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给女儿的信》教案8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9-19



给女儿的信 
阅读要点 
[语言卡片] 
1.生字 
刹那chà   麦穗suì  一抔póu   衰败shuāi 
萌发méng  宿愿sù   繁衍yǎn   伫立zhù 
2.雅词 
跨越:跨过地区和时期的界限。 
界限:不同事物的分界。 
幼稚: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忐忑:心神不定。 
萌发:种子和孢子发芽。 
传授:把学问、技艺传给别人。 
传宗接代:子孙一代接一代延续下去。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迷惑不解: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 
惊慌不已:害怕慌张。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可想。 
勃然大怒:因极度生气而变了脸色。 
惩罚:严厉地处罚。 
消磨:使意志、精力等逐渐消失。 
化为乌有:指希望、愿望落空。 
闻所未闻: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形容传说的事物或消息新鲜、奇特。 
嬉戏:游戏,玩耍。 
无以伦比:没有能与之相比的。 
怒不可遏:愤怒得难以抑制。 
曙光:比喻已经在望的美好前景。 
伫立:长时间的站着。 
纽带:指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 
3.个性化的语言 
①“好呀!看我不惩罚你们才怪!从现在起你们就要变老。一生中的每时每刻都将消磨你们的青春和力量直到化为乌有!五十年后我再来,看看你们眼睛里还留存着什么东西,该死的人……” 
②“你们老得还不够快吗?该死的人,你活不多久了。我还要来,看看你的爱情还能变成什么样!” 
4.传神的神态 
①于是上帝勃然大怒。 
②上帝怒不可遏。 
③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 
④他的一双眼睛充满忧郁悲伤的神情,但目光中却仍然使人感到一种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 
⑤她那双乌黑的眼睛显露出沉思和不安的神情,不知为什么,她用一种特别的、从未有过的目光看了我一眼。 
5.关于“爱情”的哲理句  
①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②万物生存、繁衍、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 
③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④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抔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⑤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 
[句段品味]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品味:这一句饱含人生哲理的话语,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就本文而言,在异性或爱人之间的交往中,只要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机警,才可以和谐相处、共创幸福. 
2.我的宿愿是把生活的智慧,也可称之为生活的本事传授给你。但愿父辈的每一句话如同一颗小小的种子,从中萌发出你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萌芽。 
品味:能够很好地生活,是一种本事。能够很好地生活,也需要智慧。特别是青少年时期,人生观、世界观还未成型的时候,更应该借鉴他人和父母的生活智慧,让它们引领自己思考与品味“爱情”,顺利地生活。 
3.从前,这个问题也同样使我不能平静。 
品味:回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将自己也曾经“不平静”的状态毫无保留的袒露出来,拉近了与女儿的心理距离,让对方愿意接受,同时也很巧妙地过渡到故事。 
4.她那双乌黑的眼睛显露出沉思和不安的神情,不知为什么,她用一种特别的、从未有过的目光看了我一眼。 
品味:“沉思”“不安”“特别的”“从未有过的”等神态写出了祖母对孙子即将长大的高兴与担心交织,激动与忧虑融合的复杂的感情。 
5.万物生存、繁衍、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 
品味:与故事开头“在上帝创造世界时,他就把一切生物分别安置在地上并且教会他们传宗接代,繁衍自己的子孙。”遥相呼应,点明文章主旨:真正的爱远远高于生存、繁衍、传宗接代等生理需要,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 
