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小学教案 >>六年级上 >>
《音乐之城维也纳》教案1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7-08-30



           4—2 音乐之城维也纳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用了7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维也纳这座音乐之城,而且也十分生动地告诉我们音乐的神圣和维也纳以及人们平凡的生活已经融为了一体,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名副其实的音乐城。课文由《蓝色多瑙河》这首施特劳斯的风靡全球的乐曲将我们引到了多瑙河,又由多瑙河的发源地和流经的地方把我们引到了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这座音乐之城,并且夸张地告诉我们奥地利只有两样东西:多瑙河和音乐,也可以说是一样东西,因为多瑙河和音乐已融为了一体,不可分割。而且只有来到维也纳你才能感受到音乐的神圣是怎样地化为平常,而这种平常又是怎样地筑成不朽的神圣。这是课文前三段的内容。4、5、6、7这4个自然段又从维也纳的大街小巷、公园、音乐厅、剧院这些地方无处不充满了音乐,进一步告诉我们维也纳是个音乐之都,是全世界热爱音乐的人们向往的地方。课文字里行间在告诉我们这座城市是个音乐城,音乐、城市,以及这里的人们的平凡的生活已经融为了一体。这一点正是作者慨叹、赞美、向往的。但是对学生来说,这一点却不容易理解,教学时要注意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5个字。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这座城市的特点,感受作者字里行间的赞美和向往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停顿,在朗读中能表达出自己的赞美之情。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维也纳城市的图片,多瑙河和维也纳森林的照片,各个音乐家的塑像的照片,来自维也纳的音乐。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要求认识的生字中,“寓”“孕”是整体认读音节。要求会写的字中,“碑”与“牌”容易混淆,“寓”的倒数第三笔和倒数第二笔不是一笔写成的。
  2.朗读指导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指导朗读可以把重点放在第2自然段和第5、6、7自然段上。注意断句、语调和停顿,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第2自然段中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数字进行对比,使学生理解到虽然多瑙河在奥地利境内只有350公里长,但这一段多瑙河却孕育了一大批伟大的音乐家,使奥地利、多瑙河与音乐融为了一体。第5自然段里介绍了几位著名的音乐家的雕塑,在反复的诵读中认识他们,感受他们带给后人的无限的音乐魅力。第6、7自然段重点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朗读,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体味,一起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之中。
  3.阅读教学
  (1)欣赏《蓝色多瑙河》,由对这首乐曲的了解和介绍引入课文的学习。
  (2)熟读课文,在小组内进行研究性学习: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城”?讨论可以引导学生由整体入手,先通篇感受全文,然后再逐段去品读,去理解,去赏析。
  (3)课文中有很多句子含义深刻,组织学生讨论学习,结合“音乐、维也纳,以及人们平凡的生活之间有着怎样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一问题来深入研读课文内容,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来学习和理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学懂文章。
  (4)对于维也纳,学生应该有兴趣了解得更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和想进一步了解的问题。同学间可以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组织大家搜集资料,研究解答。
  (5)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课文的写作特点。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对维也纳的赞叹和赞美无不表现在字里行间里,采用的是先总写,然后再分别加以说明的写作手法。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体味。在分别叙述时是抓住地点的变化来写的,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在维也纳音乐无处不在。文中有许多词语运用准确而优美,弄懂这些词语的含义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词语的解释可以参考积累栏目里的1、2题。
  4.活动提示
  (1)默读
  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默读速度,一分钟内应该能读三百字左右。
  (2)思考与交流
  这两道习题指导学生在预习时独立去完成,在学习中尝试着独立去解答,如有不懂的问题能够大胆质疑。
  在维也纳,音乐已经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和这座城市以及人们的生活融为了一体,它们密不可分。集中表现音乐和维也纳以及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的语句是:在奥地利人的眼睛里,我们只能找到两样东西:多瑙河和音乐。这两样东西也可以说成是一样东西,因为有时候我们确实无法分清究竟是多瑙河激起了奥地利人的音乐灵感,还是奥地利人惊人的音乐天赋为多瑙河带来了无穷的浪漫。一位奥地利人说,音乐在奥地利只不过是一件每天都不能缺少的却又是十分平常的东西。也许真正的神圣恰恰就寓于平常之中。一位曾在维也纳留过学的朋友说,只有来到维也纳,我们才能感受到音乐的神圣是怎样地化为平常,而这种平常又是怎样地筑成不朽的神圣。维也纳是音乐家的都城。也许维也纳拥有的一切就是音乐所应该拥有的一切。在维也纳的大街小巷,在多瑙河畔的林荫之间,从黎明到黄昏,直至深夜,处处都有人像这座铜像所表现的那样在专心致志地拉着他们心爱的小提琴。这些人中有沧桑的老者,也有如花的少年。每岁之末,它将使整个世界变得出奇地安静,音乐厅中的人们就像晚霞中的羊群,正虔诚地聆听着那美妙的和声,去迎接一个新的春天。
  “维也纳拥有的一切就是音乐所应该拥有的一切”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文章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向我们介绍了为什么说维也纳所拥有的一切就是音乐所拥有的一切。
  (3)拓展与运用
  指导学生查找课文中列举的音乐家,查找他们的生平介绍、主要作品,以及与他们有关的故事等,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指导学生说说对自己影响较深较大的音乐作品,再说说对自己产生影响的原因。也有可能有些孩子对此没有感受,那样就指导学生在交流时学会倾听,也可以从现在开始留心音乐,引导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
