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朋党论》教案2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0-04-24


《朋党论》教案 
  教学目的
    1、 理解文中重点实词、虚词,能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2、 学习本文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的论证方法。
    3、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对朋党的独到见解以及这一观点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
    对比、举例、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朋党的独到见解以及这一观点的历史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本文是欧阳修于庆历三年(1043)任谏官时写给仁宗皇帝的一封奏章。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因向仁宗献《四论》而得罪仁宗,被贬为饶州知州。欧阳修为此事不平,写信对诬陷范仲淹的高司谏予以斥责,当时的尹诛、余靖也上书仁宗劝阻,结果都为此而贬官,并被守旧势力诬蔑为“党人”。由此,“朋党之论起”。庆历三年,宋仁宗欲进行改革,又重新重用范仲淹等人,命他任参知政事,命欧阳修为谏官。范仲淹、杜衍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以夏竦、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被弹劾罢职后,不甘心其政治上的失败,广造舆论,竭力攻击、诽谤范仲淹等延用朋党,朝廷内“朋党之论”再起,其陷害忠贤的险恶用心,深为欧阳修所洞察。欧阳修担心仁宗轻信谗言改变主张,也为驳斥保守派的攻击,辨朋党之诬,所以写了《朋党论》一文,希望仁宗明鉴。
    
    二、突破文字障碍,疏通课文
    1、注意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讙兜huāndōu   饕餮tāotiè   皋陶gāoyáo   颛顼zhuānxū
      梼杌táowù   社稷jì   鲧gǔn   讥诮qiào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惟,只;幸,希望。
     ··
     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          贼害:残害。
               ··
     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济,本义是过河,这里指渡过难关。
               ·
     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治,治理好。
               ·
     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    更相:互相;凡,总共。
     ··        ·
     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用,因;以,而。
                    ··
     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         莫,没有谁;如,比得上。
               ··
     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厌,满足。
                   ·
     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迹,史迹,行迹;鉴,借鉴。
          ·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
    译文:用它们来修养品德,则彼此目标相同又能够互相帮助;用它们来效力国家,则能够和衷共济,始终如一。
    (2)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译文: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后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廷之上,彼此互相赞美,互相推举谦让,共二十二人为一朋党,舜全都任用他们,天下也治理得非常好。
    (3)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译文:然而后代的人并不讥讽舜被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所欺骗,反倒称赞舜是聪明的圣人,是因为他能辨识君子和小人。
    
    三、分析课文
    1、第一段
    分析:欧阳修以朋党“自古有之”,出人意料地肯定“朋党”存在的客观性和理性依据,从而顺利地推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2、第二段
    设问:君子和小人的朋党有什么区别?
    明确:君子是真朋,小人是伪朋。从本质上说小人无朋。
    分析:本段对朋党的性质进行对比,是在前一段基础上的深入剖析。以“同道”与“同利”的对比引出“真朋”“伪朋”的本质差异,由于小人之朋是从利出发的,所以只能是暂时的,只能是假的;而君子之朋出于对道的共同追求,所以必然能“终始如一”,所以是真的。得出“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结论,从而强调辨明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重要性。
    3、第三段
    设问1:本段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明确: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分析:本段广泛列举史实,证明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用小人之伪朋则国亡。作者引用历史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正面例子:尧舜用君子之朋,退小人之朋达到天下大治。反面例子:汉献帝、唐昭宗残害君子之朋而亡国。正反对举的例子:纣不为朋而亡国;周朝为一大朋而国兴。用“进”君子之朋和“退”小人之朋的史实进一步强调辨明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重要性。
    设问2:从历史的兴衰来看,明君应该怎样对待朋党?为什么?
    明确:应该任用君子之真朋。因为“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4、第四段
    设问:本段在论述上,与上文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本段在上文大量引用事实的基础上,着重阐述迫害君子之朋则国亡,信用君子之朋则国兴的道理。
    分析:本段先紧接上文对纣、汉献帝、唐昭宗等反面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皆“乱亡其国”的结论;然后再对舜被称为圣人和周能够兴国的原因进行分析,说明善于用君子之朋的重要。本段通过对国君对待朋党的态度进行对比,以及在“治”“乱”与“兴”“亡”的对照中再次强调辨明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重要性。
    5、最后一段
    照应开头“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希望皇上汲取历史上兴亡治乱的经验教训,大胆信用君子之朋。收束全文,点明主旨。
    
    四、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本文是一篇富有战斗性的政论,历来享有盛名,为人称道。它充分体现了欧阳修政论的风格和特点。其中有两个特点特别鲜明:
    
    1、层层对比,事理结合,增强论文的说服力。
    为了阐明朋党有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区别,作者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全文第二、三、四自然段中。
    第二自然段,论述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区别,对比分析真朋与伪朋的实质,是说理的对比。第三自然段是纵向举例对比,举出历史上几个正反典型实例,说明用君子之党与用小人之党的不同后果。作者比较古代的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及其在历史上所起的不同作用,将“治”与“乱”、“兴”与“亡”进行对照,是史实的对比。第四自然段在上述史实基础上作归纳对比,说明仁君与昏君的区别就在于辨析朋党。
    通过上述对比,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正与邪、善与恶、是与非、真与伪,国君是否信用君子之朋的得与失、利与弊,则一目了然。
    
    2、运用排比、对偶,增强说理气势。
    本文大量运用了对偶句、排比句,增强了说理的气势。对偶句如“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排比句如“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又如第四段中自“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起,连用三个“莫如”,对历史上的昏君予以彻底否定,语气坚定有力。后面又连用两个“莫如”,对贤君给予肯定。排比句对偶句的交相运用,使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行文时徐时疾,张弛有度,充分展现了欧阳修政论的艺术风格。
    
    五、作业
    1、积累本文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2、探究:本文对你在写作方面有怎样的启发?试着写一段驳论,500字左右。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论语》十二章《朋党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欧阳修《朋党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朋党论》ppt课件3
《朋党论》赏析
《朋党论》拓展练习
《朋党论》练习题
《朋党论》ppt课件2
《朋党论》原文及译文(全)
《朋党论》ppt课件1
苏教选修《朋党论》教案1
《朋党论》原文和译文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