6.五十年后,上帝同大天使加夫里拉又来了。这次他看到,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盖起一幢圆木造的房子,荒地变成了果园,地里一片金黄色的麦穗,几个儿子在耕地,女儿在收麦子,孙子们在草地上嬉戏。老头儿和老太婆坐在屋前,时而望望红艳艳的朝霞,时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品味:“五十年”的岁月使“男人”“女人”变成了“老头子““老太婆”,但“窝棚”变成了房子,“荒地”变成了果园,还有一群劳作的儿女和嬉戏的孙子,这一片和谐的美景是五十年爱情的甜美果实,“五十年爱情”是什么?是忠诚。 
7.一看,有个男人坐在小土丘上。他的一双眼睛充满忧郁悲伤的神情,但目光中却仍然使人感到一种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 
品味:“小土丘”语意含蓄地说明了“女人”已逝去,埋于“土丘”中。男人的眼睛里“充满忧郁悲伤的神情”说明他为女人的逝去而发自内心的悲伤,但“那种力量”仍然存在,说明爱情并不因人的死去而消失,而是因心在而永恒。 
8.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品味: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起初,他仅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是人类自己创造了爱情。爱情的无法毁灭使上帝从“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但最终“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9. 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品味:文章结尾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 
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 
的一种生物罢了。”这些话都很好地解释了“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 
人”的含义: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 
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 
[课文赏析] 
这篇文章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面对女儿提出“什么是爱情”这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之后,认真地就此问题写给女儿的信,信中,作者给女儿讲了一个动人而又诗意的故事,借故事深入浅出地回答了“什么是爱情”这个一语难尽的复杂命题。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你的问题使我心情非常激动”……到“从中萌发出你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萌芽”)交代了写信目的。 
第二部分:(从“从前,这个问题也同样使我不平静”……到“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借祖母玛丽娅之口,通过一个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 
第二部分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1层:(“从前,这个问题也同样使我不平静”……到“从未有过的目光看了我一眼”)详细叙述我问祖母“什么是爱情”的经过。 
第2层:(从“什么是爱情?……在上帝创造世界时”……到“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祖母玛丽娅讲故事。 
第3层:(从“这就是爱情”……到“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祖母玛丽娅在故事的基础上对“爱情”进行的引申与阐释。 
第三部分:(从“这就是爱情”……到完)作者在祖母玛丽娅的基础上进一步生发,更深刻地阐释了“爱情”的丰富内涵。 
文章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角度巧妙。“什么是爱情?”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深奥的命题,要想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而且是给十四岁的女儿回答这个问题,的确让人有些为难。而作者却巧妙地选取了回答的角度:①不正面回答,让祖母玛丽娅说话,并真诚地袒露:“从前,这个问题也同样使我不平静。”“我也同样问过“什么是爱情?”以过来人亲历的口吻说话,讲述故事时也不忘将“过去的我”穿插其中,拉近了与女儿的心理距离。②不长篇宏论,让简单的故事回答。作为一名教育家,作者深知“十四岁”孩子的趣味所在,没有枯燥的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高深的理论,选取了孩子感兴趣的“童话故事”,看似简单,实则匠心别具。 
