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堂教学实录 >>
《科学与艺术》教学实录
作者:   上传者:   日期:13-01-20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和以往不同的是,这篇文章没有事先让大家预习。让我们先从解读文章的标题开始。

(板书:科学与艺术)

师:你们从标题来猜猜,本文讲了什么内容?

生:我觉得会讲到这二者之间的联系。

生:我认为会谈论科学中有艺术,艺术中有科学,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生:我觉得还会分别讲述科学的特点,艺术的特点,并且将这些特点进行比较,得出二者之间的异同。

生:我觉得作者会把科学与艺术同生活的联系结合起来讲述。

师:同学们的猜测究竟对不对呢?老师先不做评价,不如你们自己来认真阅读这篇文章,印证自己的猜测。

(下发阅读材料,8分钟后回答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生:我刚才的说法是正确的,只是不完整,我刚才猜到了要阐述科学与艺术二者之间的联系,但本文内容好像不仅仅是联系,前文似乎还谈到了二者的特点之类。

生: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前面分别从艺术和科学两个角度谈到了二者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还有共同的目标是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师:能不能概括地说一说,本文除了谈二者的联系,还谈了二者之间的什么?

生:共同基础和共同目标,归纳起来是二者的共同点。

生:我明白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论述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共同点和联系,刚才我猜测要阐述这二者与生活的联系,本文并没有谈到。

生:我有个问题,共同点和联系怎么区别呢?我怎么觉得共同点也好像是在说联系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谁能回答?

生:我来举个例子回答。比如,现在我与老师是师生关系,我与在座的同学们是同学关系,但是现在我们的共同点却是都在学习《科学与艺术》这篇文章。

师:现在,你们明白共同点和联系的区别了吗?

生:明白!

师:刚才的同学回答非常好,用实例说明问题,通俗易懂,清楚明了。

(板书共同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生:我对这两句话的意思不是很懂。

生:我能懂前面一句话的意思。科学和艺术都需要人类的创新能力,没有人类的创造,怎么能够产生出伟大的艺术供我们欣赏呢?又怎么能让我们懂得这些科学道理呢?

师:艺术的确是需要人类创造,可是,科学规律好像是客观存在于自然现象的,不需要人类去创造吧?

生:不对!虽然科学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其科学原理必须经过科学家的抽象和总结,才能被我们所认识。我们看到的是科学现象,但了解到的科学道理是人类创造力的结晶。

师:回答得太有说服力了!不过,后一句的意思呢?

(学生沉默)

师:大概是不懂得“普遍性”这个词语的意思吧。我来说一说。“普遍性”就是能够得到普及、推广,得到认可、应用。

生:我明白了!人类创造出科学和艺术来,当然追求的目标是能有很多人接受、欣赏,能够大范围地推广和应用。

生:比如艺术,文中3、4、5段举例李白、苏轼的诗词,还有莎士比亚的戏剧,这么多年仍能受到读者的好评,大家都喜欢他们的作品,能从作品中产生情感共鸣,由此可见艺术的目标是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生:我来说说科学。在文中10、11段提到了迈克尔孙和莫雷的光速实验给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提供了实验依据,普朗克的黑体辐射公式为量子力学打下基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广泛地应用到核能、X射线等方面。科学家创造出科学原理,就是希望它能在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这就是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师:嗯,不错,这些都是本文列举的例子。你们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

生:前不久我们学习过一篇《听泉》,那曲《二泉映月》听起来哀怨忧伤,如泣如诉,我们虽然并不了解阿炳的遭遇,但我们能从曲子里感受到他悲凉的身世,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而且这首曲子流传至今,连著名的音乐指挥小泽征尔都说过要跪下来听这首乐曲,可见艺术的最高目标是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生:达芬奇《蒙娜丽莎的微笑》堪称世界名品,也证实了艺术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师:不错,艺术作品就是要追求经久不衰,被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人接受并欣赏,因此追求真理的普遍性就是它的目标。那还有科学呢?

生:牛顿当初因为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现在这个科学定律被应用到人造地球卫星中去。

生:比如巴斯德发现的弱毒免疫理论,应用到现在的疫苗免疫中。

生: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可以制造发电机。

师:看来,同学们都对科学与艺术的共同目标是追求真理的普遍性理解得很透彻,还能联系实际加深理解,刚才列举的事例用到了物理和化学等方面的知识,这说明学科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这两句话的含义大家已经明确了,谁能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这个观点的?

生:分别从艺术和科学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第3——7段讲的是艺术,8——11段讲的是科学。

师:能不能说得详细一点?

生:我来补充一点。其中阐述艺术部分,3、4两段谈论艺术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5——7段分析艺术追求真理的普遍性;科学部分,8、9两段讲的是科学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10、11两段主要阐明了科学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生:还有第一段是利用对话,引出科学与艺术的共同点。

师:为什么开头要引用这两个人的对话?你们知道这两个人的身份吗?

生:我觉得狄拉克可能是个诗人,而奥本海默则是个科学家。因为狄拉克认为奥本海默同时具有科学家和诗人的气质很不理解。

师:其实这两个人都是美国科学家。狄拉克曾在193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奥本海默被誉为美国“原子弹之父”呢。

生:作者谈到这两个人的对话,其实就是想通过奥本海默既是科学家又是诗人的事实告诉我们,科学和艺术之间是相通的,从而引出二者之间有共同点。

师:再告诉你们本文的作者吧,他是李政道。谁能说说李政道是何许人也?

