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强项令》教案2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4-10


 
张村田 

导 学 平 台 

课 标 要 求 

 1.熟练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含义,疏通文意。 

2.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4.理解古代“法”与“执法”和现在的“法”与“执法”不同。 

 5.培养公正、廉洁的品质,并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学 法 点 悟] 

1、学习过程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把握人物形象;同时可通过新旧知识相融合,学习写作方法;古今社会生活相联系,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2、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 

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即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做到文通字顺,简明规范,畅达流利。我们知道翻译的基本要求是 “信”、“达”、 “雅”。 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达——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无语病;雅——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关键要确切地表达原文原意。但实际操作起来情况比较复杂:如果词义古今对应的,语序古今一致的,只需直译就行了。关键是另外一种情况,如词语古有今无,成分缺这少那,就需运用现代汉语多方面知识,并且体现现代汉语“规范、清晰、连贯”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意译。意译不等于臆测大意以遮掩无知。 

将文言语句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考生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从微观上,能把握句子中实词、虚词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对常用的26个文言虚词,直至对文言固定句式、文言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文言文一些特殊表达现象,都有个准确把握。二是从宏观上讲,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 

在完成文言文语句翻译时要注意按照“留、换、补、删、调、贯”六字法进行。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格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语句翻译完成后,再回头检查一遍,看看有没有漏译,语句是否通顺。 

[整 体 感 知] 

  本文是一篇历史人物传记,文中通过记叙“董宣执法”的故事和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景况,从正、侧面体现了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廉洁的高贵品质。课文虽不长,但主次协调,正面、侧面呼应,行文活泼,富于变化。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分析人物形象及写作特点。 

[疑 难 解 析] 

  质疑:课文主要记叙了几个故事来表现人物? 那么课文又是怎样记叙故事的呢?请你找出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解惑:本文是重点记叙一件事,来突出董宣的精神。 

   起因: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 

   高潮:公主告状,董宣痛陈杀奴的理由;光武帝命董宣向公主谢罪,董宣宁死不从。          

   结局:光武帝明白个中道理,重赏董宣。 

  质疑:在这个故事中,汉光武帝对董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他的变化? 

  解惑:变化:刘秀一开始听了公主的告状,怪罪于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但后来却不杀他,而奖励钱三十万。 

对这个问题的第二问,可以从这几方面回答:(1)从中看出光武帝是一个识别人才,知错就改的明君。(2)光武帝明白了个中道理,明白了董宣痛陈严格执法对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语 言 揣 摩] 

.1、京师号为“卧虎”,“桴鼓不鸣董少平”,其隐含的意思是:董宣伺机打击豪强,在董宣治理下没有冤情 

2、“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的正确解释是:藏匿逃亡和犯死罪的人,官吏不敢前来搜捕 



自 主 探 究 



探究前期导引 

我们学习本文主要以读为主,通过疏通文意,了解这篇文章的主要情节,感受董宣的那种凛然正气,愿他的这种精神能体现在我们的身上,留在我们的心中。 



[基础巩固集练] 



一、 文学常识填空 

1、“传”是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叙述传主的   、   、   、  等内容。 

2、《强项令》选自   ,作者   、    (朝代)史学家。 

二、字音字义 

1、掌握下列字音: 

晔( ) 圉( ) 骖乘( ) 敕( ) 箠( ) 楹( ) 枹( ) 

2、解释加点生字词: 

A.后特征为洛阳令: 

B.臣不须箠: 

C.将何以理天下乎: 

D.使宣叩头谢主: 

E.宣两手据地: 

F.由是搏击豪强: 

三、语 言 积 累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大言数主之失: 

②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③以刀画地: 

④宣悉以班诸吏: 

2、口头翻译下列句子。 

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四、问 题 探 究 

1、董宣为什么要“大言数主之失”? 

  (提示:因为公主管教不严,纵奴 行凶。) 

2、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提示:理解现代的“法”与“执法”和古代的“法”及“执法”不同,从而树立现代法制观念。 

董宣秉公执法,他知道如审判湖阳公主家奴,必遭公主阻挠,或许就杀不了家奴,这样做,体现了董宣的当机立断,果敢英明。) 

3、为什么被称作“强项令”?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提示:此题旨在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分析人物形象,从而体会董的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4、汉光武帝为什么说“董宣廉洁,死乃知之”,这对表现董宣的品质有何作用? 

