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七年级下(初一下) >>课文练习 >>
《北京立交桥》同步练习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1-08


此试卷无答案,请有做出来的朋友,把答案共享一下。。谢谢合作!

 北京立交桥
第一部分:
1.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  )
A、匝道(z )  翌日(y )  栓塞(shu n)
B、椭圆(tu )  湍急(chu n)  老妪(q )
C、疏浚(j n)  俨然(y n)  矗立(ch )
D、豁亮(hu )  窥见(ku )  迥异(ji ng)
2.选出释词有误的一项(  )
A、孩提:幼儿。  驻足:停止。
B、徜徉:快步行走。  鸟瞰:从高处往下总体看。
C、昭苏:苏醒、恢复生机。  惬意:称心,舒服。
D、偃旗息鼓:比喻事情中止或声势削弱。  丰姿:风度姿态。
3.课文中用“苜蓿叶式”、“满月”、“振翅欲飞的蜻蜓”作比,主要表现的是(  )
A、立交桥的结构  B、立交桥的规模
C、立交桥的造型  D、立交桥的成就
4.“每座都是一件艺术品,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字的诗,给首都增添了不尽的景观”一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有  和  。
5.“整个空腹转盘桥外径东西长140米,南北长95米,比工人体育场足球场面积还要大。凌空鸟瞰,有人说它犹如满月,有人说它好似盘龙。”这段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6.“1979年9月28日,建国门立交桥竣工通车;1980年8月20日,东直门立交桥竣工通车;同年9月20日,东四北十条立交桥竣工通车;翌日,德胜门立交桥建成;9月30日,安定门立交桥建成;12月22日,当时全国最大的立交桥——西直门立交桥建成。”句中连用  词,起什么作用?

7.选出表达方式不同的一项(  )
A、从低处仰望大桥,四周的高层建筑似乎也矮了几分。
B、汽车,组成了长蛇阵,像迈不开步的老妪,一步一步挪。
C、愈聚愈汹涌的自行车流,就像冲破堤坝的洪水……
D、生活教我认识了桥:与水形影不离的过河的建筑。
读选文,回答问题:
建国门立交桥是苜蓿叶式,宛如一片巨大的苜蓿叶,碧绿的草坪、连片的鱼花簇拥着它,犹如一个巨大的花篮,轻托着搭在上面的十字飘带,从低处仰望大桥,四周的高层建筑似乎也矮了几分。
西直门立交桥与建国门桥风格迥异。顶层机动车道是圆形转盘;中层非机动车车道是椭圆形转盘。整个空腹转盘桥外径东西长140米,南北长95米,比工人体育场的足球场面积还要大。凌空鸟瞰,有人说它犹如满月,有人说它好似盘龙。
矗立在京都东大门的三元桥,又别具风格,开阔、舒展、豁亮。尽管三环路、机场路、京顺路三路在这里交会,它却没有偏重往立体发展,而是向宽广铺开,路向八方放射,桥向八方伸展,气势宏大。桥开阔舒展,绿化设施也开阔舒展。总面积达7.5公顷,布置成圆形、矩形等几何图形的四座街心公园里,(  )松柏,(  )鲜花,(  )雕塑,(  )坐椅,俨然一座立体花园。一座一座说不尽。每座都是一件艺术品,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字的诗,给首都增添了不尽的景观。
8.将“安着”“立着”“植着”“栽着”四词选填入文中括号内,依次是:      。
9.用文中词语句概括四座立交桥的特点:
建国门立交桥:
西直门立交桥:
三元桥:
10.第一段末句中“似乎”一词不能去掉的原因是什么?

11.写西直门立交桥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12.第三段中衔接上下文的句子是哪一句?

