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高中学案 >>
《迷娘(之一)》学案2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1-11-19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与作者相关的诗歌作品。 

2、理解诗歌的意象特点,分析意象在主旨表达方面的作用。 

3、分析诗中称呼转变的作用,体会诗歌在抒情方面的艺术技巧。  

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特点 

难点:领悟诗歌主旨并分析诗中称呼转变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迷娘”是歌德的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人物,这首诗是她的唱词。迷娘出生于意大利,很小的时候被诱拐到德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卖艺为生,后来被威廉。迈斯特收留,并爱上了迈斯特。这首诗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选取众多意象,描绘出意大利迷人的景色、宏伟的建筑和阿尔卑斯山脉的险峻神秘,表现了迷娘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迷娘》创作于1783年之前,后收入歌德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作为小说人物迷娘的唱词。《迷娘》(之一)是歌德《迷娘曲》三首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科夫斯基等世界作曲家为这首诗歌谱曲达百次以上。1776年,歌德作为枢密公使馆参赞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并获得了更多的政治任务。179年他被提升为枢密顾问,在魏玛进行政治改革。歌德厌倦了魏玛公国小朝廷的庸俗公务,一心想要逃避这种烦闷的生活。在作《迷娘曲》之前,歌德已经两次从山上眺望过山南的意大利;在作此诗后的1786年6月,歌德前往意大利,居住了近两年的时间,在古老文化中汲取了创作养分。 

(二)作者简介: 

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作为戏剧家、诗人、自然科家、文艺理论家和政治人物,歌德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戏剧、诗歌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也是世界文学领域最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之一。 

歌德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文艺作品。歌德的绰号为浪游者在法兰克。 

三、总体感知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节:描写故乡的自然风光。 

第二节:描写故乡的房屋建筑。 

第三节:描写回乡的必经之路。 

四、导读理解 

1.诗歌第一节选取了哪些意象?其意境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象:柠檬花、绿叶、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 

意境特点:宁静、美好。 

思想感情:这些具有意大利典型特征的意象是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表达了浓郁的思乡之情。 

2.诗歌第二节选取了哪些意象?其意境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象:成行的圆柱、辉煌的厅堂、宽敞明亮的居室、大理石立像。 

意境特点:美好、哀婉。 

思想感情:通过描写迷娘幼年时生活的房子,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诗歌第三节选取了哪些意象?其意境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象:云径、山岗、驴儿、雾、岩洞、危崖、瀑布。 

意境特点:神秘、险峻。 

思想感情:通过这些意象,写出了迷娘返乡路途的艰险,抒发了她坚定的返乡之情。 

4.诗歌中,“你知道吗”“你可知道……”的询问以及“前往,前往”的回答有什么作用? 

“你知道吗”“你可知道……”的询问,既是询问也是倾诉,既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也强化了迷娘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副歌中迷娘的应答,不仅回应了询问,而且进一步把思乡之情变为回乡的行动。“前往,前往”这种回答不但强调迷娘回乡的坚决态度和迫切心理,而且在重复中有着微妙的变化,它与重复的内容共同形成本诗的深层内涵,即迷娘对威廉迈斯特的复杂的情感。 

5.如何理解诗歌中“爱人”“恩人”“父亲”这三个称呼? 

这首诗以对知心人倾诉的形式完成。倾诉的人是迷娘,而被倾诉的对象分别是“爱人”“恩人”“父亲”,事实上,这三者是同一个人——威廉迈斯特。迷娘在心中深深地爱着他,可她知道他们是无法在一起的,于是就由“爱人”转而称呼他为“恩人”,进而称呼他为“父亲”。这三种称呼在诗中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迈斯特怀有的那种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婉,又美好。这三种称呼所蕴含的情感是逐渐加深的。 

6.诗歌各节的开头和结尾,使用的句式基本相同,这种复沓的表现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是什么? 

