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练习3
|
|
作者:wmq1234567890 上传者:wmq1234567890 日期:16-07-13 |
《黔之驴》练习一
自主积累
一、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黔无驴( )好事者( )庞然大物( ) 远遁( )窥之( ) 稍近益狎( ) 以为且噬己也( )
二、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意义。
憖憖然( )他日( )益习其声( )驴不胜怒( ) 计之曰( ) 技止此耳( )
三、填空。
1.《黔之驴》选自,作者 ,字 , 代文学家。
2.古代散文,简称古文,是和相对的文体。唐朝、等人提倡古文运动,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以、、、、、、、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
能力训练
四、认真阅读全文,完成文后各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憖憖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 蔽林间窥之( )⑵ 远遁 ( )⑶ 以为且噬己也( )⑷ 蹄之(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虎见之,宠然大物也,以为神。
译:
⑵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译:
⑶驴不胜怒,蹄之。
译:
⑷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
(4)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译:
3.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
⑴ ⑵
4.仔细阅读课文,注意文中是怎样表现虎的心理变化的,写出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答:虎见之—— —— —— ——
5.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
答:
6.本文的寓意可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至少从两个方面)谈谈你的感受。
寓意(1)
寓意(2)
开放拓展
五、阅读下边短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方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1)田,父怒,挞之,己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2)映长明灯(3)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4)若不见。
安阳韩性(5)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6)。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己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7)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1)蹊:践踏。(2)策:通“册”。(3)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4)恬:心神安适。(5)韩性:绍兴人,大学者。(6)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7)被: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依僧寺以居 无从致书以观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久之,母思还故里
C暮归,亡其牛 益习其声
D录为弟子 以为且噬己也
2.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踏了他们的田地。
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手拿着书照着佛像前长明的灯光读书
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待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
3.将文中加横线的两个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①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
译句:
②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译句:。
4.从这两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
黔之驴故事新编
“真让我郁闷,世人怎么这样贬低我,‘驴唇马嘴’‘驴心狗肺’!”
一日,驴子正在看动物成语词典,翻到驴这章,看得它咬牙切齿,全都是贬义的,再看看别的动物,狗是忠诚,虎是勇敢,兔子是温顺可爱,我是好的驴,太不公平了,驴子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的形象。
“驴子们开会了!”出什么事了,原来是一个商人想买一头驴。卖就卖吧,驴好吃懒做,不干活白吃我的饲料。驴子很快被运到了商人的土地——黔地。
“你是新来的吧,当心了,这有个虎大王……”驴子看起来倒也和善,动物们看到驴庞然大物,觉得它也有本事,就请它帮帮忙。“老虎吃了好多动物,看见它就怕……”驴子一直为书上的事苦恼,想借此事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本来也善良,于是义不容辞地答应了,召集了所有的动物,一起想个对策。驴认为对付老虎,只能智取,要让老虎放松警惕,取得老虎的信任,才有可能取胜,见机行事。
动物们都装作对老虎服服帖帖,驴子小心翼翼地靠近老虎,极力夸赞:“虎大王,森林在你的治理下井井有条,动物们都相处得好,这都是您的功劳,您真是了不起……”别看老虎平日高傲得不得了,也禁不住驴的殷勤奉承,对驴已经完全信任了。一天夜里,虎睡得正香,驴子慌忙大喊:“虎大王,不好了,狐狸说要称王,不服你的统治!”虎一听,这还了得,立刻跟驴子冲了出去,等到了森林的分叉处,驴子往右躲了躲,老虎掉进了陷阱里。老虎的结局是悲惨的,爬也爬不上来,饿死了。
要想取胜,只能智取。取得对方的信任,见机行事,时刻保持警觉。
《黔之驴》练习二
第一部分:
1、给加粗词注音。
黔之驴( ) 窥之( ) 虎大骇( ) 远遁(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 ) ②至则无可用(则: ) ③庞然大物也(庞: )
④稍出近之(稍: ) ⑤虎大骇,远遁(骇: )(遁: ) ⑥以为且噬已也(且: )
⑦益习其声(益: ) ⑧益狎(狎: )⑨技止此耳(止: ) ⑩乃去(乃: )
3、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跳踉大㘎\\\”从动作、吼声两方面表现虎的勇猛凶狠。
B、“终不敢搏”写出老虎的谨慎。
C、本文的题目表明了作者讽刺意图指向是那些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D、这篇寓言生动形象,成功刻画了人格化了的驴和虎的形象。
4、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虎因喜,计之曰 D、稍出近之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贵州这个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
B、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慢慢学习它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它,在它周围走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
C、技止此耳。 它的本事不过如此罢了。
D、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6、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的意思,这个成语是 。
7、填空:
本文作者 ,是我国代文学家。他和唐朝的韩愈同列 之列。
8、解释下面每组中指定的词。
①然:庞然大物( ) 然往来视之( ) ②因:虎因喜( ) 因跳踉大( )
③去:乃去( ) 西蜀之去南海( ) ④耳:技止此耳( ) 无丝竹之乱耳( )
9、成语黔驴技穷形容 。
10、本文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11、本文用“黔之驴”为题目,有什么含义和寓意?
