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高中学案 >>
《过小孤山大孤山》导学案5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6-10-08


《过小孤山大孤山》导学案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3、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
在积累文言词语、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及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握作者陆游在本文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赏析法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
课时安排
2课时
主要教学进程
导学
流程
教   师   活  
学生活动
个性补充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复习陆游的《示儿》,陆游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南宋,他怀着“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最终这位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吟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离开人世。今天我们学习这位爱国诗人的两篇日记。 
 
 
 
营造氛围
引出课题
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记好笔记
 
 
 
 
 
 
 
学生记好笔记
 
 
 
 
 
 
 
 
 
 
 
 
 
 
 
 
 
 
 
 
 
 
 
 
 
 
 
 
结合课文,分析各类基础知识
 
 
 
 
 
 
 
 
 
质疑
讨论
 
 
 
 
 
 
 
 
 
 
 
合作
探究
赏析
 
 
 
 
 
 
 
 
 
 
 
 
 
 
 
 
 
 
 
 
 
 
 
 
 
 
 
 
 
 
 
 
 
 
 
 
 
 
对比
分析
 
 
 
 
 
 
 
 
 
 
 
 
 
 
 
 
 
 
 
 
 
 
 
 
 
 
 
 
 
 
 
 
 
 
 
 
 
 
 
 
 
 
 
 
 
 
 
 
二、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匪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几年,他才赐进士出身。因为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所以他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仕途不是很顺利。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9300余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一百三十首词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诗风清丽平淡。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而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三、写作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四、解题:
1、小孤山:
 位于安徽宿松县复兴镇境内,与江西省彭泽县城隔江相望。山高约一百米,方圆一里,被誉为“长江绝岛”,素有“海门天柱”、“海门第一关”之称。相传大禹治水在此刻石记功,秦始皇刻“中流砥柱”于石上。由于山形像一位云髻高绾的美女,人们又将此山称为小姑山。小孤山山体独特,无处不景,无景不奇,“东看一支笔,西望太师椅,南观似悬钟,北看啸天龙”。千百年来,以其秀、奇、险、独而著称。主要胜景有:“龙耳洞”“先月楼”“弥陀阁”“天妃殿”“半边塔”“界潮祠”“梳妆亭”“御诗碑”等。 
关于小姑山和彭浪矶名称的由来,还有另一种比较浪漫的说法:民间传说中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她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澎浪矶”,亦名“彭郎矶”。        
2、大孤山: 
在鄱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民间传说此名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绣鞋变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 
五、自由诵读
1、结合注释,扫除字音、字义障碍,初步理解文意。 
2、讲解第一自然段重要词句。
3、本段质疑、释疑。
A、本段写何处之景?作者给我们介绍烽火矶戍守情况有何作用?
  烽火矶;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
B、勾画出本段写景的句子,突出了烽火矶怎样的特点?
    高峻、怪奇等特点。
C、本段写景采用怎样的顺序?
 先写远视所见,只不过觉得烽火矶“突兀”罢了,除此之外别无佳处。再写近观,近观之景则异彩纷呈。
D、这种远近对比的写法有何作用?
不仅使人的认识一步步真正认识到烽火矶的佳妙之处,而且能收到曲径通幽的艺术表达效果。
4、巩固该段词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知识点。
二、讲解第二自然段词句。
三、质疑、释疑。
 1、交代小孤山上有戍兵把守,说明了什么?
  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
 2、勾画本段景色描写的语句,说说本段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一水段之景?描写的重点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各自什么特点?
 烽火矶至沙夹一段所见。小孤山和澎浪矶。 小孤山峭拔秀丽,澎浪矶浪大等特点。
 3、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
    运用对比手法。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又用它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的巉然孤起这一特点;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对比,衬托了小孤山的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若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上矣”。
4、写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采用的是什么写景顺序?      
 由远及近。
四、串讲第三自然段词句。
五、质疑、释疑。
1、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什么?
     彭蠡口江面的宽阔,四望无际。
2、该段写景是写哪一路段的景致?重点落在哪里?
    彭蠡口到湓浦口的沿途所见。重点写大孤山的景色。
3、那么大孤山的景色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4、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孤山这一特点?
     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然后与小孤山相对比,从而突出各自的特色。
六、探究赏析
1、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旨是什么?【板书内容】 
主要内容:
①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
②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且移步换景,由远及近。
③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④结尾处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 
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 
2、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景点太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给人一种凌乱之感。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
①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
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
②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的长江山水图。
③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3、作者是怎样融情入景,显露自己的心境。 
A、写孤石。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偏偏只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我们自然会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挤、打击,仍不改恢复之志的诗人的孤傲情怀。 
B、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庙宇,“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久之”,绝不仅仅只是想多看几眼风景,更是表达了面对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绪。 
C、写“俊鹘抟水禽”。 
这本是自然的一种生存现象,算不上是怪异景色,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其中,并叹“甚可壮也”,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所感叹的不仅仅是“俊鹘抟水禽”吧?联系陆游的抱负理想及前半生的经历,我们可以联想到诗人此时多么希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鹘,希望南宋对金的斗争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雄壮,动人心魄。 
D、江水清浊分明,“合处如引绳,不要乱”。 
作者在文中写江水清浊,隐喻主战和主和两派的势不两立。 
4、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
前人诗句都信手捏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了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发,更为引人入胜。
5、对比阅读:苏轼《李思训画<</span>长江绝岛图>》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诗】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唯有乔木参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释义】
山色苍翠,烟水迷茫,大小二孤,矗立江水中央。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有客舟从何处而来?桨声流水间船歌抑扬。沙岸平整,轻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两山如发髻高耸,正对江水之镜,二美梳弄新妆。舟中商贾,切莫轻狂,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对比】
[清]吴乔:“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诗歌展现的形象和具体事物间的距离比较大,多有跳跃和省略,能让我们想象飞得更高。散文交待具体,描写细致真实,给人具体逼真的感受,能让人身临其境。
教学
反思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过小孤山大孤山》游览路线图
《过小孤山大孤山》pptx课件(53页)
《过小孤山大孤山》pptx课件(52页)
《过小孤山大孤山》ppt课件(31页)
《过小孤山大孤山》文言知识归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重点字词、词类活用)
《过小孤山大孤山》过关提问及练习
《过小孤山大孤山》知识点练习
《过小孤山大孤山》ppt课件(62页)
《过小孤山大孤山》pptx课件(30页)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反思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3
《过小孤山大孤山》导学案4
《过小孤山大孤山》ppt课件(17页)
《过小孤山大孤山》学案(含答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学案3
《过小孤山大孤山》学案2
《过小孤山大孤山》ppt课件(14页)
《过小孤山大孤山》参考资料2
《过小孤山大孤山》ppt课件(65页)
《过小孤山大孤山》学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赏析
《过小孤山大孤山》练习ppt课件
《过小孤山大孤山》导学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练习题
《过小孤山大孤山》ppt课件6
《过小孤山大孤山》mp3音频朗读
《过小孤山大孤山》ppt课件5
《过小孤山大孤山》ppt课件4
《过小孤山大孤山》ppt课件3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2
《过小孤山大孤山》ppt课件2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参考资料
人教版选修《过小孤山大孤山》ppt课件1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1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和译文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