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第五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7-04 |
第五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命题人 潘汉春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翰(hàn)藻 稗(bài)官 妍(yán)媸毕露 苏三起解( jiě)
B.尘滓(zǐ) 孤迥(jiǒng) 位置相戾(lì) 扛(káng)鼎之笔
C.邂逅(xiè hòu) 怅(chàng)惘 茹(rǘ)苦含辛 权倾(qíng)一时
D.悲怆(chuāng) 缱绻(qián quǎn)直截(jié)了当 扼(è)杀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和霭 沧桑 相形见拙 拾人牙慧
B.蓝本 参予 针砭时弊 惮精竭虑
C.裨益 浑身 一筹莫展 事必躬亲
D. 诡计 籍贯 涸泽而鱼 安乐详和
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甲醛可使水产产品膨胀后定型,并保持一定的水分,有防腐作用,但不宜食用。
B.老师当着全班同学批评你的确是件没面子的事,可你也明白,他必竟还是为你好。
C.拉关系、走后门之类歪风斜气必须坚决抵制,否则,我们就会失信于民。
D.如果管好自己的份内之事,处理好朋友心中的一些不平,许多矛盾是可以避免的。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有些领导干部______党纪国法,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巧取豪夺,中饱私囊。
②我们要让青年人懂得:对于本民族文化的_____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
③我仿佛窥见先生丰富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他的道德力量,越发觉得自己____。
④国际社会要求联合国_____巴以回到谈判桌上来,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发展。
A. 忽视 珍惜 浅薄 督促 B.无视 珍视 肤浅 督促
C.忽视 珍惜 肤浅 敦促 D. 无视 珍视 浅薄 敦促
5.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马城地势险要,______阿富汗与乌兹别克斯坦的交通要道,既是首都喀布尔的重要屏障,又是塔利班______反塔联盟的最大前沿要塞。
②那些看起来好玩想起来没用的书,虽然也能在“开卷有益”的意义上使人受益,但对于注重效率、惜时如金的现代人来说,便______是浪费时间了。______这种阅读违背时间经济原则,用较多时间去获取相对无用的信息,投入和产出不相称,是划不来的。
A.扼制 遏制 不免 所以 B.扼守 遏制 不啻 因为
C.扼制 遏止 不啻 因为 D.扼守 遏止 不免 所以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最近几天,连下大雨,河水猛涨,防洪办公室通知各险段防微杜渐,加高堤岸,严防死守。
B. 加入WTO后,一旦外国企业大规模进入我国,人才的竞争不可避免,那时临渊羡鱼就为时已晚。
C. 向农民打白条,这种现象方兴未艾,国务院及时发出通知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在短时间内已经见到成效。
D.崔颢《黄鹤楼》诗的首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还是“昔人已乘白云去”,自唐以来,因版本记录不同,评论家莫衷一是。
7.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它的 的色彩和音响, 着江天子夜的秋景。
(2)欣赏诗歌,期望能通过诗人的 以引起共鸣式的感性的燃烧。
(3)猜想不是因费解引起,而是由于诗本身有太多的郁积,从而需要欣赏者以自己
的 和 来加以 和 。
A. 复杂 衬托 启发 思考 经验 阐发 补充
B.复杂 映衬 启示 思考 经验 补充 阐发
C.繁复 烘托 启迪 经验 思考 补充 阐发
D.繁复 渲染 启蒙 经验 思考 阐发 补充
8.下面一个句子,在文中正确的位置是( )
由于不直说,因而增加了欣赏的困难。
原文:
【甲】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直说。【乙】正常的状况,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进行灌输,他们只是含蓄地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像的自由。【丙】
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是说明着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丁】这是诗的一般规律。
9.调整下列句子的顺序。
a.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b.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c.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d.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
e。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f.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正确句序:
二.在横线上填上相应的诗句。
(1)袅袅兮秋风, 。
(2) ,不尽长江滚滚来。
(3)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 。
三.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①《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明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此\'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 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1.\'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中,\'普遍的性格\'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木叶\'的形象\'如此生动\'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引曹植《美女篇》和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莱辛是认为绘画没有超越时空的艺术手段的,但他却也看到绘画中有超越时空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他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说:“把在时间上必然有距离的两点纳入同一幅画,就是画家对于诗人领域的侵犯,是好的审美趣味所不能赞许的。’’又说:“如果绘画把不同的时间放在同一空间去描绘,它也就同样不是摹仿的艺术而只是解说的工具。”因为莱辛把文艺看成是“摹仿的艺术”,所以否认了超越时空的艺术手段。
