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青年摄影师和四个文化名人》教案1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8-02-26 |
一个青年摄影师和四个文化名人
一、教学目标
1、初识报告文学这一文体,领会报告文学的三大特点:真实性、文学性、政论性。
2、学习名人对知识孜孜以求,循序务实的学风,虚怀若谷、循循善诱扶掖后辈的美德,及一心创造文化精神财富的忘我品格和百折不挠的坚韧意志。
3、分析小标题,学习课文形散神不散的写法,体会文章内容的层次感。
二、教学重点
1、领会报告文学的三大特点:真实性、文学性、政论性。
2、学习名人的忘我品格和百折不挠的坚韧意志。
三、介绍报告文学的特点
1、真实性:题材,必须选择具有新闻性的真人真事,能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社会生活;
2、文学性:表达方法,形象生动、具有文学性,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3、政论性:是非分明,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明确地告诉读者。(重视直接抒情议论句段)
四、课文教学
1、通过预习说说一个摄影师和四个文化名人各是谁?
摄影师:邓伟; 四个文化名人:国画大师石鲁、美学大师朱光潜、学者作家钱钟书、书画家李可染
2、分析第一部分(学生先自读第一部分,然后讨论问题,理解内容)
(1)速读第一部分,说说写了哪个文化名人?他是哪方面的专家?
#、石鲁;国画大师。
(2)再读第一部分,回答到底是“谁感动了谁?”
#、石鲁感动了邓伟;邓伟感动了石鲁。
(3)石鲁为什么会感动邓伟?文中有何具体表现?
#、①石鲁气势磅礴的作品和为人感动了邓伟。②具体表现:把西洋画的表现手法融进国画;染天染地,雄健浑厚;画展引起轰动;为人谦恭:“我应该感激你。”
(4)邓伟为什么会感动石鲁?文中有何具体表现?
#、①邓伟执著的事业心感动了石鲁。②具体表现:为了见石鲁,为了把石鲁的精神气质留下来,自费到西安,在住院处楼梯口等了四天,终于见到了石鲁并摄下了老人苍劲深沉,气势不凡的头像。
两位人物之所以会被对方感动,是因为他们都具有令对方感动佩服的品质。
(5)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能为文章增添文学趣味(即文学性)。请举例说明。
#、①细节描写:A.第6节中邓伟“下意识地从病房的小玻璃窗上先看一眼石鲁”,“把脸贴在玻璃窗上”。这动作细节,把邓伟仰慕石鲁的内心激动传递给了读者。B.“情绪中断”“开关拔了”,用比喻的手法刻画了邓伟思绪突变的心理细节。
②对比手法:A.不让见石鲁到终于被打动允许见石鲁;B.邓伟被石鲁的精神征服以及石鲁对邓伟的感激;C.气势磅礴的石鲁与“已经抽缩成只有一米多点儿长的人体”的石鲁;D.“一米多点儿长的”老人与他头像的苍劲深沉、气势不凡。这组组对比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写出了邓伟为一代画家石鲁拍照留影的先见之明。
(6)、总结第一部分:
邓伟凭着执著的精神和为名人摄影立传的高洁理想打动了人,为垂死的国画大师石鲁留下了一张苍劲深沉,气势不凡的头像。
2、分析第二部分:(学生先自读第二部分,然后讨论问题,理解内容)
(1)邓伟走进朱光潜的家为什么有一言难尽的心情感觉?
#、消费议论的对比:社会上对物质的追求超越了对知识对学问的追求,而朱光潜的工作室仍然及其简陋——简易沙发,一张木板床,一只写字桌,一只低矮的工具书架。(但两年校译著二百万字,他的内生活极其丰富)。
(2)你如何理解美学大师读过许多书却没有书柜?
#、脑子就是朱光潜的书库,北大图书馆是他的脑库。
(3)找出环境描写和肖像描写的语句,谈谈其作用。
#、环境描写:寒冷的假期,空荡荡的阅览室——把攻读知识誉为“充实而有光辉”,让我们对这位长者肃然起敬。
肖像描写:身高、白发、闪烁着哲人光彩的眼睛、朴素的布鞋布衣,走路的姿态(拐杖、烟斗、烟缸)——让人看到他追求知识的身影(“充实而有光辉之谓美”)
(4)你能理解包里装的是醋瓶而不是书这一细节吗?
#、这正好应了俗话所说的“心头书要多,案头书要少”这句话。哲人不会拿厚厚的书来炫耀自己。
(5)读读对话部分,理解朱光潜话的意义作用。
#、对话描写,有三层含义:
①鼓励邓伟考大学,引导他在知识上要站得高望得远;
②指导邓伟写好毕业论文,教导他要有自己的创见和思维;
③赠与“朝抵抗力最大的方面努力”的自励语,给邓伟工作学习以动力。
(6)说说“不要人家说什么你就说什么,写文章要说心里话,说自己的话,光是延续别人的话,
历史也就停顿了……”这话蕴含着什么哲理?
