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题库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 >>
《冯骥才:从千年望族走来》阅读练习及答案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7-12-0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冯骥才:从千年望族走来
陈祖芬
我走向慈城的师古亭,不由发思古之情。觉得这个进士之乡太多人才人杰,连空气里都弥漫着文化。当地人带我去寻访慈城冯氏的老宅。冯氏是当地望族。我当然要看冯骥才的祖居。当地人带我走进一个院,推开一个门,说:冯骥才的父亲就诞生在这张床上。
我明白,冯父的儿子,也就是那位身高近两米的大冯,虽然不是生在慈城,但是这个拥有519名进士的2.17平方公里的空间,那因子,那基因,编织起冯氏后人冯骥才的生命经纬。
我的朋友们都叫他大冯,他明摆着的“高人一等”,谁还能比他大呢?9月9日我走进北京画院,去看展览:冯骥才的四驾马车。这是他人生70岁的一个绽放。然后呢,然后用他的话说:今天开始进入“70后”的行列。
大冯喜欢平行做事,这四驾马车是一次平行绽放: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教育。我才看到大冯之大。
因为文学,所以才有对光和影如此敏感的文人画,卖画筹款,才建立起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他曾经说2000年到2010年,10年间消失了一百多万个村落。现在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古村落有1万个左右。从文化遗产保护又激发起教育的担当。“我重视大学的文化保存,追求学院的博物馆化。经典和纯粹的文化精神应当首先由大学体现出来。学院的背后应是独立思考与活跃自由之思想;学院的面孔应是一种由深厚的文化积淀养育出来的文化气质和明澈镇定的目光。”
我看大冯越往前走,竟是越像他的先祖。慈城人早就说大冯长得和明代绘画的冯氏先祖很像,而现在,更可感觉到他身上那2 000举人和519进士和慈城的书院、石雕、木雕、碑帖、匾额、牌坊和手工艺术、彩绘台门等等的因子。那种木质台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明代建筑,是皇帝敕封给一个慈城官员的,也是冯氏家族,叫冯岳,是刑部尚书。
大冯说:文化给予我的远远超过我为它做的。
9月的北京画院一楼,实在不是一个宜居的所在。来宾太多,人挨人坐着站着,把本来的天凉好个秋,变成了笼里蒸个透。
这天,前辈和后生,大家和小记,排排坐吃果果般地挤坐。大冯请两个朋友讲话。他说一个是文坛上口才最好的,当然是王蒙;一个是画坛上口才最差的,当然是美林。王蒙说大冯拉的岂止是四驾马车,是七八驾马车,今天这个展览应该叫:八骏图。美林说对于大冯,文学是终身伴侣,绘画是心灵窗口。美林自己多少年以来每年下去至少3万公里,可他走过的地方,常常大冯已经去过了。现在这样很多人浮躁的时代,这两位跨进七十岁门槛的人,美林和大冯,都有这样的坚持!这两位“70后”就能这样在田野里坚持!
便想起刚在二楼展厅看到的大冯的诗句:“人在天地中,心与四时通。”
不过,要上天入地四时通,得要有基本功。我在二楼展厅里看到大冯过去的两幅画。一幅是1972年的,25×200cm的清明上河图摹本。一幅是1973年的,22×38cm的宋人小品摹本。明白了一个大家是怎样炼成的。大冯说留住时间留住岁月的最好的方式,是把岁月变成诗篇,变成画卷。“我喜欢笔在纸上行走的感觉。”“我们这代人的命运因与时代纠结太深太紧,责任二字天经地义。它一头在骨子里,一头在笔管里。”“写作常常来自沉重的心,写作是心的出路。”
莎士比亚说:人啊,你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中华文化本身就是千年望族。大冯是从慈城走来,也是从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之中走来。
相关链接:
冯骥才,男,1942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其大力推动了很多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其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其并有多篇文章入选中小学、大学课本,如散文《珍珠鸟》。
(选自2012年9月20日《北京日报》)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创作是冯骥才取得所有成就的基础,并由文学生发了绘画兴趣,进而产生文化遗产保护的信念,又激发教育的担当。
B.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冯骥才先生做到了身体与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从画家美林的话中可以看出冯骥才走过很多路。
C.冯骥才的绘画基本功很扎实,从他一幅1972年的清明上河图摹本和一幅1973年的宋人小品摹本中,便可窥见一斑。
D.“文化给予我的远远超过我为它做的”,冯骥才所说的这句话,表明了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巨大。
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本文作者走向慈城的师古亭,不由发思古之情,觉得这个进士之乡人杰地灵,连空气里都弥漫着文化的气息。
B.本文作者的朋友们都叫冯骥才“大冯”,是因为他在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等方面“高人一等”。
C.画家美林说绘画是大冯的心灵窗口,多少年来自己每年下去至少3万公里,可走过的地方,大冯全都已经去过。
D.看到二楼展厅里冯骥才“人在天地中,心与四时通”的诗句,本文作者认为要上天入地四时通,得要有基本功。
E.本文主要记述了冯骥才在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在绘画方面的成就,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一位杰出作家的不凡之处。
9.文中冯骥才说:“文化给予我的远远超过我为它做的。”试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原因。(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7.A 绘画兴趣是在他小时候就有的
8.A、D B.“高人一等”在原文是指冯骥才“身高近两米”;C.原文是“常常”“全都”过于绝对不合事实;E.“特别是在绘画方面的成就”不合文意。(答对一项给2答对两项给满分5)
9.①慈城那2.17平方公里却拥有519名进士的因子基因编织起当地望族冯氏后人冯骥才的生命经纬;②慈城书院木雕碑帖匾额牌坊和手工艺术彩绘台门等因子对冯骥才的潜默影响;③“中华文化本身就是千年望族”冯骥才从慈城走来也是从几千年的深厚悠久的中华文化之中走来。(4酌情给分)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实用类文本阅读(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2022年全国乙卷高考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2022年新高考全国I卷高考题)
《思维的两种速度——丹尼尔·卡内曼访谈》阅读练习及答案
特里斯坦.古利《水的密码》阅读练习及答案
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阅读练习及答案
《叶圣陶在四川》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202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021年天津市高考题)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021年北京市高考题)
《宇宙的边疆》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非连续性阅读(2021年新高考全国I卷高考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2021年全国乙卷高考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2021年全国甲卷高考题)
《1994诺贝尔和平奖演说两篇》阅读练习及答案
《富春山居图》中的渔樵意象阅读练习及答案
《传奇女子——林徽因》阅读练习及答案
材料阅读练习(2020年北京卷高考题)
《冯骥才:原来是这么一个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埃德·扬《我包罗万象》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全国新高考II卷高考题)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020年全国新高考I卷高考题)
《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全国III卷高考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2020年天津市高考题)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020年浙江省高考题)
文慧《稻米传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江苏省高考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2020年全国II卷高考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全国I卷高考题)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阅读练习及答案
《刷脸支付还需过好几道关》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阅读练习及答案
《数学家陈景润》阅读练习及答案
《摩天轮:俯瞰美景的发明》阅读练习及答案
《咬文嚼字》《坚瓠集》材料阅读练习
《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阅读练习及答案
材料概括分析题(2019年江苏卷高考题)
材料阅读练习(2019年北京卷高考题)
材料分析(2019年天津卷高考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2019年全国卷III高考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2019年全国卷II卷高考题)
材料阅读练习(2019年浙江卷高考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2019年全国卷I高考题)
《悼朱光潜先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阅读练习及答案
《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双刃剑”》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道明:让世界无奈于我》阅读练习及答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