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科学与艺术》教案2
作者:   上传者:333333  日期:08-10-05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2.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二、教学设想 

1.讲读本文,可以和前面的两篇文章结合起来研究、讨论,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重点从创新精神的角度,研究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2.安排二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词语解释: 

楔xiē:即楔子,比喻插进去的人或物;也指旧小说的引子,通常放在小说故事开始之前,起引出或补充正文的作用。 

共鸣:①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②思想上或感情上的相互感染而产生的情绪 

反响:回声;反应。 

植根:栽种,根着。 

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意境: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 

(二)作者简介: 

李政道,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1926年11月25日出生于上海。1943年毕业于嘉兴秀州中学,在抗战时期内迁江西赣县组建的赣县联合中学(简称赣州联中),酷爱物理。1943年秋到1946年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研究院,1950年获博士学位。他先后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级学术研究所任物理学教授、哥伦比亚大学首任费密物理学教授。1964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86年成为意大利国家科学院(林契)院士。1994年6月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上,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1997年5月30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3443)号小行星命名为“李政道星”。从此,李政道的名字镶上了太空星辰,伴随着(3443)号星遨游和闪耀在宇宙星河。 

李政道在粒子物理学、统计物理学和离散力学等许多领域做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的贡献。1956年和杨振宁合作,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新理论,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此后,李政道继续和杨振宁、M·瑙恩伯合作,在玻色气体的分子运动论、高能中微子的作用以及带电矢量介子电磁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60年代末以来,李政道提出了场代数理论、强子结构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论,建立了非拓扑孤立子场,发现了被称为”孤立子星”的一大类新的广义相对论的天文学解。他还先后获得爱因斯坦科学奖、法国布德埃奖章、意大利最高骑士勋章等多种荣誉。 

李政道教授热爱祖国,非常关心祖国科技的发展。1972年以来,多次回国访问和讲学,协助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O)和同步辐射的设备,促进基础理论和应用科学的结合。倡议并创立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计划,倡导成立了中国博士后流动站和中国博士后基金会,创立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并担任主任,在北京大学建立了北京现代物理中心,在浙江大学建立了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在复旦大学建立了李政道实验物理中心。并受聘任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十余所大学的名誉教授。1985年7月18日,李政道为秀州中学题词“故校旧事忆当年,近代新人看将来”,表达了他对母校师生的殷切期望。 

(三)讲读课文: 

    分别从科学与艺术这两个方面研究它们各自的特点。 

1.艺术的特点就在于“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李白的《把酒问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是咏月的名篇,相距300多年,今天仍然能引发人们强烈的感情共鸣。这就是诗的普遍性。艺术家追求的普遍性,是外在的,它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教学时,可指导学生比较阅读这两首诗词,让他们在感受、体验、欣赏的过程中,理解文章关于艺术创造的观点。 

2.科学是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不同于自然现象的普遍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为了形象地说明科学的这一特点,作者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的两个关键性的发现作为论据。一个是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这为爱因斯担狭义相对论提供了实验依据;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才有了20世纪所有的科技发展,才有了核能、原子物理等科技新成果的发现。这是对科学的普遍性的最好证明。教学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江泽民同志的讲话以及《美与物理学》中的有关内容来比较。《美与物理学》中指出:“牛顿的运动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方程、狄拉克方程、海森堡方程和其他五六个方程是物理学理论构架的骨干。它们提炼了几个世纪的实验工作(1)与唯象理论(2)的精髓,达到了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科学家所追求的普遍性的观点。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继续讲析课文: 

在这个基础上可要求学生将艺术和科学结合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弄清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下边这个问题可作为讨论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为什么说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讨论中要注意下边几个问题: 

1.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性。创新是民族振兴、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科学和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 

2.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连的。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与情感又是分不开的。 

3.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4.科学和艺术都在追求真理的普遍性,尽管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 

讨论还可以深入一步。教师应要求学生把江泽民同志的讲话、《美与物理学》放在一起比较。 

回顾人类所走过的路,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科学和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江泽民同志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一重要命题。这是政治家的思想。杨振宁、李政道都是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他们用科学家的眼光,从科学和艺术的角度,阐述了创新的思想,这使得我们对创新精神的内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第二步可以把李政道的《〈科学与艺术〉楔》和杨振宁的《美与物理学》放在一起比较,归纳两篇课文的共同点,然后围绕这些观点分别从两篇课文中各选取一些例子作论据并加阐述。这就是一种专题的研究。 

(二)布置作业: 

    练习二、三。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6
《科学与艺术》教案5
《科学与艺术》导学案
《科学与艺术》教学实录
《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4
《科学与艺术》学案
《科学与艺术》ppt课件4
《科学与艺术》教案3
《科学与艺术》练习题
李政道《科学与艺术》原文阅读
《科学与艺术》说课稿
《科学与艺术》ppt课件3
《科学与艺术》ppt课件2
语文版《科学与艺术》ppt课件1
《科学与艺术》备课资料
《科学与艺术》教案1
《科学与艺术》同步练习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