(提示:因为刘秀发现,董宣死后,是用布做的被子盖尸体,只有妻子和儿子在相对哭泣,只有大麦几斗,破车一辆,家境非常贫困,由此可知,董宣生前非常廉洁。 

刘秀的这番话更加从侧面烘托出董宣的廉洁。) 

5、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采用过这样(侧面烘托)的写法?请举例说明。 

  (提示:举例体会侧面描写的写法和作用。) 

五、课 内 阅 读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捶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捶,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 流血满面,帝令小黄门(太监)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惊。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及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蔽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宣乃驻车叩马: 

 (2)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3)因强项令出: 

2.“大言数主之失”的“数”字和下列句中的“数”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B.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C.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D.范增数目项王。 

3.“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一句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帝命令小太监扶着他,使得董宣向公主磕头谢罪,董宣不肯,于是就强迫他磕头。 

 B.皇帝命令小太监扶着他,要董宣向公主磕头谢罪,董宣不听从,于是就强迫他磕头。 

 C.皇帝命令小太监坚持董宣向公主磕头谢罪,董宣不听从,于是就强迫他磕头。 

 D.皇帝命令小太监牵着他,要他向公主磕头谢罪,董宣不听从,于是就强迫他磕头。 

4.短文中湖阳公主提到的“文叔”是指( ) 

 A.汉武帝刘彻    B.汉高祖刘邦 

 C.汉光武帝刘秀   D.汉景帝刘启 

5.“枹鼓不鸣董不平”一句的意思是( ) 

 A.董少平敢于打击横行不法的豪强,所以社会秩序安定,人们不用到洛阳令署门去击鼓鸣冤。 

 B.即使鼓槌不响,董宣也了解情况,能明判是非和罪恶。 

 C.如果鼓槌不响,董宣怎么能为民作主,主持公道惩办豪强呢? 

 D.即使鼓槌不响,董宣也能秉公判案,为民伸冤。 

6.“宣悉以班诸吏”一句中“悉”字和下列哪项“悉”字的意义用法相同( ) 

 A.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B.子其悉心雪耻,毋怠。 

 C.随时变改,难可详悉。         D.越王悉召群臣议。 

7.这段短文主要是赞颂( ) 

 A.董宣为官清廉,执法严明,不畏权贵,敢于打击豪强,具有宁死不屈的精神。 

 B.董宣具有硬骨头的“卧虎”精神。 

 C.董宣一生公正不阿,一世清贫,具有大义凛然的斗争精神。 

D.董宣具有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无畏精神。 

8.光武帝称宣为“强项令”的原因是( ) 

A.大言数主之失 

B.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C.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D.在狱,晨夜讽诵,无忧色 

9.京师号为“卧虎”,“桴鼓不鸣董少平”,其隐含的意思是( ) 

A.董宣被敕为强项令,告状者告不倒董宣 

B.董宣伺机打击豪强,在董宣治理下没有冤情 

C.董宣被敕为强项令,在董宣治理下没有冤情 

D.董宣伺机打击豪强,告状者告不倒董宣 

六、拓 展 阅 读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努力刻苦读书,有时夜晚打瞌睡,就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被人说坏话而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饭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 

③食不给 音: 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 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作者邮箱: zhct19480202@yahoo.com.cn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强项令》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强项令》阅读练习及答案(2018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题)
《强项令》阅读练习及答案(2015年广西北海市中考题)
《强项令》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强项令》《细柳营》比较阅读练习
《强项令》《不食嗟来之食》阅读练习及答案
《强项令》教案9
《强项令》学案6
《强项令》导学案5
《强项令》学案4
《强项令》教案8
《强项令》问题学案及答案
《强项令》ppt课件(20页)
《强项令》mp3音频朗读(标准)
《强项令》ppt课件(34页)
《强项令》ppt课件9
《强项令》说课稿
《强项令》阅读练习及答案
《强项令》导学案3
《强项令》检测练习题
《强项令》教学反思及课堂实录
《强项令》表格式教案
《强项令》《岳飞》教案及练习
《强项令》导学案2
《强项令》ppt课件8
《强项令》导学案
《强项令》练习ppt课件
《强项令》教学实录
《强项令》教案两课时(内含作业练习)
《强项令》教案6
《强项令》mp3音频故事朗读
《包拯》《强项令》阅读练习
《强项令》ppt课件7
《强项令》ppt课件6
《强项令》练习题(无答案)
语文版《强项令》《岳飞》教案及练习
《强项令》同步练习
《强项令》原文和译文
《强项令》教学设计5
《强项令》ppt课件5
《强项令》教案4
《强项令》教材全解
《强项令》课本剧
《强项令》京剧故事
《强项令》ppt课件4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