黑格尔则认为这是一种象征型的艺术,是“东方原始艺术”。雪中芭蕉这种超越时空象征寓意的艺术手法,是中国画重要的艺术传统,直道 今天的国画中,尤其是写意画,仍然普遍地采用。传统戏剧表演上的“程式”,也是带有象征性的,同样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同一场戏,可以利用各种“程式”表现出不同时不同地的内容。台上走一圈,可以表现骑马驱车,跋山涉水,经历数年数月,走过千里万里。有副戏台上的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对联虽然并不工整,却表明了戏剧“程式”超越时空(以少总多的艺术特点。绘画和舞台艺术是最多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但通过超越时空的艺术手法,却可以表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和深刻的思想性。
诗歌的超越时空的艺术手法,大体可分为实写和象征两种类型。实写这一类型,比绘画要来得自由。诗不像绘画要受到色彩、线条等外在感性材料的限制;诗歌虽然也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但语言文字这种传递的工具,不是构成外在形象的材料,而是唤起内在形象的符号。诗中画不是静的画面,而是动的情景。思想和感情的活动完全是在内在的空间和时间中进行的。因此诗中实写的超越时空手法不像国画那样受散点透视规律的制约,生活体验就是联系不同时间和空间事物的纽带。我们来读一读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写了从清溪经过黎头、背峨、平羌三峡,前往渝州的江行体验和思乡感情,这种体验和感情统一了广阔的空间,作者的亲身体验把这不同的地域给统一起来了。诗中画可以用写实的方式超越空间,也可以用写实的方式超越时间。所谓超越时间就是把不同时的情景融人诗中画。例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首诗写边塞征战的情况,从白天离营出征,到夜里征战告捷,白天黑夜两种场景同入一个诗中画面,都是实景。和超越空间一样,超越时间同样不统一于景,而统一于人,统一于人内在的生活体验,所以一般都带有比较浓厚的抒情色彩。诗歌超越时空手法的另一种类型就是象征。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将春秋两季不同的花合在一起,时空界限被突破了。这里的春兰、秋桂不是实写,而是虚写,用以象征形芳志洁的美德,是作为象征的虚拟形象。超越时空的象征是一种“借景立言”的手法,所写不同时地的景物或人物,都是用以比喻、寄托、象征某种思想和感情的。
(1)文中哪个意思能概括中国艺术超越时空的总体特征?写出这个意思。
答:
(2)就超越时空来说,哪一种艺术享有更大的自由?这一点从哪里表现出来?
答:
(3)“语言文学这种传递的工具,不是构成外在形象的材料,而是唤起内在形象的符
号”,这句话表明语言文字的功能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4)从学过的唐诗宋词中,举出“超越时空”的名句。
答:
(5)诗词作品既可超越时空,又不违背生活逻辑,条件是什么?
答:
五.
1.在画线处填上恰当的话,使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4分)
给生命一个微笑。无论你是伫立在成功的顶峰,还是 ,无论你是在为爱而陶醉,还是 。
给生命一个微笑。微笑着的人并非没有痛苦,只不过他们把痛苦锤炼成绚丽的诗行;微笑着的人 , 。给生命一个微笑,我们便拥有了人生中无可比拟的美丽和洒脱。
2.将下列三个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单句。
(1) 蒸发岩只有在海洋干涸的条件下才能形成是一个科学的事实。
(2) 海洋地质学家根据这一科学事实认为,地中海曾经干涸过。
(3) 海洋地质学家还认为,地中海可能一度是沙漠。
答:
。
3.将下面的文字概括为表明海洋的重要性的两个比喻句,每句不得超过12个字。(4分)
大约32亿年以前,原始的生命在海洋里诞生。在海洋里,这些原始生命在和大自然的搏斗中生存、发展,经过亿万年的进化,逐步形成了原生物、海绵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以至出现了鱼类这样的比较高级的海洋脊椎动物。形形色色的海洋动物直接间接地依靠海洋中的“牧草”——单细胞海藻生存,成为人类副食品的重要来源。人类每年从海洋里捕获有鱼虾已达到几千万吨,将来每年的渔获量可望达到两亿吨左右。
比喻句①:
比喻句②:
参考答案:一 、1 D 2 C 3.A 4.D 5.B 6.D 7 C 8乙 9 e c a d b f
二.略
三1.透着微黄,干燥而不湿润。(联系上下句可以看出)
2.微黄的叶子窸窣飘零,似让人听见离人的叹息,想起游的漂泊。
3.引他们的诗是为了把\'落叶\'同\'落木作比较,突出\'落木\'的特点:透着微黄的飘零和干燥之感,说明\'木叶\'属于风而不属于雨,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秋天。
四.(1)这是一种象征型艺术。
(2)文学——语言艺术,比绘画、雕刻等造型艺术和戏曲等表演艺术享有更大的自由。它不但可以在象征型作品中体现出来,在写实型作品中也可以体现。
(3)语言符号的作用在于能唤起想象,文学作品塑造的形象是“想象形象”。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说明为什么文学比绘画、戏曲享有超越时空的更大的自由。
(4)如杜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柳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5)超越时空不统一于景,而统一于人内在的生活体验,服从抒情的需要。
五.
1.参考例句:徘徊在失败的低谷,在为恨而伤怀;微笑着的人并非没有挫折,只不过他们把挫折当作前进的起点。
2.海洋地质学家根据蒸发岩只有在海洋干涸的条件下才能形成这样一个科学事实认为,地中海曾经干涸过,还可能一度是沙漠。
3.参考例句: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海洋是天然的牧场。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