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八年级上(初二上) >>综合复习 >>
语文版八年级(上)文言文总复习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6-08-21


语文版八年级(上)文言文总复习
余永忠(整理)
《小石潭记》
一、文学常识
⒈本文选自《柳河东全集》,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因其出生于河东,故称柳河东。其人文名远播,与韩愈并称韩柳。写本文时,他正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
⒉“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⒊古代四大文体指记、表、铭、说,“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或叙事或写景,或状物。
⒋本文按游踪顺序,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等景物,着重渲染了冷寂落寞、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官后忧伤、孤寂、愤懑、抑郁的情感。(主题)
二、按原文填空
⒈作者笔下的小石潭的特点是:(1)石底:写出文中相关语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2)水尤清冽,这一特点是通过写潭中鱼来实现的
⒉第三段写溪流曲折的句子: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⒊第四段作者抒愤懑的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⒋表现作者出游心情的句子:心乐之。
⒌描写小石潭概貌的句子: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⒍写出文中形容流水声音清脆悦耳的句子:如鸣佩环。
⒎写出描写石奇的句子: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⒏写鱼静态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9.写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也。
10.写出潭上景色给人感受的句子: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注音或写汉字
  怡(yí)然   俶(chù)尔  翕(xī)忽  参(cēn)差(cī)  差(cī)互 悄(qiǎo)怆(chuànɡ) 
   幽邃(suì) 篁(huánɡ)竹  清冽(liè) 日光下澈(chè)  为坻(chí) 为嵁(kān)
   摇缀(zhuì)  翠蔓(màn)
四、通假字
    日光下澈(澈——彻,穿过,透)
五、古今异义
⒈崔氏二小生     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⒉乃记之而去     古:离开          今:从此地到彼处
六、一词多义
       全石以为底(把,用,介词)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⒈ 以  卷石底以出(用法同“而”,表修饰)   
⒉ 可   不可知其源(能够)
       以其境过清(因为)                           明灭可见(能够)
         怡然不动(……的样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表数目不确定)
⒊ 然                                       ⒋许     杂然相许(赞同)
         然往来翕忽(然而)                          曳屋许许声(hǔ,拟声词)
        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                      心乐之(助词,补足音节)
⒌清                                        ⒍之
水尤清冽(清澈)                              乃记之而去(代词,小石潭的情景)
        全石以为底(作为)                           皆若空,游无所依(好像)
⒎为                                        ⒏若
为屿(成为)                                 若毒之乎(你)
        其岸势(它的,小溪的)                       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
⒐其    其境过清(指小石潭的)               ⒑而    乃记之而去(连词,表顺接)
        不可知其源(指小溪)                         隶而从之(连词,表并列)
七、词类活用
⒈潭西南而望(西南:向西南,名作状)
⒉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名作状)
⒊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名作状)
⒋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名作状)
⒌从小丘西行(向西,名作状)
⒍下见小潭(向下,往下,名作状)
⒎凄神寒骨(使……凄凉,使……寒冷,使动用法)
⒏心乐之(以……为乐,因……感到高兴,意动用法)
八、指出下列句子所属特殊句式,并翻译
⒈全石以为底。句式:宾语前置
译:(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句式:省略句
译:太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一动不动。
⒊坐潭上。句式:省略句
译:我坐在潭边。
九、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⒈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排比)
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似与游者相乐也。(拟人)
⒊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比喻)
⒋其岸势犬牙差互。(比喻)
十、掌握注释及翻译
十一、阅读理解
⒈分别概括各段段意
第1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描写石潭全貌(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写潭,树)
第2段:描写潭水和游鱼(写水、鱼)
第3段:探究小潭的水源及岸势(源头,岸势)
第4段:作者对小石潭的印象和感受(写感受、抒愤懑)
第5段:记同游者(缀述同游者)
⒉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行、隔、闻、伐、取、见
⒊第1段写景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写了水、石、树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水清、石奇、树美。
表现小石潭周围美丽环境的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⒋作者写游鱼的作用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写鱼?
①实写鱼虚写水,写鱼同时是写水,通过鱼的活动来衬托水清。
②表达作者愉悦的心情。(侧面描写)
⒋第③段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描写景物,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源流曲折、岸势差互。
⒌“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这一句写了潭水之源的神秘莫测,其中有何深意?