#、学习的最高层次是批判继承,批判吸收,要形成独自的学识,形成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
推陈出新,推动历史进步,推动学术发展。
(7)谈谈朱光潜是如何“朝抵抗力最大的方面努力”的。
朱光潜几十年如一日甘坐冷板凳,以淡泊名利的献身精神去搏击;他在对物质追求超越对知识学问追求的今天,甘受清贫,有充实的内生活支撑自己去“溯流而进”;八十多岁的老人在追求知识的途中用顽强的意志去战胜年迈体衰。文章最后一节正是这个垂暮老人“朝抵抗力最大的方面努力”的具体写照,“在鞋上绑了些草绳增加磨擦系数”正是朱老战胜“抵抗力”的“努力”。
(8)总结第二部分:
记叙了邓伟与朱光潜四年中的多次交往,介绍了一位勇于迎战困难,负重爬越知识高山的美学大师,显现了朱光潜博大精深的知识和深邃的思考力,也折射出邓伟拍摄文化人肖像过程中的知难而进精神。
3、分析第三部分(学生先自读第三部分,然后讨论问题,理解内容)
(1)第一句“终于坐在钱钟书的家里了”中的“终于”一词作何理解?
#、写出了邓伟寻找钱钟书家费尽了周折,因为钱钟书夫妇“很愿意被人忘掉”,这从钱钟书夫人“野草野菜,开一朵小花报答阳光雨露之恩,并不求人‘毋忘我’”的话中可见。
(2)钱钟书为何从一连三句“不能拍”,“朝他直摆手”到“你看,在哪拍?写字台前,书柜前?”这么大的转变?
#、转变的契机在于邓伟没有功利思想,他没有介绍信,没有资历,是业余的,自费的,有的只是为文化事业添砖加瓦的真诚和执著。同时一个真诚的学者的纯真感情也油然流露。
(3)“甘心寂寞”和“不会寂寞”各有什么含义?
#、“甘心寂寞” 指的是远离名利地位,禁忌哗众取宠;
“不会寂寞” 指的是毕生为追求知识和思想而努力,攻之不完,学之不尽,默默坚持,永无空闲。(也指在品格的修炼中臻于完美成熟的艺术才会被人接受,在默默的坚持中趋于博大深沉的心灵才会被人推崇。)
(4)说说“尽心极力的塑造不—定保证作品的成功和效果。用谈话和举动为自己制造出来的公开形象往往是一位成功作家的最失败的创作,当然也许是一位坏作家的最好的创作。”这话蕴含着什么哲理?
#、学术的成功来自追求者自甘寂寞的默默坚持,不哗众取宠反倒能求得真知,为名利而包装出来的只是廉价的产品,这就是“尽心极力的塑造不一定保证作品的成功和效果”的意义。文学无需包装,学术无需包装,一位求得真知的学者或作家无须哗众取宠,那些哗众取宠的包装产生的轰动效应,只会败坏真正学者、作家的声誉。如果把此效应当作最高的收获和追求,反证出他只是一位低品位的作家或欺世盗名的学者。
(5)这部分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作者的议论突出了报告文学政论性的特点。
(6)总结第三部分:
#、记述了邓伟凭自己的真诚和执著,赢得了钱钟书的理解和信任,融化了钱钟书的执著,终于照到了钱钟书的肖像,留下一个“甘心寂寞”做学问的人的风采。
4、分析第四部分(学生先自读第四部分,然后讨论问题,理解内容)
(1)谈谈“实者慧”的含义。
#、“实者”指的是天真的人,纯真的人;“慧”指聪明。只有“实者”,才能达到聪明,才能落实自己的希望。
(2)找找邓伟结识李可染的几处细节。
#、① 李可染在病床上的动作,李可染对邓伟不告诉名字,只撕下一小纸条,写上一个地址。说愿意找的话就找来。这正是李可染这个“实者”的纯真处,他不愿意以自己的名字声望来影响他人,他要收的只是一种对艺术执著追求的“愚”人。
② 邓伟立在雪地里的肖像,写出了邓伟的“愚”:为学艺术而拜师,不为名望而拜师;有体察写字者“静心”的心理而“程门立雪”的精神。
③ 李可染的几句话语,可见李老师的谆谆善诱,和蔼可亲。
(3)说说 “老老师也不告诉他自己的名字,只是撕一小纸条,写上一个地址。如果你愿意找我的话,你就按这个地址来找。” 这一细节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正是李可染这个“实者”的纯真处,他不愿以自己的名字声望来影响他人,他要收的只是一种对艺术执著追求的“愚人”。
(4)“世上的大愚人便是聪明人,人不能太精,贵在天真。”此语含有怎样的哲理?
