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小学教案 >>四年级下 >>
《华山的险》教学设计3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7-05-06



  教学目标
   1. 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 借助批读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华山之险, 体验作者表情达意的妙处。
   3. 试着自己进行批读。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华山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材简析
  “五岳归来不看山”,华山便是这五岳之一,它以“险”而名闻天下。而本文的作者也就抓住它的这一特点,用其登华山两天两夜的亲眼所见及其切身感受,给我们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它那非同一般的险,让我们随着他那细腻生动的描写,同游华山,品尝“险”味。
  本文共有4段,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句,开门见山,直接点出了华山的特点——险。第二、三段具体地向我们展现了华山的险。第二段在简单地介绍了自己游览的时间、路过的景点后,重点写了游览路上所看到的险。作者在平缓的路上,虽暂时未感到险,却看到了险:峰险、路险,天空在峰林的争雄世界里也变为一条线。接着,直写其路险,由山路的变形、蜿蜒,进而到无路,别有天地,给我们展现了他直接感受到的路之险。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同样写险,但这险比前一段更进一层,“险”得够味,是名副其实的“天下”险。作者抓住了两个地方,一个历来是游人谈“险”色变处——“苍龙岭”,作者从沟壑之深、山风之大、游人小心之程度,突现了此处之险。第二处是老君犁沟,路窄,路斜,两边还空荡荡,写出了所见之险。但作者的点睛之笔却在后面,他通过写游人突显了山之险:眼睛不敢看,神态紧张,动作小心,中途退缩,手脚并用……最后一段给我们展现登峰之后的惬意和开阔,让人心头不仅为之一爽。
  本课把华山的险层层深入地展现得淋漓尽致,引导学生赏句、品词、想象,让华山的险深刻地印于学生的脑海中。与此同时,揣摩文章的写作顺序,感受作者的细腻描写。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一段:点出“险”是华山吸引游人的地方。
  *第二段:小声自由地读这段,我们能了解本段作者给我们介绍的内容,在交流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出华山的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读、思、讨论,结合旁批感受这段所描写的作者看到的险。在交流中抓住“峭壁林立”“横空出世”“夹”这些词的理解,结合图片或影像资料形象地感受山势之险。
  *第三段:“够味”“当之无愧”这些词强调了华山的险。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上感知这一段从两个地方展现了华山之险。再让他们交流自己的感受,在同学的互评中,相机引导学生再次深入地体会文中那两个比喻句,一个从形上写出了山的险,一个用山风的呼啸烘托出山的险。面对如此“可怕”的情景,你会有什么反应?以此为引入点,仔细品读后面写游人爬山动作、神态的句子,结合旁批,感受华山之险,同时也感受作者写法上的妙处。
  *“深不见底”“全无遮掩”“千军万马”“厮杀”的确让游人谈“险”色变。
  *引导学生想象“仅容一人”“从几百米高处滑下”“两边空空荡荡”,眼睛“不敢往下看”,体会华山的险。
  *旁批引导学生了解可以从对游人神态的描绘中间接写出华山的险。
  *旁批引导学生了解,此处通过对游人动作的描写,间接反映出华山的险。
  *在这么险的山路上攀登,手脚并用就是很自然的了。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第四段,抓住“放眼”,感受登上山之后的心情,再边读边想象可能看到的景象,联系自己平时登高的体验,说说自己读到这里的感受。适时让学生欣赏如“无限风光在险峰”“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等诗句,可以深化学生的感受。
  *旁批引导学生学会联系曾经读过的诗句(2册“读读背背”《华山》)这种方法,加深对文章的体会或认识。

  教学设计参考
  一、介绍资料,激趣引入
  1. 知道中国有名的五岳吗?谁来给大家说说?
  2. 五岳各具风采,其中的华山便以它的险而著称。请同学交流有关它的资料。
  3. 听完同学们的介绍,你对华山有什么初步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作者笔下的华山给你怎样的感受。
  2. 选择你认为能展现华山险的段落,读给同学们听。
  3. 交流,开火车读。在读中注意正音。
  三、细读课文,感受意境
  1. 默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华山的险体现在哪些方面?可以借助批注来回答。
  2. 交流。通过引读的方式,感受华山山之陡,路之险,天之窄。在引读中,注意点拨关键词的意思,加深对险的感受。
  3. 小声自由读第三段,找中心句。
  4. 从哪里我们能感受到它险得有味?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一个部分读,看看它险在哪里。
  5. 请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险用朗读展现出来,其余学生作评价。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关键词的意思,加深对华山险的感知。
  6. 结合这一段的批注说说自己感受到的险,说说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把感受到的险展现出来。
  7. 齐读最后一段,播放有关资料或图片。请学生说说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结合批注,诵读诗句,感受登上山后的惬意。
  8. 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课文,把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参考资料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距西安120千米。它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扼守着大西北进出中原的门户,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
  华山是由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的,它的历史衍化可追溯到12 亿年前,据《山海经》记载:“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
  现在的华山有东、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三峰鼎峙,“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人称“天外三峰”。还有云台、玉女2峰相辅于侧,36 小峰罗列于前,虎踞龙盘,气象森森,因山上气候多变,形成“云华山”“雨华山”“雾华山”“雪华山”,给人以仙境一样的美感。
  华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清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考证,“中华”“华夏”皆因华山而得名。《尚书》里就有有关华山的记载,《史记》中也载有黄帝、尧、舜华山巡游的事迹,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唐玄宗等十数位帝王也曾到华山进行过大规模祭祀活动。
  在华山留下了无数名人的足迹,也留下了无数故事和古迹。自隋唐以来,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咏华山的诗歌、碑记和游记不下千余篇,摩崖石刻多达上千处。自汉杨宝、杨震到明清冯从吾、顾炎武等不少学者,曾隐居华山诸峪,开馆授徒,一时蔚为大观。而在华山诸多故事中,流传最为广泛的神话故事有“巨灵劈山”“沉香劈山救母”“吹箫引凤”等。
  华山还是神州九大观日处之一。华山观日处位于华山东峰(亦称朝阳峰),朝阳台为最佳地点。华山的著名景区多达210 余处,有凌空架设的长空栈道,三面临空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绝崖上凿出的“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等。其中“华岳仙掌”被列为关中八景之首。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囊萤夜读》教学设计2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铁杵成针》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下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2
部编版四年级下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下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2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实录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2篇)
《巨人的花园》说课稿2
《海的女儿》课堂实录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说课稿2
《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3
部编版四年级下第三单元考点梳理
部编版四年级下第二单元考点梳理
部编版四年级下第一单元考点梳理
部编版四年级下《我们家的男子汉》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下《我们家的男子汉》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下《我们家的男子汉》教学设计2
部编版四年级下《我们家的男子汉》教案1
部编版四年级下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
《宝葫芦的秘密》教案4
《巨人的花园》知识点梳理
《巨人的花园》表格式教案3
《三月桃花水》说课稿2
《天窗》说课稿2
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2
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园地八》教案1
四年级下《乡下人家》说课稿4
部编版四年级下《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下第八单元知识点小结
部编版四年级下第七单元知识点小结
《华山的险》教学反思
《华山的险》教案4
《华山的险》教学设计2
《华山的险》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