回望自己的人生境遇,而对前途和未来,正如这不可知的潭的源头,渺茫和遥远。
第④段中,“不可久居”的原因是:以其境过清。
第④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被贬后忧伤、孤寂愤懑的心情。
⒍作者描写游鱼、潭水和潭上景物的特点有什么不同?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不同感情?
潭水空明澄澈,游鱼动静相得,生动传神,其中蕴含着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感情。潭上景物凄清幽邃,其中蕴含着作者被贬之后抑郁忧愤的感情。
⒎与郦道元的《三峡》比较,说说两文在写景上的异同。
两篇都是描写山水胜景的著名散文,郦道元的《三峡》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则是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于景中。
⒏第二段明写(实写)鱼,暗写(虚写)水,写鱼同时是写水。写鱼在水中嬉戏,一静一动,活泼可爱。作者采用以实衬虚(侧面描写)写法,与齐白石的绘画“只画飞鸟,不画天空;只画游鱼,不画流水”有异曲同工之妙。写鱼和人之间没有一点遮挡,才会有如此情趣相通,真可谓神来之笔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
⒐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说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心情变化的?
刚开始无忧无虑、欣然而往,但由于小石潭景致的寂寥凄清,让作者联想到自己谪居永州,抱负无从施展、难免产生愤懑不平的心情。
⒑失意文人除了柳宗元外,还有谁?写出两位。
《记承天寺夜游》
一、填空
⒈苏轼,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著有《东坡文集》。
⒉本文以“月”为线索,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光下的美景,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主题)
二、注音或写汉字
寝(qīn)藻荇(zǎo  xìnɡ)遂(suì)深邃(suì)
三、古今异义
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    古义:只(是)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闲人  古义:悠闲自在的人今义:无所事事的人
⒉月色入户               户    古义:门           今义:窗子
四、主要问题
⒈文中集中写景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庭院月色。
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现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画龙点睛。文章前面的写景为后面的抒情铺垫,表现被贬官的愤懑抑郁又自嘲、自解、自慰的心情和乐观豁达的心境。
⒊写出三句含有“月”字的古诗词名句
(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3)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⒋《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⒌《水调歌头》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文学常识
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出处是《孟子》,《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⒉孟子,名 轲,字子舆,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并称其为“亚圣”。
⒊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⒋《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二、根据要求填空或按要求默写原文
⒈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灭亡。
⒉本文的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请写出两个与题目两个分句意思相关的成语,并解释。
(1)多难兴邦:国家多灾难,可激发人民发奋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兴盛。
(2)玩物丧志:只顾欣赏所喜好的东西因而消磨志气。
⒊第二自然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行为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⒋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成的,文中能表现磨练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⒌全文写法上,层层深入,结构严谨,论证有力:
“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上文“行拂乱其所为”说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上文“苦其心志”说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上文“动心忍性”说的。
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⒎本文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人们广为传诵,成为名言。请你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
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⑵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⑶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三、字音、字形
舜(shùn)   畎(quǎn)  傅说(yuè)   游说(shuì)  胶鬲(ɡé)   管夷吾(wú)
孙叔敖(áo)   百里溪(xī)   拂(fú)乱   法家拂(bì)士   
四、通假字
   ⒈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          解释:增加
   ⒉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          解释:阻塞,不顺畅
   ⒊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         解释:辅弼,辅佐
五、古今异义
⒈舜发于畎亩之中             古义:被起用          今义:送出,发生
⒉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被举用          今义:往上托,推举
⒊征于色,发于声             古义:证验,表现      今义:走远路,打比方
⒋而后喻                     古义:明白,了解      今义:说明,打比方
⒌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古义:这样以后,这样……才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⒍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用这些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⒎入则无法家拂士             古义:在里面,指国内(名词)    今义:进入(动词)
⒏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古义:在外面,指国外(名词)     今义:出去(动词)
⒐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
六、一词多义
⒈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被起用)                 ⒉ 是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样的,代词)
