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初中学案 >>
《斜塔上的实验》学案2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2-07-30


21.《斜塔上的实验》
课题:《斜塔上的实验》     课型:新授           课时:一课时
主备人:宋新蕊          审核人:宋新蕊        时间:2009.12.16
学习要点:
1.了解伽利略的生平事迹。
2.学习伽利略勇于创新、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3.领会文章的巧妙构思。
4.学习人物传记记叙与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
重点、难点: 
1.文章的巧妙构思。
2. 伽利略勇于创新,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标清文段序号。 
2.查阅工具书,识记疑难字词。
嘘   帙   屑   祈祷 
3.解释词语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卷帙:书籍。
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4.文体知识填空
从体裁上看,本文是一篇 人物传记   ,主人公是伽利略,他是意大利 (国籍)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5.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 
二、检查导入
1.导课 
四百多年前,一位年轻人曾经在意大利著名建筑比萨斜塔上做过一个实验,后人称这个实验为“著名的斜塔实验”。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斜塔上的实验》,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和品质。 
(板书课题——《斜塔上的实验》)
2.检查预习,听写字词 
嘘   帙   屑   祈祷
3.走近伽利略
学生介绍自己对伽利略的了解,教师补充介绍。
三、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1.本文写了伽利略的哪些事迹?其中哪些详写?为什么这样写? 
   (一)(1—7)摆动挂灯的启示——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 
   (二)(8—12)写伽利略的孩提和学生时代——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和献身精神。 
   (三)(13—19)比萨斜塔上的实验——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第一、第三部分详,第二部分略。为了突出伽利略对科学的热爱,注重实验的精神。
    2.归纳概括伽利略精神品质:为伽利略画像。
    明确:(1)不迷信权威。(2)善于观察、善于动手动脑。(3)有理想。(4)敢于追求真理。(5)不断试验,挑战权威。(6)面对压力和挫折,仍然勇往直前。
   (二)精读课文,学习文章的巧妙构思
1.人物传记一般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而这篇文章为什么首先描写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的经过?
讨论明确:本文顺序安排巧妙。开头描绘发现摆的定律的经过,引人入胜,再回头略写伽利略孩提和学生时代的情况,接着再重点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情况。这样能使读者清楚的了解到伽利略的生平和前期的两个重大的发现,而且读来感到波澜起伏,兴趣盎然。这也就是文章巧妙的构思,是文章以《斜塔上的实验》为标题的原因。
2.课文最后一部分写观看队伍的盛大和观众情绪的“兴高采烈”,有什么作用?
写观看这次实验的人数之多,场面之大, 说明所有的人对这次实验都抱定了伽利略一定会失败的想法。表明伽利略进行科学实验所处的环境,从而也突出了伽利略进行科学研究的决心与勇气。
(三)品读课文,赏析精彩语句
提示:在分析语句时,要抓住关键词,体会词语含义,分析句子作用。 
示例:“有些教授也骂得他狗血喷头,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后生小子想要干什么?”
