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聊城市高考模拟试题
语文(一)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湿地中有机质的不完全分解导致湿地中碳和营养物质的积累,湿地植物从大气中获取大量的二氧化碳,成为巨大的碳库。湿地又通过分解和呼吸作用将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排放到大气中,湿地能发挥“碳汇”和“碳源”两方面的作用。
湿地,特别是泥炭湿地中储存着大量的碳。当沼泽的水热条件十分稳定时,沼泽中的泥炭不参与大气CO2循环。湿地中的微生物活动相对较弱,植物残体分解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十分缓慢,因此形成了富含有机质的湿地土壤和泥炭层,便起到汇集或固定碳的作用,即是碳汇。
湿地也可成为温室气体的释放源。湿地中有机残体的分解过程产生二氧化碳和甲烷。全球天然湿地每年释放的甲烷约为10亿~20亿吨,全球水稻田每年甲烷的释放量约为2亿~15亿吨。超然客整理
如果湿地遭到破坏,例如,一味地围湖造田,湿地被排干或者温度持续升高、降雨减少,会导致湿地土壤水分减少,土壤中微生物活力增强,沼泽失去碳积累的能力,加速了泥炭或草根层的有机质分解,增加了二氧化碳向大气的净释放量。
如果直接开采泥炭将其作为燃料燃烧,就会更迅速地把泥发中多年积累的大量的碳氧化。使几千或上万年来由大气中二氧化碳形成的有机物质重新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到大气中,湿地就会由“碳汇”变成“碳源”,从而加剧全球变暖的进程。泥炭地的丧失对全球气候来说后果非常严重。
保护自然湿地,它就能发挥减缓气候负面变化的减少碳排放、把碳留住即宝贵的“碳汇”作用;反之,破坏湿地,它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般,源源不断地把碳释出,向大气圈释放CO2和CH4等温室气体,产生恶劣的“碳源”效果。
(摘编自郭耕《湿地减碳作用与气候变化》)
材料二
地球大气层的温室效应维护着人类及万物赖以生存的各种复杂生态循环系统的微弱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就会面临严峻的威胁。《巴黎协定)提出在全球范围内使人为活动排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