       发于声(发出,抒发)                              斯是陋室(是,判断词)
⒊拂  行拂乱其所为(fú  违反,阻挠)           ⒋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入则无法家拂士( bì辅弼,辅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给)
                                                          征于色,发于声(在)
                                                          生于忧患(由于)
⒌而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而后”,然后)
⒍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七、词性活用
⒈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痛苦
⒉劳其筋骨                  劳:使……劳累         使动用法
⒊饿其体肤                  饿:使……饥饿
⒋空乏其身                  空乏:使……穷困缺乏
⒌行拂乱其所为              乱:使……颠倒错乱
⒍所以动心忍性              动:使……惊动         使动用法
⒎然后知生于忧患            生:使……生存发展
⒏而死于安乐也              死:使……萎靡死亡
⒐人恒过                    过:犯过失,犯错误(名词作动词)
⒑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国内(动词作名词)
⒒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国外(动词作名词)
⒓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敌:敌对的(名词作形容词)
八、文言句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于畎亩之中”做“发”的状语,“于版筑之间”做“举”的状语,此句是状语后置的倒装句,还是被动句)译: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
九、阅读理解
⒈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分别指出这六人的人名及身份:
⑴舜(农民)  ⑵傅说(工匠)  ⑶胶鬲(商贩)   ⑷管夷吾(囚犯)  ⑸孙叔敖(隐士)
⑹百里溪(奴隶)
这六个人的共同点是都出身卑微,历经磨难,又都有所作为。
⒉第一自然段,从议论的角度看,它的作用是:
  为下文论述论点提供有力的事实论据。论证方法:事实论证
⒊第一自然段运用排比的修辞,作用是:概括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突出“生于忧患”这一中心论点,增强语势。
⒋从行文看,文章第二自然段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是人”指上述六人及此相似的其他人,作者认为,对那些将要委以重任的人物,应该经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磨练,最终达到今天人们说的“铁不炼不成钢”,“玉不琢不成器”中的“成钢”、“成器”的境界。
⒌本文开头列举一系列的历史人物,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造就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第三段第一句从正面讲人处困境才能奋发,第二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从反面讲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本段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
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分别从人们的内在和外在两方面说明人处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
⒎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应在其中的“生于忧患”一句。
⒏全文先后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⒐第四段独立成段,作用:强调,突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⒑你能列举出一个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吗?
例:吴越之战后,越王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吴国,取得胜利;而吴王夫差却贪图享乐,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⒒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
答:磨练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人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享乐。
⒓孟子认为只有逆境可以造就人才,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观点:(1)逆境可以造就人才。(2)顺境也可以出人才。(3)顺境和逆境都可以出人才。
阐述理由:(1)树立远大志向。(2)不满足于现状而艰苦奋斗。
⒔应当怎样认识“故天降大任于是也……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无论是对一个人还是对一个国家,都是正确的。对于一个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对于一个国家树立正确的治国策略都有积极的认识作用。它从思想、身体、心性、才能等方面,揭示了磨难和艰苦的生活对于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可以启发人们正确地对待所遭受的挫折和困苦,激励人们在逆境中看到希望,进而建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段话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孟子是以静止和片面的眼光,夸大了磨难对于身体的影响,把艰苦的生活看成了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排除了顺境造人的可能性,这是孟子思想局限性的体现。
《曹刿论战》
一、文学常识
⒈《曹刿论战》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我们接触过的史书还有纪传体史书《史记》。(作者司马迁,朝代西汉)。国别体史书《战国策》,(相传系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经刘向整理)
   ⒉《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我过较早的一部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多用史实解释《春秋》,与用义理解释《春秋》的《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⒊“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我过古代这样的战例还有:○1淝水之战○2赤壁之战○3官渡之战。
二、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后用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彼竭我盈:对方的勇气耗尽了,我方的士气正高涨。
辙乱旗靡:车迹杂乱,军旗倒覆。形容军队溃败之状。
再衰三竭:力量已经衰竭耗尽。
三、按要求默写
⒈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⒉“忠之属也”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⒊《曹刿论战》中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其中“取信于民”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认为庄公“可以一战”的理由)
⒋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理由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⒌曹刿认为抓住有利反攻的时机是指“彼竭我盈”之时。