构思精彩。一、开头暗示,结尾点睛。故事开头说,上帝把“一切”生物安置在地上并教他们传宗接代、繁衍子孙;最后,“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不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前后对比,凸显出人之区别于动物的关键。二、同中有变,起伏有致。故事以上帝三次视察人间为叙事框架,对这三次的视察的描写在重复中又有变化和递进:从人们的目光里,上帝分别发现了“一种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无以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故事最后再次强调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上帝的态度由“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再到“久久地伫立凝望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上帝态度的前后对比,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与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寓意深刻。文章主体部分的故事并不令人费解,但故事背后的寓意却耐人寻味。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睛里先后读到了三种东西: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作者将它们放在一起谈论,是别有深意的。人在年轻的时候,异性之间很容易产生爱慕之心,但岁月和生命是对爱情的最大考验:只有经得起时间磨砺的忠诚、能超越死亡的心灵追念,才配得上称为真正的爱情。上帝在人的目光中三次发现了“美和力量”,人间的挚爱正是“美和力量”的最高体现。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是因为它仅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而爱情的无法毁灭和上帝的沉思离去,正说明了人将永远不会再沦为动物,将成为自己人性的主宰。 
描写细腻。上帝三次来到人间,三次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描写。有个性化的语言:“好呀!看我不惩罚你们才怪!从现在起你们就要变老。一生中的每时每刻都将消磨你们的青春和力量直到化为乌有!五十年后我再来,看看你们眼睛里还留存着什么东西,该死的人……”“你们老得还不够快吗?该死的人,你活不多久了。我还要来,看看你的爱情还能变成什么样!”有传神的神态:“勃然大怒”“怒不可遏”“久久凝视”。还有上帝眼中所看到的景物描写:“窝棚旁坐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面前的田地里是一片成熟的谷物。而在他们旁边放着一只摇篮,摇篮里躺着个熟睡着的婴儿。那男人和女人一会儿望望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盖起一幢圆木造的房子,荒地变成了果园,地里一片金黄色的麦穗,几个儿子在耕地,女儿在收麦子,孙子们在草地上嬉戏。”不管是语言、神态还是景物描写,每一次都精细刻画,给故事增添了感染力。 
阅读实践 
一.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在上帝创造世界时,他就把一切生物分别安置在地上并且教会他们传宗接代,繁衍自己的子孙。给男人和女人都分了土地,教给他们如何筑造窝棚,又给男人一把铲子,女人一把谷粒。“生活下去,繁衍你们的后代吧。”上帝对他们说,“我去忙自己的事了。一年以后我再来看看你们这里的情形。” 
刚过一年,上帝带着大天使加夫里拉就来了。那正是清晨,太阳升起的时候。他看到,窝棚旁坐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面前的田地里是一片成熟的谷物。而在他们旁边放着一只摇篮,摇篮里躺着个熟睡着的婴儿。那男人和女人一会儿望望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在他们目光接触的刹那间,上帝从那目光中发现了一种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这种美胜过天空和太阳、大地和麦田——胜过上帝所创造的一切。这种美使上帝迷惑不解,惊慌不已。 
“这是什么呀”他向大天使加夫里拉问道。 
“这是爱情。” 
“‘爱情’是什么意思?” 
大天使无可奈何地耸耸肩。上帝走到男人和女人面前追问他们,什么是爱情。可是,他们也无法向他解释。于是上帝勃然大怒。 
“好呀!看我不惩罚你们才怪!从现在起你们就要变老。一生中的每时每刻都将消磨你们的青春和力量直到化为乌有!五十年后我再来,看看你们眼睛里还留存着什么东西,该死的人……” 
“上帝为什么要发怒呢?”我问了奶奶一句。 
“是因为没有经过请示就创造了一种他自己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你还是往下听吧!五十年后,上帝同大天使加夫里拉又来了。这次他看到,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盖起一幢圆木造的房子,荒地变成了果园,地里一片金黄色的麦穗,几个儿子在耕地,女儿在收麦子,孙子们在草地上嬉戏。老头儿和老太婆坐在屋前,时而望望红艳艳的朝霞,时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上帝在这对男女的眼中看到了无以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其中还含有一种新的东西。 
“这是什么?”他问大天使。 
“忠诚。”大天使答道,但还是解释不清楚。 
上帝怒不可遏。 
“你们老得还不够快吗?该死的人,你活不多久了。我还要来,看看你的爱情还能变成什么样!” 
