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题库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阅读练习及答案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8-02-0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显得如此冷漠、如此无情,仿佛他们抬着我穿过一座死城博物馆,穿过一个与我无关的、我所陌生的世界,虽然我的眼睛认出了这些东西,但这只是我的眼睛。这是不可能的事:三个月前我还坐在这里,画花瓶,描字,休息时带上我的果酱黄油面包下楼去,经过尼采、赫耳墨斯、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的画像前,再慢慢地走到楼下挂着《美狄亚》的过道里,然后到门房比尔格勒那里去,在他那间昏暗的小屋里喝牛奶,甚至可以冒险地抽支烟,尽管这是被禁止的。这怎么可能呢?他们一定把躺在我旁边的那个人抬到楼下放死人的地方去了。也许那些死人就躺在比尔格勒那间灰蒙蒙的小屋里,这间小屋曾散发着热牛奶的香味、尘土味和比尔格勒劣等烟草的气味……
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这回他们要把我抬到木板后面去。我躺在手术台上,看见自己的身影清晰地映照在上面那只灯泡的透明玻璃上,但是变得很小,缩成一丁点儿的白团团,就像一个土色纱布襁褓,好似一个格外嫩弱的早产儿。这就是我在玻璃灯泡上的模样。
医生转过身去,背朝着我站在桌旁,在手术器械中翻来翻去。身材高大而苍老的消防队员站在木板前,他向我微笑着,疲倦而忧伤地微笑着,那张长满胡子茬的肮脏的脸,像是睡着了似的。我的目光扫过他的肩膀投向木板上了油漆的背面。就在这上面我看见了什么,自来到这个停尸间之后,它第一次触动了我的心灵,震撼了我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使我惊骇万状,我的心开始剧烈地跳动:黑板上有我的笔迹。在上端第一行。我认出了我的笔迹,这比照镜子还要清晰,还要令人不安,我不用再怀疑了,这是我自己的手迹!其余的一切全都不足为凭,不论是美狄亚还是尼采,也不论是迪那里山地人的侧面照片,或是多哥的香蕉,连门上的十字印痕也不能算数。这些在别的学校里也都是一模一样的,但是我决不相信在别的学校有谁能用我的笔迹在黑板上写字。仅仅在三个月以前,就在那绝望的日子里,我们都必须写下这段铭文。现在这段铭文还依旧赫然在目:“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哦,我现在想起来了,那时因为黑板太短,美术教师还骂过我,说我没有安排好,字体写得太大了。他摇着头,自己却也用同样大的字在下面写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这里留着我用六种字体写的笔迹:拉丁印刷体、德意志印刷体、斜体、罗马体、意大利体和圆体。清楚而工整地写了六遍:“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医生小声把消防队员叫到他身边去,这样我才看见了整个铭文,它只差一点就完整无缺了,因为我的字写得太大,占的地方也太多了。
我感到左大腿上挨了一针,全身猛地震颤了一下,我想抬起身子,可是坐不起来;我向自己的身子望去,现在我看到了,因为他们已经把我的包扎解开了,我失去了双臂,右腿也没有了!我猛地仰面躺了下来,因为我不能支撑自己。我失声呼叫,医生和消防队员愕然地望着我。可是医生只耸了耸肩膀,继续推他的注射器,筒心缓缓地、平稳地推到了底。我又想看看黑板,可是现在消防队员就站在我跟前,把黑板挡住了。他紧紧地按住我的肩膀,我闻到的是一股烟熏火燎的糊味和脏味,这是从他油腻的制服上发散出来的。我看到的只是他那张疲惫忧伤的面孔,现在我终于认出他来了——原来是比尔格勒!
“牛奶,”我喃喃地说……
(节选自《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5. 给加点的汉字注音。
①器械(______) ②赫然(______) ③震颤(______)
6. 赏析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缩成一丁点儿的白团团,就像一个土色纱布襁褓,好似一个格外嫩弱的早产儿。
7. 小说为什么强调用六种字体写下“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8. 有同学认为,结尾处“牛奶”换做“怎么会这样”效果更好,你是怎样认为的?请分条简述理由。
 
 
 
 
【答案】5. (1). xiè (2). (3). chàn
6.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我”当时的状态。“我”在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战争,为什么要战争的情况下被推上了战场;“我”在根本还没有真正开始自己人生的情况下就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青春和希望——“我”就是一个早产儿,命运的早产儿!表达出“我”内心的无奈与对战争的愤恨。
7. 这句话是解开“我”“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里”这一悬念的关键情节,也是“我”在半昏迷中还幻想自己的名字能刻在阵亡将士纪念碑上的原因。这更是纳粹德国法西斯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的见证,是个人不幸和民族灾难的根源。
8. “牛奶”更好一些。这“牛奶”既是对自己参战而成为残疾事实的确认,也是“我”对往日和平生活的留恋和向往。由悲惨的现实发出呼唤和平、反对战争的声音,突出小说的主题。
【解析】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音。题干要求“给加点的汉字注音”,题中加点字分别为“械”“”“颤”,字音分别为“xi蔓h蔓chàn”,对于字音类题目,考生要注重平时的识记与积累,要结合字义、词义辨识注音。同时,本着记少不记多的原则。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作答时要抓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抓句子的修辞“就像一个土色纱布襁褓,好似一个格外嫩弱的早产儿。”这是在玻璃灯泡上看到的自己的模样,“土色纱布襁褓”“格外嫩弱的早产儿”,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我”当时的状态。“我”在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战争,为什么要有战争的情况下就被推上了战场;“我”在根本还没有真正开始自己人生的情况下就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青春和希望所以说“我”就是一个早产儿,命运的早产儿!表达出了“我”内心的痛苦、无奈和对战争的愤恨之情
7.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上是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的把握能力。回答这道题,关键要理解“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含义:公元480年,斯巴达战士扼守温泉关,奋战阵亡。后来,希腊人立碑表示纪念:“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达,请报告那里的公民们,我们阵亡此地,至死犹恪守他们的命令。”法西斯用这句话来教育青少年,目的很明确,就是向他们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为法西斯卖命。而“我”能死死地记住这句话,并最终凭借这句话来肯定自己现在就是在母校,实在是莫大的讽刺。像这样一个年轻的、什么都还不懂的孩子,就这样被战争逼上了一条不归路。或许用“骗”更合适,因为从他对战争的认识,从他认为炮声是“惬意的、深沉而又粗犷的、高雅的”就可以知道他的心灵早就已经被扭曲了,他在学校受的教育是看打仗的图画书,是“必须要”写那段“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铭文。这段铭文本来是指古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英勇战死的事迹,但在这里却成了德国军国主义教育的罪证,纳粹德国就是这样给青少年们灌输着军国主义的思想,给青少年洗脑,让他们盲从、为法西斯卖命
8.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上是考查学生对主旨的把握能力。用“牛奶”作为结尾是非常妙的。学生应该注意到前文中提到“三个月前我还坐在这里,画花瓶……喝牛奶”,所以牛奶、画画都已成为了梦想,炸弹炸毁的不仅是一个人的身体,更是一个人的未来和一个人的心灵。“牛奶”成为和平的代名词。无限伤感与悔恨,向往平静的生活。由悲惨的现实发出呼唤和平,反对战争的声音,突出小说的主题。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同步训练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练习题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堂实录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说课稿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复习ppt课件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设计9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实录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8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学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7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6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5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设计4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同步练习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ppt课件5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ppt课件4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ppt课件3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ppt课件2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3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ppt课件1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2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