第二部分: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2、解释下列带点的字、词。
⑴未穷青之技(穷: ) ⑵秦青弗止(弗: ) ⑶自谓尽之(谓: ) ⑷乃谢求反(谢: )
⑸于:①薛谭学讴于秦青( ) ②饯于郊衢( )
⑹之:①未穷青之枝( ) ②自谓尽之( )
1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薛谭乃谢求反 通
14、在下面的括号内,补出句子的省略成分
⑴遂辞( )归 ⑵( )饯( )于郊衢 ⑶( )抚节悲歌 ⑷薛谭乃谢( )求反
15、填空。
⑴请结合短文内容,解释题目:
⑵薛谭为什么“乃谢求反,终身不言归”?
⑶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黔之驴》练习三
(二)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13-16题。(14分)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生而眇(miǎo,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籥(yuè,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 (节选自苏轼《日喻说》)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蔽林间窥之 ( ) (2)稍近益狎 ( )
(3)驴不胜怒,蹄之( ) (4)扪烛而得其形( )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异: (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去:
9.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B.驴不胜怒,蹄之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蔽林间窥之
14.甲乙两文中共有四个句子含“者”字,其中一个“者”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这个句子是 (2分)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译文:
(2)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译文:
(3) 技止此耳! 译文:
16.老虎和眇者对陌生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过程和结果。请加以探究,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2题。(17分)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明万历年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①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欲食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无能为者也。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齕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见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注释】①阖:关闭。②逡巡:因顾忌而行动迟缓的样子。
9.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4分)
(1)虎大骇,远遁 遁: (2)驴不胜怒,蹄之 蹄:
(3)适异国来贡狮猫 适: (4)启扉急视 启: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译文:
(2)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译文:
11.填空。(6分)
(1)【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到“觉无异能者”,最后认为
“”。【乙】文中“,”这句话可见鼠害之重。(2)甲乙两文都没写了
动物斗争的过程,但描写的方法不尽相同:【甲】文侧重对虎的描写;【乙】文侧重对猫的
描写。
12.从驴或猫的身上你得到了说明启示?(3分)
谄 虎①
山东莱州戈二者,村野人也,依山而居。
一日采薪荒岗,腥风乍起。转盼间,遇一斑斓猛虎,惧而伏地。虎以唇含其颈,竟不啮噬,衔二衣领,过岭两重,置于山沟。沟中落叶积四五尺,虎以足开叶,藏二于内,仍以叶覆,耽视良久而逝。二度虎去已远,从叶出,四望沟旁,适有大树,亟援以上,隐身高枝。缚薪之绳,犹在腰也,更解绳自缚于树,使不易坠。遥见前虎背负一兽,遍体斑文,状亦类虎,而马头独角。负之矩步②缓行,若舆③卒舁④贵人者。渐近叶沟,下而坐之,将献二以供其饱;忽失二所在,惊惶战栗,屈足前跪。兽怒,以角触虎额去,虎脑溃而死。二乃下树脱归。
【注】①谄虎:谄媚的虎。 ②矩步:方步。 ③舆:车。 ④舁:抬。
1.文中的老虎具有凶残、狡猾、谄媚的性格特征。对于这一性格特征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出来的?
2.虎刚出现时是“腥风乍起”的“斑斓猛虎”,“ 失二所在”后却是“惊惶战栗,屈足前跪”。这里作者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它起着什么作用?
3.本文的寓意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参考译文】山东莱州有个叫戈二的人,是一个村野农夫,依着山居住。有一天在荒山上砍柴,突然一阵腥风,转眼间出现一头斑斓猛虎,戈二害怕得趴在地上。老虎用嘴唇含住他的脖子,竟然没有撕咬,衔着戈二的衣领,翻过两重山岭,把他放在山沟里。沟里的落叶堆积了四五尺厚,老虎用脚推开树叶,把戈二藏在里头,又用叶子盖上,盯着他看了好长时间才离开了。戈二揣度老虎已经走远了,从落叶中爬出来,向山沟四处张望,正好有个大树,急忙爬上去,藏在高出的枝叶间。捆柴禾的绳子,还在腰里,又解下来把自己拴在树上,使自己不容易掉下去。远远看见老虎背着一个野兽。那野兽浑身斑纹,形状也像一只老虎,但是长着马头,一个角,老虎背着它慢步行走,就像车夫载着贵人。慢慢走近山沟下坐下来,将要把戈二贡献出来让他吃饱。忽然在原处找不到戈二,老虎非常惊惶战栗,弯取前腿跪下,那野兽愤怒的用角去抵老虎的额头,老虎的头被抵烂而死。戈二于是爬下大树逃脱回家。
长生猪
胡御史牧亭言:其里有人畜一猪,见邻叟辄材靠窈穑纪挥桑嗽蚍瘛A谯懦跎跖蚨⑵淙狻<榷饺皇≡唬骸按舜鹁健碓∈牢薏豢山庵!蹦艘陨萍凼甑茫头鹚挛ど怼:笤偌簪俣蔷停歉搓佗谔印?br>(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注】①弭mǐ,耷拉。②曩nǎnɡ,从前。
4、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其里有人畜一猪 畜:养 B.见邻既而叟辄材靠窈?nbsp; 辄:就
C.欲买而啖其肉 啖:吃 D.既而憬然省曰 既而:很久
5、请将文章画线句子“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世无不可解之冤。”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6、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