⒍曹刿论战的依据是“夫战,勇气也”:“夫大国,难测也”。
⒎为何待齐人“三鼓”而后“鼓”?“夫战,勇气也……故克之”。
⒏为何“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夫大国……惧有伏焉”。
⒐“肉食者鄙”中的“鄙”在战前表现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战中表现在“公将鼓之”,“公将弛之”。战后表现在“公问其故”。
四、字音字形
曹刿(ɡuì)   又何间(jiàn)焉   弗(fú)小信未孚(fú)   玉帛(bó)   下视其辙(zhé)  
登轼(shì)   败绩(jì)   遂(suì)逐(zhú)齐师   夫(fú)战   旗靡(mǐ)
五、古今异义
⒈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jiàn              今义:隔开,不连接jiàn
                                                      中间,空间或时间jiān
⒉肉食者鄙           古义:鄙陋,目光短浅     今义:卑鄙,道德品质恶劣
⒊牺牲玉帛      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或某种利益
⒋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监禁罪犯的地方
⒌忠之属也   古义: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今义:忠诚                                           
⒍必以情             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⒎再而衰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⒏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许可,可能
⒐弗敢加也           古义:虚夸               今义:增加
⒑齐师伐我          古义:军队               今义:老师
六、一词多义
   ⒈从    民弗从也(听从)                      ⒉间   又何间焉(参与)
            战则请从(跟从)                              其间千二百里(间隔)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⒊请    曹刿请见(请求)                      ⒋作   一鼓作气(振作)
            战则请从(请允许)                             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奋起)
   ⒌属    忠之属也( shǔ  类)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zhǔ  连缀,连续)
   ⒍夫    夫战,勇气也(fú  句首发语词,表示抒发议论)
            荷担者三夫(fū  成年男子)
   ⒎故    问其故(原因)                        ⒏其     其乡人曰(他的)
            故克之(所以)                                下视其辙(他们的)
                                                           公问其故(其中)
   ⒐之    肉食者谋之(代词,这件事)            ⒑以   何以战(凭借,用、靠)
            公与之乘(代词,指曹刿)                       必以分人(把)
            小大之狱(的,结构助词)                       必以情(按照)
            公将鼓之(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必以信(用)
            公将驰之(代词,指齐军)
   ⒒于    战于长勺(在)                        ⒓焉     惧有伏焉(于此,兼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又何间焉(呢,语气词)
七、词性活用
⒈神弗福也             福:赐福,保佑,名词作动词
⒉公将鼓之             鼓:击鼓,名词作动词
⒊惧有伏焉             伏:伏兵,动词作名词
八、文言句式
⒈何以哉?(“何”是“以”的宾语,本句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即“以何哉”)   
译:“您”凭借什么作战?                                                              
⒉战于长勺(“于长勺”作“战”的状语,本句是状语后置的倒装句。)
译:在长勺交战。
⒊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此句是判断句)
⒋译:作战,是靠勇气的。
⒌必以分人[省略句“必以”后省略宾语“之”,即“必以(之)分人”]
译: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⒍可以一战[省略句,“可以”后省略宾语“之”。即“可以(之)一战”]
译: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⒎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即“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译: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衰减了,第三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耗尽了。
九、阅读理解
⒈标题“曹刿论战”意思是曹刿论作战的道理,所以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
⒉文章结构
第一自然段:写战前记述曹刿一次次询问和批驳庄公的有关看法,最后得出得民心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第二自然段:写战中,记述鲁军与齐军战于长勺,击溃敌军的经过。
第三自然段:写战后,记述庄公问,曹刿答,从而揭示曹刿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见解。
⒊给第一段划分层次,并写出层意
     分三层:十年春……公将战。//曹刿请见……乃入见。//问:“何以战?”……战则请从。//
     第一层:简要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和庄公被迫出战的打算。
     第二层:通过写乡人劝阻曹刿,曹刿解释说明,表现了曹刿深谋远虑的政治远见和敢于负责的态度。
     第三层:写曹刿一次次询问庄公迎战的政治上的准备,最后得出:获取国人的信任,是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
     也可分为两层:十年春……乃入见。//问:“何以战?”……
     第一层:写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写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⒋“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作战的对象和战争的性质。
⒌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
⒍第一自然段曹刿与鲁庄公谈话的中心内容是:“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
⒎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忠之属也”,那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取信于民。(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⒏“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⑴点明请见的原因,为下文写庄公张本(或“铺垫”)
⑵ 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⒐“既克,公问其故”在文中的作用:
⑴ 结构上,承上启下  ⑵内容上写出了曹刿的远见,也写出了打了胜仗却不知其故的庄公的“鄙”。
⒑“彼竭我盈”指的是什么时候?