13.第三段的中心句是      。
14.第四段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总结上文,突出了        。
第二部分:
     海内第一桥
⑴洛阳桥,乍见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在河南洛阳市呢。其实,它离洛阳市有几千里远。它架在福建省泉州市附近的泉州湾和洛阳江汇合的地方。
⑵洛阳桥是我国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桥。它始建于1053年,整整花了六年时间才建成。石桥一共有1200米长,5米宽,有44座桥墩。桥上两边有扶栏。如今石桥只剩下31座桥墩,1188米长了。
⑶洛阳桥在建筑上有许多创新。它采用“筏型桥墩”,在沿桥梁中线的河底下,用许多大石条垒成桥墩。这里水深流急,石条抛下去后就会被大水冲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能工巧匠们反复试验,寻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等待风平浪静,潮水低落时,同时出动许许多多装满石条的船只,把它们同时填进江底。就这样,在水底垒起了一座长500多米,宽25米的桥基。长长的桥基宽如一条水下长龙, A 江底。
⑷为了把水底那些堆积在一起的石条  B  成为一体,使之不被大水冲塌,造桥的工匠们又想出一个  C  的办法。海底有一种长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名叫牡蛎。它由两个壳,一个壳附生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互相胶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则盖着自己的软体。牡蛎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块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个特性,在桥基上遍种牡蛎。
⑸  D  ,没出几年,牡蛎不仅把零碎的石条、石头连成了一个整体,而且把冲散的石头也胶合在一起。洛阳桥基历时900余年而不垮、不散,牡蛎功劳不小。这件事,可以说是建筑史上一大创造。
⑹铺设在洛阳桥上的都是10米多长、又厚又大的石板。据估计,每一块重达二三十吨。怎样把这样重的石块运到高高的石墩上呢?修筑桥梁的工匠们又从潮涨潮落中得到启发,采用了浮运法。
⑺工匠们等到涨潮时,把石块用木排运到桥墩跟前,借用涨潮的浮力,把石块放到石墩上。洛阳桥上的300多块石板和上万块石料,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架上去的。
⑻洛阳桥被人誉为“天下奇”,由此看来,是很有道理的。今天,洛阳桥头有一块匾牌,上面写着“海内第一桥”。
⑼洛阳桥的建成,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为我国石桥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5.洛阳桥的最大特征是   。
16.文中A至D处用词依次正确的是(  )
A、盘踞  凝聚  精妙  居然  B.静卧  凝固  美妙  诚然
C.盘踞  聚集  巧妙  当然  D.静卧  凝聚  绝妙  果然
17.第5段中画线的“多”“据估计”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18.根据文中的内容,给“浮运法”下定义。

19.第3段中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


20.洛阳桥被誉为“天下奇”的原因是什么?

第三部分: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B、莺的歌声十分美妙动听,这歌声仿佛涵养了树林的清新,描绘了恬静的生活,表达了幸福的感受。
C、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D、一条条整齐的街道,一座座新建的楼房,短短三年,故乡已经面目全非了。
22.根据下面例句的表达特点,在横线上仿写三个结构相同、语意连贯的句子。注意用上加点的词语。
例句:
太阳无语,却放射出光辉;高山无语,却体现出巍峨;大地无语,却展示出广博。
仿句:

23.每项有两句话,意思不一致的是(  )
A、获得是一种满足,给予是一种快乐。
  获得是一种满足,给予何尝不是一种快乐!
B、一时的错误不会毁掉一个性格坚强的人。
  一个性格坚强的人不会被一时的错误毁掉。
C、因为物种丰富、生态平衡,所以环境更美好。
  环境因物种丰富、生态平衡而美好。
D、这个小区的建设规划,没有可取之处。
  这个小区的建设规划,不无可取之处。
24.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中空缺处,正确的一项是(  )
在人生的旅途中,能拥有那来至四面八方的种种提醒,该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啊。提醒可以是婉转的和风细雨,也可以是   ;可以是寥寥的片言只语,也可以是  ;可以直对相知的友人,也可以朝向   ;可以是面对面的激烈争辩,也可以只是   。
⑴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⑵走了火的雷霆霹雳
⑶悄无声息的暗示眼神  ⑷不停的絮絮叨叨
A.⑵⑷⑴⑶  B.⑴⑵⑶⑷
C.⑶⑵⑴⑷  D.⑴⑶⑷⑵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北京立交桥》ppt课件(15页)
《北京立交桥》学案3
《北京立交桥》学案
《中国石拱桥》《北京立交桥》阅读练习及答案
《北京立交桥》练习题
《北京立交桥》导学案
《北京立交桥》ppt课件5
《北京立交桥》ppt课件4
《北京立交桥》ppt课件3
《北京立交桥》ppt课件2
刘宗明《北京立交桥》课文阅读
刘宗明《北京立交桥》mp3音频朗读
《北京立交桥》ppt课件(56页)
《北京立交桥》教案7
《北京立交桥》教案6
《北京立交桥》教案5
《北京立交桥》教学设计4
《北京立交桥》教学设计3
《北京立交桥》教案2
《北京立交桥》教案及练习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