#、愚人和聪明人的区分是辩证的,世人认为执著追求知识、真正得到知识并能传帮后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愚笨”,文艺界却认为这是聪明人;“人不能太精”,是指不要成天价盘算付出和获得的算率;“贵在天真”,是说求知中的真诚,要有为知识献身的毫不利己的品质。
(5)说说李老师“急得又脸红,又结巴”这一神态描写的作用。
#、再现了“愚”人形象。李可染给学生留饭,纯粹只从学习者方面多考虑,一心只想以蜡烛精神去点燃他人,不要让别人的希望落空,这正是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愚人”品格。
(6)“把苹果吓回去”的“吓”用得好,理由是:
#、活现了邓伟的缩手动作和尴尬心理,也写出了李可染一尘不染的纯洁思想。
(7)总结第四部分:
#、这部分写邓伟与李可染画家结成忘年交的经过,处处以赞赏的语气展现这位名人和蔼可亲,诲人不倦,追求纯真的形象。
5、总结全文:
这是一篇颇具知识性和哲理性的报告文学。作者用文艺笔调报道了青年摄影师邓伟为当代文化名人摄像立传的事,一个个画家、作家、学者的音容笑貌、道德专长,奔涌于笔端,犹如色彩缤纷的文化大千世界,使读者对一个个当代文化名人有了种种真切的感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写作:
(1)用小标题,概括各部分的主旨。名人给与邓伟的不同影响有层进的逻辑关系。
(2)五个人物形象鲜明,抓住哲理性的一两句话写出思想境界;
(3)动作肖像个性鲜明,形神统一。
(4)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5)语言精练, 耐人寻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哲理性
7、作业:完成练习册作业
板书:
报告文学特点:真实性、文学性、政论性
石鲁:国画中西璧合,气势磅礴。(侧重细节描写)
一个青年摄影师 朱光潜:勇于迎战困难,负重爬越知识高山。(侧重记叙和细节描写)
和四个文化名人 钱钟书:甘心寂寞做学问,充实而有力量(侧重记叙和抒情议论)
李可染:和蔼可亲,诲人不倦,追求纯真(侧重记叙)
邓伟:百折不挠、忘我工作、真诚执著(动作、神态描写)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报告文学的三大特点(一生回答)
2、课文涉及的四个文化名人、职业和摄影师的姓名(一生回答,有误纠正)
3、 打开课本自读第一部分并思考回答:
①谁感动了谁?(侧重把握石鲁的品质特点)
⑵石鲁为什么会感动邓伟?(气势磅礴的作品)
③邓伟为什么会感动石鲁?(执著)
板书:
石鲁:国画中西璧合,气势磅礴。(侧重细节描写)
4、自读第二部分并思考回答
①邓伟与朱光潜四年中多次交往,可以看出朱光潜是一位怎样的人?
#、勇于迎战困难,负重爬越知识高山,具有博大的知识和深邃的思考力,
②邓伟与朱光潜四年中多次交往,可以看出邓伟所具有的精神吗?
#、知难而进的精神
③“充实而有光辉”一语具有怎样的内涵?(学生根据内容自作理解,不求答案统一)
板书:
朱光潜:勇于迎战困难,负重爬越知识高山。(侧重记叙和细节描写)
5、读第三部分思考并理解(政论性的集中体现)
①找出文中的议论抒情句
②“甘于寂寞”与“不会寂寞”是否矛盾?为什么?
A. 文中如何记叙、描写“甘于寂寞”?
#、钱钟书夫人写过的话,钱中书不肯拍照
B.从议论中找出“甘于寂寞”的内涵。
#、一切成功离不开默默的坚持,
C.从议论中找出分析“不会寂寞”的内涵。
#、心灵在默默的坚持中趋于博大深沉
③钱钟书的性格特点?
#、远离名誉地位,禁忌哗众取宠,毕生追求知识,心灵博大深沉
板书:
钱钟书:甘心寂寞做学问,充实而有力量(侧重记叙和作者抒情议论)
6、阅读理解第四部分
①李可染和邓伟“愚”的具体体现。
#、李可染字条上不写姓名;见到邓伟带去的苹果诗的语言神态
邓伟去见李可染时的“程门立雪”
②为什么大愚人便是聪明人(学生议论)?“愚”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愚”的真正含义是实,是淡泊名利,是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是“不希望使别人的希望落空”的做人信条。
③李可染的为人特点?
#、和蔼可亲,诲人不倦,追求纯真
板书:
李可染:和蔼可亲,诲人不倦,追求纯真(侧重记叙)
7、谈谈邓伟具有的性格品质(板书)
百折不挠、忘我工作、真诚执著(动作、神态描写)
8、讨论:报告文学的特点在课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真实性:确切的时间、地点及直接引用。
文学性:细节描写和语言描写。
政论性:名人的哲理性言论和作者深刻的议论
9、作业:
摘录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句作为积累。
完成练习三、四
课时安排:三教时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