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论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自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能有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1. 四十而不惑,
2.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 不耻下问
5.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6.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
7.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受迷惑 )
(超过)(规律法则 )
( 迷惑 )
( 危险 )
( 堆积 )(土筐 )
( 填平 )( 倾倒 )
( 同“惑” )
8.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9.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
10.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11.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12. 思援弓缴而射之,
13.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4. 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 受迷惑 )
(超过)(规律法则 )
( 迷惑 )
( 危险 )
( 同“曝” )
( 少 )
( 同“曝” )
( 少
( 技巧,技术 )
( 收获 )
( 拿 )
( 如 )
( 这样
( 堆积 )(土筐 )
( 填平 )( 倾倒 )
( 同“惑” )
( 技巧,技术 )
( 收获 )
( 拿 )
( 如 )
( 这样 )
句子
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5.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6.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能有生者也。
7.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8.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9.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三、理解
1,下列语录分别阐明了什么道理?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 )
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学离不开问,要善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
③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能有生者也。( 学习不能一暴十寒,而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
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要读书而又不能迷信书本,读书要有怀疑精神、批判精神。 )
2,分别归纳孟子两则语录的论据和论点。
( ①论据是:两人向弈秋学弈,专心程度不同导致结果不同。论点是:学习要专心致志,坚持不懈。
②论据是:自己不相信《武成》关于周武王伐纣杀人很多的记载。论点是:学习要有怀疑精神。或者“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孔孟论学
|
观点 |
论证方法 |
例句 |
成语 |
|
1学习终生受益 |
|
|
|
|
2学思结合 |
|
学而不思,思而不学 |
|
|
3不耻下问 |
举例 |
不耻下问, |
不耻下问, |
|
4坚持不懈 |
比喻,对比 |
为山,平地, |
功亏一篑 |
|
5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
比喻,举例对比 |
一曝十寒
弈秋诲二人弈 |
一曝十寒
专心致志 |
|
6不要迷信书本,要汲取书中的精华 |
举例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怀疑血流漂杵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血流漂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