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试卷(三)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7-12-09 |
仿真模拟(三)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民歌多口耳相传,如果没有文人关注、仿作以及统治阶层的刻意搜集保存,民歌往往只能自生自灭。而文人的关注、统治者的搜集,不可避免地出于自身的某种动机或需要。在如此背景下,南朝民歌所传递出来的审美价值在何种程度上代表了江南民间社会的艺术体验,就是一个需要重新审视的问题了。 根据史籍记载,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风气经历了由“轻悍”“好勇”到“怯懦”“柔靡”的变化过程。东晋一朝,江南统治集团的构成发生变化,北方侨姓大族超越江南土著大族而主导国家权力,与此同时,土著大族向侨姓大族的屈从依附乃至对其风流倜傥、贬武鄙武的处世风格的崇拜模仿,极大地影响了统治集团柔靡怯弱的心理转向,并进而推动了自身习性及整个社会风气由“尚武”向“崇文”的变迁。就下层民众来说,南朝前期崇尚武力、力主抗争的原始道教被改造后,转而成为以延年益寿、消灾治病、求仙问道见长的官方道教。同时,统治阶层的支持与提倡,促使劝诱忍让与克制的佛教广泛流布,深入人心,逐渐主导了民间宗教信仰,并促成江南地区“好武”这一群体心理结构的解体。 江南风气有如此变化,故晋宋之际逞一时之盛的吴歌西曲多以情歌婉唱见长亦在情理之中。无论是促发民间歌者有所感的“歌兴”对象,还是赋予民歌以内蕴和情趣的江南风物,无不沾染、寄托甚至浸润了爱情的意义,即使是有关江南民俗事象的歌谣,同样也是以俗写情。可见,南朝民歌虽然感兴与意蕴各异,但却透过种种对江南事象的体悟与感知,呈现出率然真切、柔美曲折而又意味绵长的唯情气质。伴随着江南地区的逐步开发、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以及江南风气的转变,南朝民歌不仅体现出江南社会以情为重的柔靡风气,而且也以自身的描摹与传唱使得一种富有特色的江南民间审美经验得以成型。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所见的南朝民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人的润色和统治者的搜集,因而,所谓南朝民歌在一定意义上已是贵族文人加工后的作品。南朝民歌流行的4世纪中叶到5世纪中叶,江南经济繁荣,王公贵族往往纵情声色,精于娱乐消遣。一部分民歌实际出自王公贵族及其所蓄养的歌妓,其余或为民间所作,但大多为文人所修饰。于是,吴歌西曲由于满足了贵族名士纵情娱乐之需而被大量采撷,士族文人仿制新歌也数量庞大,由此出现了南朝民歌创制的高潮。民歌中大量表达女子思慕情人、忠诚爱情的篇章,向为贵族文人所喜乐玩赏,而对流离之苦的抒写与咏叹,又与从中原避乱南来的士族官僚们的寄寓流离之悲情正相呼应。南朝民歌经历了一个被贵族文人重新发现和玩赏的过程,而生成于南朝民歌感时伤怀中的江南民间美学无疑也奠基于这一被发现乃至重塑的过程。 (节选自《甘肃社会科学》,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可能受到文人及统治者自身需要的影响,流传下来的南朝民歌的审美价值能否代表江南民间社会的艺术体验,需重新审视。 B.东晋时期江南统治集团的构成发生的变化影响着其心理转向,推动了自身习性及整个社会风气发生变迁,也带来了审美观的变化。 | |
| 标题: |
2018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试卷(三) |
| 文件大小: |
23K |
| 文件格式: |
rar |
| 作者: |
|
| 下载地址: |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
| 下载说明: |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
|
暂无图片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