  (4)积累
  主要是指导学生在读文学习时,自己积累优美的词和句,不断地丰富自己。下面给出一些词语的解释,仅供参考。
  当之无愧:完全有资格承受某种称号或荣誉等,没有可愧疚的地方。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全部精力。
  循环: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
  不朽:永存;永不磨灭(多用于精神事业等)。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的文学作品。
  装饰:装点修饰;指装饰品。
  逝去:在世界上消失。
  纪念碑:为纪念重大事件或有重大功绩的人而立的石碑。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经典:旧指作为典范的儒家著作;指宣扬宗教教义的典籍;指最重要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著作或作品等)具有典型性、权威性。
  风靡全球:像风吹倒草木一样,比喻事物迅速地流行开来。
  怡然自得:形容喜悦而满足的样子。
  5.课时安排:建议3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学生对这篇课文中的一些词句不易理解,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联系通篇文章去揣摩,借助相关资料去理解。教师也要多方搜集资料,更多地给学生一些形象直观的图片、文字和音像资料,让学生理解人们能深深陶醉在维也纳这座音乐的圣殿里的感受并受到感染。

  相关资料
  作为中世纪欧洲最大的三座城市之一的维也纳,至今仍保持着昔日显赫的地位。维也纳是世界名城,奥地利的首都,它以“音乐之都”闻名遐迩。位于奥地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多瑙河畔,四周环绕着著名的维也纳森林,南面是深幽的山谷和开阔的平原,是一座典雅、美丽、清洁的花园城市。维也纳是奥地利最主要的旅游城市,每年的游客近三百万。来自东南亚、中国台湾和中国内地的游客也有13万之多,而且以每年百分之三十的速度增加。多瑙河贯穿全城,维也纳森林和绿地、沼泽(包括普拉特公园)、遍布山坡的葡萄园都是这个城市不可缺少的财富。
  维也纳市内街道呈辐射环状。宽50米、两旁林荫蔽日的环形大道以内为内城。内城的古街道,纵横交错,很少高层房屋,多为巴洛克式、哥特式和罗马式建筑。中世纪的圣斯特凡大教堂和双塔教堂的尖顶,高138米。第2环形路外为外层,市西有幽雅的公园,美丽的别墅以及其他宫殿建筑。从美泉宫到国立歌剧院,从维也纳童声合唱团到西班牙骑术学校,到处都是一片往日奥匈帝国的京城景象。众多宫殿宅第和博物馆,把辉煌的传统和现代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也就没有维也纳。”自古以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仿佛就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从地图上看来,奥地利的地形就如一把小提琴。18至19世纪,这里更成了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舞蹈音乐的发源地。期间,诸如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海顿等扬名全球的伟大音乐家,也曾经居住于此并从事音乐工作,难怪人们给维也纳冠以“音乐之都”的美誉。时至今日,维也纳的“音乐之都”气氛仍然浓厚,每当夜幕低垂,不少穿着高雅贤淑的绅士淑女正赶忙出席观看被认为是欧洲的上流社会夜总会的歌剧,整个维也纳也就消融在华尔兹、交响乐的乐声中。一如其他欧洲国家,宗教与维也纳也是密不可分的,不论哥特式或巴洛克式艺术,都是宗教的表现。就以市中心最繁盛的格拉本大道而言,从12世纪动工至15世纪才完成的圣史提芬教堂,和它周遭的彼得教堂、米歇尔教堂及大主教区,无一不与宗教有着密切联系。来到维也纳,除了沾上音乐气息外,或多或少都会被维也纳人好好享受的人生观所感染。维也纳人最反对的是“不善待自己,喝白开水,吃粗食,节衣缩食”的生活方式。因为他们认为“人生只此一次”。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型、辉煌歌剧院,是以“音乐之都”享誉世界的维也纳的主要象征,素有“世界歌剧中心”之称。有第一流的作曲家、指挥家、独唱演员和舞蹈家在此演出。建于1869年,原是皇家宫廷剧院,其前身是17世纪维也纳城堡广场木结构包厢剧院,1869年迁到市区的环行街旁。1918年宫廷剧院变为国有,称国家歌剧院。所以国家歌剧院,一半是奥地利珍贵的文物古迹,另一半是政府的音乐部。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曾经被炸得只剩下几处断垣残壁。战后重建,整修10年,恢复旧观。外貌古色古香,为罗马式宏伟建筑。前厅和侧厅都用大理石砌成,内部绘有精美壁画和挂有大音乐家和著名演员的照片。观众席共有6层,可容有座观众1600多人。整个舞台区完全现代化,配有最先进的音响设备。1955年11月以演出贝多芬的《费德利奥》庆祝再生。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重点知识总结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园地六》教案4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园地六》教案3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2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园地六》教案1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2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园地七》教案1
六年级上《桥》教案10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园地八》教案1
《书戴嵩画牛》评课稿
《伯牙鼓琴》说课稿
《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
《伯牙鼓琴》评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园地三》教案1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园地三》教学反思
《我的战友邱少云》说课稿
部编版二年级上《语文园地六》教案1
部编版二年级上《语文园地六》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园地二》知识点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园地二》教案1
六年级上《开国大典》课堂实录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园地一》教案1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设计6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知识点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说课稿2
《竹节人》教学反思3
《竹节人》说课稿
《口语交际:演讲》教学设计2
《口语交际:演讲》教案1
《音乐之城维也纳》ppt课件2
《音乐之城维也纳》ppt课件1
《音乐之城维也纳》教学设计2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