本诗各节的开头和结尾使用的句式基本相同,构成了一种明显的重复,这使得诗的结构整齐而稳定,具有旋律感。这种诗歌结构对于表达迷娘的复杂感情起到了很好的强调作用。首先,同一句式和相似句子的重复出现,强化了这一句子所传达的感情。每节诗以“你知道吗……”“你可知道……”不断发问,表达了迷娘对于被问到的景物的执着思念。而每节都重复发问“你可知道那……”,再次强调了这种感情。而每节诗末句的“前往,前往”不断重复,则强调了想要回到故乡的那种心情的急迫和强烈。其次,这种重复不是刻板的重复,而是有所变化,这就形成了稳定中的变化,而且是一种内容的递进和情感的深化和升华。迷娘思念的景物由故国到故园,最后到回故乡的道路,情感越来越急迫和强烈,而对于迈斯特的感情也由“爱人”到“恩人”再到“父亲”,得到了升华。 

自我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夜宿乌镇,秋波入梦,依稀鱼密语,朦胧鸟谈天,“乌镇”多一点就成了“鸟镇”,这里是鸟的天堂、鸟的王国。晨鸟穿花语,梢头隔岸歌,乌镇的鸟鸣有一丝淡淡的桂花香。听得有脚步声在石板街的那头响起,咔嗒咔嗒如空谷足音,俄顷消遁在遥远的天街,他们走进了水乡的哪一片曦光?人闲千花落,夜静万巷空,乌镇适合夜泊、流浪。夜来还乡梦,西风客棹寒,移泊烟渚,不会侵扰任何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宜独行,而不是聊天喧哗;___①___,而不是步履匆匆。烦躁的心情合不上乌镇的从容,急促的脚步对不上乌镇的节拍。虾戏草,鱼读月,水底青荇是最好的森林。西市河水绿如蓝,寒烟淡淡紫气凝,何须春夏来。有鱼儿在吃露水,吧嗒吧嗒,一有声响便倏地无影无踪;遇有船来,鱼儿们却不慌不忙不躲不闪,想必是老相识了。 

嘈杂过后有安宁,人生需要适度的归零。乌镇常给你意想不到的灵感,也是一个___②___。石凳呆、木椅呆、廊桥呆、水榭呆,你呆若木鸡,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河岸边、石级旁、拱桥上,到处可以把自己站成或坐成一道风景,暖暖秋阳给你打主光,粼粼波光做底光,拿白墙当米波罗补光,再扯一把天上云做你的顶光板,只等人来帮你摁快门了。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拟人     比喻     设问     通感 

B.拟人     比喻     对偶     通感 

C.对偶     借代     排比     夸张 

D.对偶     借代     设问     拟人 

2.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文中画框的句子可改写成:“烦躁的心情和急促的脚步合不上乌镇的从容,也对不上乌镇的节拍。”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以及解析 

答案:1.B 

2.①宜缓行;②可以让你发呆的地方 

3.因为原文两句句式相同,结构一致,读来有节奏感,与上下文的语言节奏一致,且突出表现了乌镇黎明静寂的特点。 

解析:1.“依稀鱼密语,朦胧鸟谈天”采用了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虾戏草,鱼读月”“鱼儿们却不慌不忙不躲不闪”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水底青荇是最好的森林”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乌镇的鸟鸣有一丝淡淡的桂花香”釆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石凳呆、木椅呆、廊桥呆、水榭呆”等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文中没有运用设问、借代、夸张的修辞手法。 

2.①处,前面说“宜独行,而不是聊天喧哗”,后面说“而不是步履匆匆”,中间使用分号,表示前后文意为并列关系,据此可填“宜缓行”。②处,后面是“石凳呆、木椅呆、廊桥呆、水榭呆,你呆若木鸡”,受此语境的限制,此处可填“可以让你发呆的地方”。 

3.文中画框的句子为整句,其表达效果是句式整齐、有节奏感,对语意的表达起强调作用。且其上下文也均为整句,其与上下文语言节奏一致。修改后的语句没有这些特点。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迷娘(之一)》教学设计5
《迷娘(之一)》教案4
《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树和天空》预习导学案
《迷娘(之一)》ppt课件(24页)
《迷娘(之一)》《树和天空》教案1
《迷娘(之一)》ppt课件3
《迷娘(之一)》ppt课件2
《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树和天空》ppt课件
《迷娘(之一)》导学案
《迷娘(之一)》教学设计2
《迷娘曲》原文阅读及赏析
《迷娘(之一)》ppt课件1
《迷娘(之二、之三)》原文阅读
《迷娘(之一)》教案1
《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树和天空》练习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