生: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于1957年与杨振宁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生:那么李政道写这么一篇文章论证科学与艺术之间有关系,的确是很有说服力的啊,科学家们的现身说法,印证了科学、艺术的关系密不可分。

师:说得太好了,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二者之间的关系。齐声朗读文中表明科学与艺术关系的句子。

(关系:因此,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如一个硬币的两面。)

生:我不是很懂“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这句话。

生:我可以说一点。这句话是说科学和艺术都需要智慧和情感,因为有了智慧和情感的交融,所以科学和艺术密不可分。

师:二者都需要智慧,艺术需要情感,我们都能理解,科学也需要情感吗?

生:是啊,没有对科学的热爱,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吗?

生:科学家必定有了造福人类的决心,才能够把千百次的实验坚持下去。

师:还有个原因,情感能给科学家以灵感和开拓思维。

生:我懂了。科学家需要艺术的情感来获得灵感,打开思路;艺术家需要科学给予智慧进行创作,所以二者才彼此交融,不分彼此的。

师:不错,不错,举例看看。

生:还是刚才说的《二泉映月》吧,艺术是从阿炳手中的二胡琴弦中流淌出来的,试想想,没有科学,如何调试琴弦上音的高低、音色是否优美?

生:《重复与变化》中谈到了建筑艺术,美轮美奂的建筑艺术若是缺少了科学设计,无异于空中楼阁。

生:像我们用到的那种极富艺术价值的水晶灯具,若不是有电学原理,哪里能够点缀我们的生活。

生:我们才看过《2012》这部电影,那极富动感和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就是科学和艺术的结晶,动画的制作离不开科学与艺术。

生:再怎么伟大的科学理论,必是通过文字形式来让更多人明白的。可见,文学艺术和科学必须紧密的结合。

师:对,像李政道对国画有很高的鉴赏水平,爱因斯坦的小提琴造诣颇高,一流的科学家都有很高的艺术素养。因此,你们可要文理兼修,决不可有所偏颇啊。

生:我发现漏了一段,12段有什么作用呢?

师:对,13段谈的是二者之间的关系,12段被我们跳过了,谁能说说12段的内容呢?

生:好像谈二者之间的不同点呢。

生:奇怪,本文不是想通过科学与艺术的相同点来阐明二者的关系吗,怎么反而谈起不同点了呢?

生:作者应该不是想谈不同,你看他说“尽管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这句话,应该知道他只是提出二者有不同而已,并非重点在此。

生:既非重点,不如删去吧。可是作者放在这里,一定有用意。

师:对,这段话一定有它的用途。想一想,科学与艺术来自两个不同的领域,历来是谈异的多,谈同的少。作者硬要谈论二者的共同点,是不是就想说明这二者就没有不同了呢?

生:不是,他一定是怕读者误以为二者全然相同了,所以才提出来的。

生:这说明了科学家李政道写文章的严谨,避免了绝对化。老师平时也要求我们写议论文注意严谨,结尾处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论点。

师:说得很好,这样一来,表述更全面,更严密,表现了作者思维的缜密。

生:什么是“普遍性的植根”呢?

师:顺着普遍性去想想,普遍性就是科学原理和艺术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生:那就是艺术被人类所接受,艺术的普遍性植根于人类;科学原理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应用,不仅仅应用到人类,因此科学的真理普遍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人类只是其中的组成部分。

师:很有道理,再读12段,看看是不是如刚才这位同学所说。

(生齐读12段,点头。)

师:好,这节课就分析到这里。请同学们闭上双眼,回顾我们这节课的流程,归纳自己在本节课中学习到了哪些好的阅读方法,与大家交流分享。

生:我觉得猜读法很好。这样阅读的时候,我们就能带着问题去读文章,边读边思考印证,避免盲目性。

生:我想阅读的时候,我们不仅要从标题入手,还需要找出文中的中心句、议论性强的句子、过渡句等关键地方,这样能够快速理清文章的思路,找出本文的重点。

生:本文的开头引用故事,结尾处的严谨,都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

生:我认为读书时要学会联想,与作者产生共鸣,像文章中所说的艺术欣赏,关键是情感共鸣起了作用。

生:我觉得阅读时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像刚才要我们结合生活现象举例印证文中所讲内容,加深我们对文本的理解。还有,和从前学过的课文进行横向联系,由已知推论未知,也是一种不错的读书方法。

师:同学们总结的阅读方法都很好,这也是我们这节课的收获。以后,希望大家就像今天的课堂表现一样,认真地思考,发现问题,解答问题,在思考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今天的作业,写一篇随笔,谈一谈学习完这篇课文后的想法,无论是关于科学与艺术方面的,还是阅读方法的感悟等,都可以写。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6
《科学与艺术》教案5
《科学与艺术》导学案
《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4
《科学与艺术》学案
《科学与艺术》ppt课件4
《科学与艺术》教案3
《科学与艺术》练习题
李政道《科学与艺术》原文阅读
《科学与艺术》教案2
《科学与艺术》说课稿
《科学与艺术》ppt课件3
《科学与艺术》ppt课件2
语文版《科学与艺术》ppt课件1
《科学与艺术》备课资料
《科学与艺术》教案1
《科学与艺术》同步练习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