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3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9-20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  
河北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 杨小波 
  设计理念

  编入高中新教材的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故事情节极不合情理,而语言新奇独特、别具一格。教学时应首先让学生对余华及先锋小说的特点有一个初步了解,为后面理解小说主旨做好铺垫。其次应注重阅读文本,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荒诞情节背后隐含的寓意,把握小说人物的情感变化,体会新奇独特的语言给小说带来的很强的可读性,以及这种独特的修辞方式在表达内容上的作用。再次要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认识,渗透健康快乐的生活态度和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切入点

  小说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与传统小说明显不同,这为教学时从不同角度切入提供了可能:

  1.从关键词“旅店”切入。“旅店”一词在小说中共出现19次,主人公在文中不断重复要寻找“旅店”,最后发现“旅店”竟是那遍体鳞伤的“汽车”,小说中的人、事、情几乎都与“旅店”(汽车)有关,可以“旅店”为辐射源生发联想,引出讨论、探究的话题。

  2.从关键句切入。类似“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的句子竟在小说中出现了5次,结尾部分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和它们遥相呼应,这句话为什么不断出现?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一问题的探究,带动对全篇的理解。

  3.从情节切入。这篇小说中有哪些荒诞的情节?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从情绪切入。主人公在寻找旅店的过程中,情绪的不断变化,构成了小说的一条线索,情绪是怎样变化的?通过回答该问题,牵引情节,体味主旨。

  教学时要关注小说的两条线索:一、“我”自始至终在寻找“旅店”;二、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的情绪在不断变化。设计时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整体感知入手,找好切入点,然后深入体味,总结提升,最后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了解相关资料,相互交流

  (为理解课文做相关知识准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

  余华,浙江海盐人。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内地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受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荒诞小说的影响。《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其成名作,显示出了一种与传统小说不同的现代特色。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其中《活着》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其作品中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了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起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的独立于外部世界的真实的文本世界。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18岁,阳光灿烂的日子,刚刚走出了梦幻的花季雨季,青春涌动的你多么想探寻一下更为遥远的世界!可是,当你真的走出去之后,外面的世界会像你想像的那样吗?《十八岁出门远行》讲述了一个18岁孩子初次出门远行的故事,或许对你认识这个世界有些启发。

  2.速读课文,然后回答:小说主要讲了什么事情?涉及了哪些人物?

  (初步感知,对小说有一个大体了解。)

  明确:小说描述了一个18岁孩子初次出门远行所经历的一些奇怪的生活片段;小说主要写“我”“司机”“抢劫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三、研习新课,讨论探究

  1.小说中的“我”一直在寻找什么?寻找的过程及结果怎样?

  (从关键词“旅店”切入,涉及全篇。)

  明确:“我”第一次出远门,需要“旅店”,但没有人告诉“我”前面是否有“旅店”。在黄昏来临的时候,“我”感到了自己无所依靠,于是“我”拼命地到处寻找“旅店”。没有找到“旅店”,但“我”搭上了车,暂时的舒服让“我”满足。不幸的是汽车抛锚了。为了维护正义,“我”付出了遍体鳞伤、无限痛苦的代价。“我”最终寻找到了“旅店”———被抢劫的伤痕累累的“汽车”。

  2.寻找“旅店”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不合情理的事?

  (阅读文本,了解、体味情节。)

  明确:司机态度突然转变,“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而且还要“我”在车正开着时去车厢取苹果;当我问他去哪里时,他说“开过去看吧”,“我”旅行时没有目的,司机也不在乎方向,只要汽车跑着就行;汽车抛锚时,司机竟能在旁边“认真”地做起了广播体操;有人抢劫车上苹果,他竟无动于衷,只对“我”被打破的鼻子感兴趣;最后司机参加到抢劫者的行列中去,把“我”的背包也抢走了。

  3.这些荒诞情节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阅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体味句外之意。)

  讨论归纳:荒诞的情节能更突出地揭示主题。“我”与抢劫者和司机的冲突,代表了“我”与成人世界的冲突,更是“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荒诞的情节显示了荒诞社会中荒诞的生活。

  4.“旅店”在小说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在阅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的独特理解,培养创造性思维。)

  讨论归纳:“旅店”是漂泊的灵魂的栖息地,是一处暂时或长久的寄托地。当“我”躺在汽车里感到一丝温暖,并说“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时,“旅店”被赋予了“我”心底的一点希望、一份力量,小说在凄婉的伤感中显示了一点亮色。

  5.在寻找“旅店”的过程中,主人公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讨论归纳:“我”的情绪一直在变化———“我”期望、失望;期望、出乎意料、大大失望;期望、更出乎意料、完全失望。“我”的情绪变化来自客观世界的不可捉摸,想像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相差甚远。

  四、总结提升

  (由局部到整体,深层把握。)

  小说通过描述一个18岁男孩初次出门远行的经历,反映了孩子世界与成人世界的矛盾冲突,以及涉世未深的孩子对现实世界的困惑、恐惧。它提醒读者,人生是复杂多变的,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与挫折,同时也会有诸多收获。

  五、讲述个人初次远行的经历或成长中的烦恼,探讨面对成长中的挫折、困惑,该怎样调控好自己的心态,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深化情感体验。)

  六、拓展作业

  (将阅读延伸到课外,读写紧密结合。)

  1.课后阅读卡夫卡荒诞小说《变形记》,比较一下与余华小说的异同。

  2.写下你初次出门远行的经历和感受,以及从本文中受到的启示。

  材料链接

  我迷恋上了街道上的大字报,那时候我已经在念中学了,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我都要在那些大字报前消磨一个来小时。到了70年代中期,所有的大字报说穿了都是人身攻击,我看着这些我都认识都知道的人,怎样用恶毒的语言互相谩骂,互相造谣中伤对方。有追根寻源挖祖坟的,也有编造色情故事,同时还会配上漫画的,漫画的内容就更加广泛了,什么都有,甚至连交媾的动作都会画出来。(摘自余华《余华自传》)

  余华的所有努力最终抵达的并不是愤怒或诅咒、感伤或抒情,他要求的是在关心内心时让内心敞开,在敌视现实时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因为他深信活着的世界远比我们的态度宽广。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这是由于无力持久地承受紧张而采取的犬儒姿态,还是由于洞察了内心的柔弱而忽然发现了宇宙的无限和艺术的深邃。(汪晖《无边的写作》,《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3期。)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十八岁出门远行》ppt课件(14页)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资料汇编
《十八岁出门远行》学案
《十八岁出门远行》ppt课件7
《十八岁出门远行》练习题
《十八岁出门远行》ppt课件6
《十八岁出门远行》课堂教学实录
《十八岁出门远行》ppt课件5
《十八岁出门远行》赏析
《十八岁出门远行》ppt课件4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原文阅读
《十八岁出门远行》ppt课件3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思路
《十八岁出门远行》同步练习
《十八岁出门远行》《老人与海》课堂练习
《十八岁出门远行》ppt课件2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4
《十八岁出门远行》ppt课件1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2及教学实录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