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小说家谈小说》互动学案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9-12-01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二课《小说家谈小说》互动学案

 

设计 綦宗峰     时间  2008.10.15  序号  17

一、        目标导学 

(一)导学前测

1、填空:小说的三要素是,                            。

2、小说从篇幅上分为(  )(  )(   )(  )

(二)本节目标

1.了解小说的文体特点。

2.学习《百合花》的写作技巧,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二、互动导学 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颤(    )动           ②点缀(    )    ③忸怩(    )(    )

④踌躇(    )(    )     ⑤执拗(    )         ⑥bào(  )歉     

⑦宽shù(    )            ⑧尴尬(    )(    )        

⑨qián(   )诚            ⑩安xiáng (     )   

2、《百合花》中,作者是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有何特点?

                                                                               

3、学习文章的表现手法:细节描写:

1)《百合花》中,“(小通讯员)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的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2)下列哪一项不是细节描写?(    )

A、当我站起来要走的时候,我看见他摘下帽子,偷偷地在用毛巾拭汗。

B、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

C、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的,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D、他安详的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3)《百合花》中,新媳妇给刚刚牺牲的通讯员缝补肩上的破洞,呼应了前文找针找线要为通讯员缝补衣服破洞的情节。请结合两处细节,分析课文细节描写中这样呼应的作用。

                                                                          

                                                                           

6、茅盾先生认为《百合花》用什么样的风格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深刻主题?而反映这一深刻庄严主题,在当时最常见的笔调是什么?

 

三、学后反思

四、友情提示

1、作者与作品

作者是 茹志绢  ,女,1925年参加新四军,转业到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任《文艺月报》编辑。1958年3月,在《延河》上发表了著名作品《百合花》,标志着她艺术风格开始形成。这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曾被茅盾誉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赞赏这篇小说具有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是“静夜的箫声”。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各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2、如何阅读小说: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阅读小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可从三个方面入手:1、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2、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间的矛盾冲突。3、挖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分析情节,要与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起来,因为小说的任何一个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服务的。分析时既要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

    (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分析环境描写,不应当孤立地进行,要结合思想内容分析。

五、当堂训练 

(一)温故知新

1、填空

茅盾,原名     字      我国现代       家     家代表作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散文                

2、百合花有什么象征意义:                                 

(二)课外阅读         父亲不写信 

1同学拿出家信给我看,一行亲切的字映入眼帘:“亲爱的孩子……”感动之余不禁想起了自己千里之外的父亲。父亲从来没给我写过信。 

2父亲是个民办教师,在记忆中,我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一片空白。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他们自己父亲怀里尽情玩闹时,我幼小的心灵里总有说不出的失落,但慢慢地我也习惯了这种弃儿般的生活。“父亲”仅仅意味着两个冷冰冰的汉字。他永远是威严的,话很少,冷峻的脸上很难见到笑容。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我总感到自己和他很疏远,在他面前总是一阵阵的紧张,我怕他。由于怕,我总是有意地远离他。 

3直到有一天父亲打开啤酒给我也倒上一杯时我才意识到,在他眼中我已经长大了。然而我们俩之间的话仍然很少,往往是他问一句,我答一句;他不问,我便不语。我们在一起常常是长时间的沉默,我隐隐感到一条无形的、深深的代沟已经横亘在我们父子之间了。 

4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一天中午,他忽然给了一沓钱:“你去复读吧。”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 

5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一年后当我把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到处借学费去了。 

6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了。 

7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这时他才去了两天),“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看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的灰发,泪,在我眼里打转。夜里,父亲说:“到了兰州给家里回句话。”我应着。沉默了一阵子,他又说:“用钱就言语一声,一个人在外头,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让人家瞧不起,家里怎么也好对付……” 

8我没让父亲送我,一个人登上了西去的列车。二十年了,当我第一次离开家,才真正懂了父亲——那是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啊! 

9大学里我常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生活得很好,告诉他学校里的一切。没别的,我只想让他高兴,让他知道儿子没有忘记他。父亲从不给我写信,我理解他,他是个不善表露感情的人,再说他也很忙。去年寒假回到家,邻居对我说:“你每来一封信,你爸都乐得像个孩子似的,给这个看给那个看。”蓦地,我心头一震! 

10妹妹来信说:哥,爸爸每天看完新闻联播总要看兰州的天气预报,他整天看石家庄至兰州的铁路线,我说:“爸爸,您老惦记着哥吗?”他说:“不惦记,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 

11泪光中,我又看见了父亲那冷峻的面孔。父亲,您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了。 

1.读第②段,说说“我”为什么感到和父亲“很疏远”。  

答:                                                                     

2.第⑤段中写“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3.第⑧段中“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的含义是什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认识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例得来的? 

答:                                                                     

 4.结尾“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与文章开头的哪句话相照应?为什么说“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 

答:                                                                     

5.本文和朱自清的《背影》都是写父亲的文章。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回答问题。 

(1) 两个“父亲”的形象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请你概括出两点,写在下面。 

答:                                                                     

(2)谈及两代人的关系,“代沟”往往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请谈谈你对“代沟”这个问题的认识。

6、根据下面的歌词为父亲写一段话

父亲

·|那是我小时侯 

·|常坐在父亲肩头 

送|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 

给|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亲|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 

爱|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 

的|等我长大后 

老|山里孩子往外走 

爸|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循叮嘱 

祝|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爸|都说养儿能防老 

爸|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 

健|都说养儿为防老 

康|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 

长|儿只有轻歌一曲和泪唱 

寿|愿天下父母平安渡春秋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小说家谈小说》练习题
《小说家谈小说》教案6
《小说家谈小说》ppt课件6
《小说家谈小说》表格式教案
《小说家谈小说》导学案
《小说家谈小说》表格式教案(2课时)
《小说家谈小说》学案
《小说家谈小说》课文阅读
茹志鹃《百合花》小说阅读
《小说家谈小说》讲学稿
《小说家谈小说》讲学稿及练习
《小说家谈小说》教案5
《小说家谈小说》教案4
《小说家谈小说》教案3
《小说家谈小说》ppt课件5
《小说家谈小说》ppt课件4
《小说家谈小说》同步练习
《小说家谈小说》ppt课件3
《小说家谈小说》ppt课件2
《小说家谈小说》ppt课件1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2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