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地区2021年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
语文试卷(问卷)
(卷面分值: 150分; 考试时间: 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为问答分离式试卷,由问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组成,答案务必写或涂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座位号、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然最初“姓”“氏”之称是不同的,既不是一回事,也不是一个词。姓立生于前,氏出现在后。
“氏”本义为根柢,人们的姓氏标志着祖宗的来源,也是一种根柢,所以“氏”顺理成章地引申为姓氏的专用字。上古母系氏族社会,妇女是繁衍后代、保证氏族延续的主体,地位崇高。那时,生女则留在族里继续生儿育女,延续族群;生男则要分出去倒插门“嫁”到别的部落另立门户,就产生了“氏”。所以,“氏”是姓的分支,是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至伏羲氏族社会时期,一祖所繁衍的子孙越来越多,一个部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系散居各地。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原姓之外,为了相互区别并表示自己的特性,便要取一个称号,这称号就是“氏”。所以,上古有姓又有氏,姓为氏之本,氏是姓的分支,可以自立,能够改变。
到了夏、商、周时期,氏族制度渐被阶级制度代替,于是便有了“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昨之土而命之氏”的做法,就是说一个氏从大宗分出来,另立门户要经天子认可。至周代,由于大规模分封诸侯,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就以封国之名为氏;而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卿大夫的后人也以受封之国的名称为氏。三代时只有贵族才能有氏,贫贱者则有名无氏,于是“氏”就成为古代贵族表示宗族系统的独有标志。一般平民,则只能以其职业相称,如“庖丁”就是对一个叫“丁”的“厨师”的称呼。所以《通志•氏族略》有“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