都只答出了前两点,没有答出第三点。换句话说,所有答案,只点出艺术,加以例证,没有总结提升。所以说,所供答案皆不够完整,不尽完美。
依愚之见,赏析写景艺术,可从以下五点考虑:一是选景特色。比如,物象典型,富有特征,个性鲜明。二是描写手法。空间上,有远近高低,上下左右;色彩上,有青绿红紫,黑白灰暗;感觉上,有视听结合,触味相通。三是表现手法。抒情上,有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乐写哀;方式上,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铺排叠加。四是结构特点。譬如,一句一景,句句写景,以景作结,富有层次。五是修辞手法。最常见的,有《考试说明》中列出的七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根据以上考虑,可将答案改成如下五点:
    一是抓住特征,物象典型。“门外”有万物,但只选“一渠水”;“墙头”有万象,但只选“数点山”。“碧松”特征很多,但只讲“疏种”; “红药”特点不少,但只说“多栽”。如此,展示了新居环境的特点与美好。二是由远及近,由外到内。先写远处的门外渠水与墙头山峰,再写近处的门内碧松与墙内红药。多角度显现新居的特点,多层次表现新居的环境。三是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颔颈两联,前三句写的是实景:门外一渠水,墙头数点山,碧松通月朗。颈联第二句,是想象中的,写的是虚景——红药待春还。由实到虚,虚实一体,描绘出眼前的新居美景,想象出春还时的红药美色;蕴含着开颜之色,表达了赞美之情。四是绘颜绘色,色调分明。颔联虽无明显的色彩之词,但清光渠水,自然是白色;墙头山峰,当然是青色。颈联使用色彩之词,色调明显:松树是青碧的,芍药是鲜红的。显然,丰富了新居的色彩,渲染了多彩的环境。五是运用修辞,对仗工整。比如颔联,“清光”与“ 秋色”,“门外”与“墙头”,“ 一渠水”与“数点山”,对得很工。又如颈联,“疏种”与“多栽”,“ 碧松”与“红药”,“ 通月朗”与“待春还”,仗得很整。
    打开网页,查看《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的赏析,发现有下列一段话:颔联和颈联,从写景的艺术来看,两联选取“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等景物进行铺陈描摹。颔联写院外的远景,然后移步换景,由院外写到院内,转入颈联写院内的近景。这样,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富有层次。这两联前三句是实景,第四句是虚景。对照所提供的答案,恍然大悟:原来所供答案源自此处,是照搬了别人的赏析。第一点删去修饰,选词浓缩。第二点删除叙述,变序组合。第三点理解错误,答案有误:误将“前三句”理解为“第三句”,误将“两联前三句”理解为“两联第三句”;本来是说前面三句都是实写,结果误解为只有第三句“碧松通月朗”是实写;从而,导致第三点答案不全面,不准确。
由此可知,拟制的答案之所以不准确不完美,是因为态度不端正,思考不深透,坐享其成,依赖别人成果;是因为方法不正确,理解不深刻,依葫画瓢,全依他人赏析;是因为能力不允许,研究不深入,缺乏创造,照搬旁人结论。如此说来,不光要斟酌所拟答案的准确与否,更要商榷拟制答案的态度与方法,甚至还要质疑拟制答案的能力与水平。(215101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新高考备考之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2022年上海新高考语文学科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新高考诗歌鉴赏之各地高三一模情境化试题汇编
2022年北京市各区高三二模古诗阅读汇编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解题失误原因分析
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中意象类对比练习
2019至2021高考真题诗歌鉴赏汇编
高考诗歌鉴赏主观题答题模板
诗歌手法及练习题(1-4)
诗歌风格练习题
2022年高考复习课学案: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2022年北京市各区高三一模古诗阅读汇编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鉴赏术语及答题技巧大全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
诗歌鉴赏典型例题
高考复习:如何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术语专题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测试试题(14篇)
高考复习: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ppt课件(1-3)
高考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ppt课件
2022届上海市各区高三一模汇编:诗词鉴赏
高考诗歌鉴赏解题模板汇编
高考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公开课ppt课件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诗歌形象——意象ppt课件
高考诗歌鉴赏之炼字炼句----练习题
2022届高考复习:高考山水田园诗解析与专练
2022届高考复习:山水田园诗训练
2022届高考复习:咏史怀古诗解析与巩固训练
高考古诗选择题鉴赏题考点类型解析与易错题训练
202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词鉴赏阅读
古诗中的常见意象
高考诗歌鉴赏简答题答题方法汇总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基础知识
高考古诗鉴赏之思想感情技巧点拨ppt课件
全国各地2021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分类汇编:古诗歌阅读专题
高考古诗鉴赏答题技巧ppt件(8张)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指引
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分类大全
山东省各地2021届5月份高考语文模拟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2021年北京市各区高三二模语文古诗阅读汇编
2021届上海市各区高三二模分类汇编:诗词鉴赏
高中咏史怀古诗知识专题汇编
新高考诗歌鉴赏常考基础题型归类
高考古典诗歌常用典故125例
山东省各地2021届高三一模古代诗歌汇编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