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象 虎
上海市奉贤区实验中学 陆俭成
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只作表面文章不能解决问题的道理,培养理解寓意的思维能力。
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继续培养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说明:
本文选自元末明初文学家,政治家刘基所著的《郁离子》,该书以寓言形式反映了元末动乱时期的社会现实。当时社会动荡,各种问题突出,刘基认为在解决问题上,不可只作表面文章,应该“中其肯,扼其害,操其机”“针其膏肓,绝其根源”。当然,这种针砭时事深奥复杂的思想内容,六年级学生尚难理解。但是,本文是故事性较强的寓言,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从了解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体会楚人自以为是的愚笨做法的结果,明白文中的寓意。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疏通文字、读懂文意的基础上,借助圈画、品读等方法,理解、体会文中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言。
2、难点:如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寓意。
说明:
这是一篇生动有趣又富有寓意的短文,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学的重点设计为借助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故事内容,在朗读中体会人物心理、思想感情,结合“学习建议”熟读课文,学习边读边思考,从而领会寓意的方法。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设计意图 |
|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
询问带有动物故事的成语,组织学生交流,引起他们对“虎”字成语的兴趣,引导学生说出一定的寓意。 |
学生取长补短,搜索到黔驴技穷、狐假虎威、老马识途等成语,能说出寓意来。 |
营造一个以“谈寓言故事的寓意”为主题的课堂氛围。为接下来的归纳课文主旨做铺垫。 |
|
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
领读,扫清文字障碍:
俟sì牖yǒu踣bó掎jǐ衢qú豕shǐ攫jué噬shǐ
(让学生提出未解决的生字) |
听读后散读,检查刚才听的效果。然后全班齐读一遍。 |
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通过读两遍,初步理解文章意思。 |
|
自主学习
读懂文章 |
把班级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翻译,做到在自己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针对一节重点深挖,务必理解每一个实词。另两节则圈画不懂的词句,留待一会儿质疑。 |
以小组为单位,以相邻两个组为伙伴,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自己组负责的一节,尽量要求字字落实。然后对另外两节的意思进行圈画质疑。 |
培养借助注释、工具书等阅读文章的习惯,锻炼合作学习的能力。
文章中的实词须字字落实,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
|
概括节意 |
再次小组讨论概括自己这一节的大意,并组织其它组的学生对这个小节进行质疑,该组解答。
(提醒概括故事情节的要领) |
先小组讨论概括。并把自己负责的一节进行各个方面的组内质疑并交流质疑情况;然后对另外两节的概括提出质疑。每组都先读再概括。 |
锻炼概括及表达能力,在讨论中逐步明确每一节的重点。 |
|
再读课文
圈画品读
|
指名分段朗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1、楚人是如何降服狐的?他是怎么做的?
2、楚人降服豕后是怎么想的?
3、导致楚人悲惨的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4、交流讨论:从1、2、3题可以看出楚人是个怎样的人?
5、思考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
1、分段朗读课文.
2、对相关语句进行圈画、品读。
3、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品读楚人的言行、心理活动,并思考原因,进一步得出寓意。(象楚人那样用老虎模型来降服敌人非但不解决问题,还会害了自己。) |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掌握朗读重要语句的方法,以便更好地把握文本。 |
|
角色朗读
加深理解 |
点名朗读精彩的学生上台表演朗读。 |
学生听评,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
在动态的朗读、听评学习中,提高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和想象能力。 |
|
课后作业
学习反馈 |
1、实词解释、重点句子翻译。
2、复述这则寓言故事。
3、学了本文,谈谈你的观点,写一段读后感。
(2、3任选一题即可) |
按照要求,自主选择完成作业。 |
作业的多元化设计,意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作业质量,亦能发掘学生潜能。 |
思路点拨:
寓言故事的阅读很适合六年级学生,尤其是有关动物的寓言给人以启示,也着实耐人寻味。行文虽短,情节却曲折生动,教师也可以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引导学生理解楚人三次使用“象虎”的不同效果,自然明白文章的寓意。对于学有余的学生,甚至可以介绍刘基的身世,写作背景等,让学生更深的理解寓意的实际意义。
练习举隅:
1、文中的“象虎”只能吓唬“狐狸”、“野猪”这些敌人而已,真正的敌人“駮”就对付不了了,想想这是为什么?
2、你知道外国的寓言故事吗?摘抄一、二则,交流一下吧。
3、生活中经常会有“顿悟”的时刻,似乎一下子明白了什么道理,你能把这个道理放在寓言故事中来表达吗?试试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