三年以后,上帝带着大天使加夫里拉又来到这里。一看,有个男人坐在小土丘上。他的一双眼睛充满忧郁悲伤的神情,但目光中却仍然使人感到一种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这已经不仅仅是爱情和忠诚了,还含有别的东西。 
“这又是什么?”他问大天使。 
“心灵的追念。” 
上帝手抚胡须,离开了小土丘上的老头儿,举目向麦田、向火红的曙光望去:金黄色的麦穗中站着许多青年男女,他们一会儿望望火红的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1.贯穿整个故事的线索是                                                          
2.试将文段分为三个部分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3.根据自己的理解填空。 
 ①“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指的是                                    
②“无以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 指的是                                           
③“一种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 指的是                              
4.说说下面句子的深层含义。 
 ①一看,有个男人坐在小土丘上。他的一双眼睛充满忧郁悲伤的神情,但目光中却仍然使人感到一种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 
                                                                                 
                                                                                 
②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5.举例说明文中的伏笔与照应。 
                                                                               
6.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二.阅读下文,进行阅读实践。 
  
                           致吾女 
                                     陈建功 
女儿: 
    几天前我和你妈妈一起翻找东西,意外地发现了你来到人世间时穿的第一件宝宝装。我看着那长不盈尺的衣裤实在有些意外,以至一时转不过弯儿来,以为面对的是一件芭比娃娃的衣服。我相信你妈妈也和我一样感到意外,因为随后我们都忍不住异口同声地感慨起来:“啊,好像我们的女儿昨天还不过是这么一点点,怎么今天忽然就成了一个大姑娘!”真是巧的很,今天贵校来了一纸信函,说是小姐您十八大寿将至,为父母者须出席您的“成人典礼”且给您一番成年的训示。 
    真后悔平常净和你嘻嘻哈哈地穷开心了,现在可好,哪儿还端得出丝毫为父的威严。呜呼,年过半百才忽然发现,我居然一次也没有享受过一个中国老爷子发号施令的权利。 
岂止是我,令堂大人也是如此啊!还记得你小时侯吃药的细节吗?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给你讲道理最终让你满噙着泪水,自己张嘴把药吃下去。我们甚至未曾捏着你的鼻子灌过一次。我们更是一次也没有打过你,没有训斥过你。你当然做过错事,可我们除了认认真真地和你讨论是非曲直,从来也没有强加给你任何你尚未理解的东西。 
    这个世界上不给人以平等、不给人以尊重的事情太多太多,你的父母一生所见所闻,亲身遭遇的屈辱和不平也太多太多。我们相信,你既然来到人世,所遭屈辱所遇不平庶几难免,可是如果在我们自己的家里,我们自己的女儿都得不到平等和尊重,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幸福可言? 
    我和你妈妈都在庆幸,庆幸我们一直坚持着既定的原则,否则,我们还能培养出你这么一块料吗? 
    女儿,说老实的,你老爸老妈为你感到骄傲。骄傲的决不是世俗的所谓成绩与名次,而是你的尊严感并没有被摧毁,你不会蝇营狗苟察言观色活得委琐而可怜;你的个性没有泯灭,你不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活得圆滑而压抑。你维护着自己的尊严和个性,又懂得尊重别人的尊严和个性。这是一种健康,健全的人格。能以这样的人格追求去做学问,将会坚守自己的发现和创造,也尊重别人的发现与创造。这就是我一直和你说的“北大精神”。我为自己的女儿在18岁前能奠定健康的人格基础而欣慰。 
    人生得吾女足矣。 
    我知道,你妈妈知足,你可千万别知足。你得想想,18岁以后你应该怎么做? 
    我们对你有如下建议: 
    第一,18岁你得抱定主意去“行万里路”了。我知道你得笑我假模假式地说套话。可是你爸18岁那年去挖煤了,你妈18岁那年去种地了,而你,或许能够自省到自己的视野尚嫌狭窄,性格尚嫌脆弱吧?除了抱定领略大干世界拓展人生视野的渴望,去经风雨、见世 
面,又有什么办法?18年来,我们对你的一切培养其实都是为了你能够离开我们,自己去面对世界。 
    第二,又是一句套话,18岁你得开始“破万卷书”了。我早就说过,读书的妙处,就在于它能使有限的人生得到无限的拓展。我是从15岁开始手不释卷的,如今仍觉“书到用时方恨少”。“日月忽起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年一过往,何可攀援?”。逝者如斯夫,望吾女莫做老父蹉跎之叹。 
    第三,18岁,你得准备迎接蹉跎磨难。“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著《春秋》”须牢记,一切磨难都是对有声有色的人生新的赐予,因此,从事人文科学的知识分子的最高境界,是对降临人生的磨难永远作艺术化或哲学化的观照,将其变为丰富自己、激励自己的机 
会。太史公曰:“自古富贵而名磨灭者,不可胜记,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愚以为,富贵无须羡,名利亦不足道,做一个倜傥非常之人,无论面对什么挫折,永不委顿,永远生活得超迈而乐观。是为至要。 
    好啦,吾家有女初长成,老夫不能不唠叨。杂谈如上,不知能复命否?陈朗小姐,前进前进前进进! 