齐人三鼓进军后,鲁人才第一次击鼓时。
⒒找出选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
⑴“三而竭”照应上文“齐人三鼓”“齐师败绩”
  ⑵“视其辙乱,望其族靡”照应“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⑶“公将战”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遥相呼应
   ⑷“可以一战”与下文两次“可矣”相照应
⒓本文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主要是对话描写。
⒔分别用两个成语概括曹刿和鲁庄公的性格特征:
  曹刿:深谋远虑              鲁庄公:鼠目寸光
文中对二人的描写形成对比,课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来刻画人物。
以第二段为例:“将鼓”“将驰”表现了庄公的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曹刿的胸有成竹和从容不迫;而“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结局证明了曹刿指挥的正确。
⒕“远谋”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篇的文眼,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⑴战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二次答话,皆着眼于“民”。这就是他的“远谋”。
⑵战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⒖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作用。
⑴善于抓住有利战机,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后发制人。
⑵详察敌情,知己知彼,步步谨慎。
⒗分析曹刿、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曹刿:⑴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略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
⑵有卓越的政治远见,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⑶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战中能够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后发制人,详察敌情,知己知彼。
⑷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技巧。
鲁庄公:
看法1:⑴政治上昏庸无能,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⑵军事上无知,作战时急躁冒进,不察敌情,迫不及待地“鼓之”“驰之”。战争结束后,不知取胜的原因。
看法2:是位爱惜人才,知人善任的君主,是能体恤民情的开明君主,是具有乐于纳言,从善如流精神的君主。
⒘概括本文的中心:文中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知己知彼等。
1⒏课后练习三:曹刿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解释。
曹刿这句话是对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一答话的肯定,他认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作为国君应尽心尽力为人民做好事来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忠于职守在今天依然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素质,我们应努力培养自己爱岗敬业的精
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语文版八年级(上)诗词曲总复习
团泽中学八年级语文议论文专项阅读试卷
语文版八年级上综合性练习合集
语文版八年级课文重点生字词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测试
语文版八年级上现代文基础知识练习
八年级上辅导资料之材料探究
语文版八年级上字词练习(35题)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修改文段病句ppt课件
语文版八年级上期末字词复习、病句修改、名著阅读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二单元新闻训练题ppt课件
语文版八年级(上)诗词名句赏析
语文版八年级上期末名著复习ppt课件
语文版八年级上课文中的作家作品简介练习
大民屯学校2012年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竞赛试题
语文版八年级〔上〕文言文训练试题
语文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一)字词复习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六单元背诵默写检测题
语文版八年级上生字词(音形义)
2011年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学科竞赛语文试题
(语文版)八年上册背诵默写试题
柑九校2011—2012语文版八年级(上)能力检测语文试卷(三、四)
柑九校2011—2012语文版八年级(上)能力检测语文试卷(一、二)
语文版八年级古诗文名句默写与运用
语文版八年级上学期背诵篇目(新编)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语文选择题集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文默写练习题
骑永09-10年语文版八年级(上)复习:课内阅读试题
语文版八年级上古诗文名句默写与运用
蒸阳中学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比赛题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古诗文名句默写与运用
语文版八年级(上)期末复习提纲语基专项训练--字词复习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生字词汇编
语文版八年级上综合练习题
语文版八年级上学期背诵篇目
中考总复习——语文版八年级课文重点生字词
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基础知识整理(所有单元)
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知识点的归纳
导航补习班八年级〔语文版〕文言文训练试题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寒假复习指导及练习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默写训练练习
2009级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名著阅读专项模拟题
简阳市八年级上语文期末基础(拼音.词语)复习
语文版八年级上课后作业特辑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