你爸(执笔) 
你妈(圈阅) 
1999年6月11日 
(选自《青年博览》2004年第3期) 
1.作者写这封信的直接原因是                                                   
2.文中的“北大精神”指的是                                                  
3.文章用几段文字回忆对女儿的教育起什么作用? 
                                                                             
4.分别用简单的话概括父亲给女儿的三条建议: 
一是                ;二是                 ;三是                 。 
5.父亲在给女儿提建议时使用了什么方法? 
                                                                             
6.从全文看,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附:练习答案 
一.1.上帝三次来到人间 2.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看看你们眼睛里还留存着什么东西,该死的人……”)写上帝第一次回来,不明白“爱情” 第二部分:(从“上帝为什么要发怒呢?”到“看看你的爱情还能变成什么样!”)写上帝第二次回人间,不明白“忠诚” 第三部分:(从“三年以后”到完)写上帝第三次回到人间,终于发现了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 3.①爱情 ②忠诚 ③心灵的追念 4.①“小土丘”语意含蓄地说明了“女人”已逝去,埋于“土丘”中。男人的眼睛里“充满忧郁悲伤的神情”说明他为女人的逝去而发自内心的悲伤,但“那种力量”仍然存在,说明爱情并不因人的死去而消失,而是因心在而永恒 ②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5.如故事开头交代“。给男人和女人都分了土地,教给他们如何筑造窝棚,又给男人一把铲子,女人一把谷粒”就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后文中几次提到窝棚、麦穗、麦田都在与之相照应 6.言之成理即可,如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如真正的爱情必须有忠诚、心灵的追念等 
二.1. 学校为父母者须出席孩子的“成人典礼”且给一番成年的训示 2.维护着自己的尊严和个性,又懂得尊重别人的尊严和个性 3.回忆对女儿的教育,主要是把话题引到要说的“尊严”与“尊重”上 4 .去经历生活、见世面  不倦地读书  准备迎接磨难 5.摆事实、讲道理 6. 父亲是一个学识渊博、自由、民主、爱女儿、负责任的人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给女儿的信》练习题
《给女儿的信》导学案6
《给女儿的信》学案5
《给女儿的信》学案4
《给女儿的信》表格式教学案
《给女儿的信》教案12
《给女儿的信》教案11
《给女儿的信》ppt课件(27页)
《给女儿的信》导学案
《给女儿的信》ppt课件(17页)
《致女儿的信》ppt课件(14页)
《致女儿的信》ppt课件(16页)
《致女儿的信》ppt课件(18页)
《给女儿的信》ppt课件(16页)
《给女儿的信》教案10
《给女儿的信》学案
书信的格式
书信的基本格式
《给女儿的信》ppt课件(10页)
《给女儿的信》ppt课件(30页)
《给女儿的信》学案练习及答案
《给女儿的信》教学反思(2篇)
《给女儿的信》ppt课件9
《给女儿的信》ppt课件8
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课文阅读
《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9
《致女儿的信》mp3音频朗读
《给女儿的信》ppt课件7
《给女儿的信》说课稿
《给女儿的信》课堂实录
《给女儿的信》教案7
《给女儿的信》教案6
《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5
《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4
《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3
《给女儿的信》教案3
《致女儿的信》之苏霍姆林斯图片(21张)
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rm音频课文朗读
《给儿子的一封信》《给女儿的信》同步检测
《给女儿的信》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给女儿的信》教案2
《给女儿的信》ppt课件6
《给女儿的信》ppt课件5
《给女儿的信》ppt课件4
《给女儿的信》ppt课件3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