分析:“也”和“骂”说明学生们对老师是如此,连教授,有思想的人也对伽利略的做法持坚决反对态度,“狗血喷头”说明骂得很凶。“天高地厚”指事物的复杂性,“不知天高地厚”说明在这些人的心目中,伽利略是个天真无知的人, 这些词都是贬义,表明伽利略当时所面对的反对势力之巨大。 
1.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大家先是一阵嘲弄的哄笑——然后随之是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 
分析:“嘘”说明就在实验的最后关头,人们都不忘给伽利略施加压力,想迫使伽利略在最关键的时候放弃。当实验进行时,人们的态度从一阵“哄笑”到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反映了他们愿望的破灭。
2.他居然把亚里士多德的神圣的卷帙从书架上搬走,而代之以绳索……这样那样滑稽玩意儿。 
分析:“神圣”反映了当时人对亚里士多德著作的评价很高,奉为至高无上的真理和经典,“滑稽”是令人发笑的意思,这里指那些教授对伽利略的实验及实验器材的鄙视。 
3.他说“他的目的是重新检验亚里士多德有关科学的学说,而不是把这些学说当作福音真理来接受,他发现真理的道路,不是靠背诵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而是通过学习大自然这本宝书。”
分析:“重新检验”说明是再次检验,也反映了以前有人检验过,但没能推翻亚里士多德的结论,说明伽利略不是把前人的结论当作真理,而是要用实验去证明。反映了伽利略注重实验、实践,不迷信权威的精神。
4.伽利略拒绝停止他的实验,伽利略乐于接受这个挑战。 
分析:“拒绝”说明伽利略的坚持,“乐于”说明伽利略愿意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结论。 
四、迁移提高
拓展延伸,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训练点:记叙与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训练片段:(一)没有画完的圈圈
著名的数学家阿基米德,在罗马军队进攻叙拉古斯国时,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守城。他设计制造的滑轮铁链的抓钩,把罗马船队的船只一条条抓到半空中摔下来,跌得粉碎。
阿基米德的智慧使叙拉古斯城的陷落推迟了三年。后来,由于城里的人疏忽大意,放松了警惕,罗马军队乘机悄悄翻过城墙,打开了城门。
敌人冲进城,喊杀之声惊天动地。阿基米德没有逃,他的研究工作还没做完,他坐在那里专心致志地画圆圈,计算着深奥的数学问题。当一个喝得醉醺醺的罗马士兵持刀向他奔来时,阿基米德这才抬起头来说:“我的朋友,在你杀死我以前,让我先画完这个圈圈吧。”
可是,那个罗马士兵根本不管,举刀向他砍去。
老数学家躺在了血泊里,他最后用微弱的声音说:“好吧,你们夺去了我的身体,可是我将带走我的心。”
(二)九点差一刻
道尔顿是英国著名的化学家、物理学家。一天晚上,七十八岁的道尔顿步履艰难地走进实验室,摸索出他记录天气的簿子。五十多年来,他始终如一地做着这平凡的工作,已经二十万次地写下了数据。
这时,他看了看钟,九点差一刻。他是每天晚上的这个时候,记录下当夜的数据的。老科学家拿起笔来,手发抖,吃力地记下了晴雨表上的读数,记下了气温,在最后一格里写下“微雨……”,就慢慢放下笔来。忽然,他浑身一哆嗦,意识到事情还没做完。于是,老人再度拿起笔,在最后一格写完后半句:“……今晚。”他这才深深地喘了一口气。深夜静悄悄的,辛勤劳累了一生的道尔顿躺下了,睡着了,从此再也没有醒来。
1.两篇小短文各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来塑造人物?
明确:第一篇用了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第二篇侧重于人物的动作细节描写。
2.你是怎样理解文(一)中“阿基米德的智慧使叙拉古斯城的陷落推迟了三年”意思的?
明确:意指阿基米德利用自己的智慧换得了叙拉古斯城三年的存在。
3.你是怎样理解文(一)的末句“好吧,你们夺去了我的身体,可是我将带走我的心”的?
明确:表明自己热爱科学,为科学奋斗之心永不会变。
4.文(二)画线句表现了道尔顿什么样的科学精神?
明确:表现了他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
5.两篇小短文所提及的科学家,以及课内我们所学的伽利略,他们在精神上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他们都视科学为自己的最爱及最终追求。                                        
五、反馈检测
(一)基础知识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咕哝(nong)   唏嘘(xū )   付诸(zhū ) 
粗糙(cāo )   倔强(juéjiàng)   妥协(xié)   
显赫(hè)   卷帙(zhì)   滑稽(jī)   祈祷(dǎo)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体会表达效果。
(1)漫不经心地让它在空中来回摆动。
明确: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写出了教堂司事对挂灯链条的摆动早已熟视无睹; 
(2)他父亲提到他时说,他是一个心不在焉的小星象家。
明确:心思不在这里,指做事时精神不集中;
(3)他们很不赞成,认为一个学生要独立思考,这简直是不折不扣的异端。明确:指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表明伽利略不轻信权威的精神; 
明确:(4)有些教授也骂得他狗血喷头。说明骂得很凶,表明伽利略坚持真理的道路艰难;             
(5)在那不讲科学的年代里,从事这一行,意味着一辈子的贫困和默默无闻。明确:不出名,不为人知道,让我们感受到伽利略那种崇高的奉献精神,他是多么的热爱科学。
3.下列语句是对“比萨斜塔”的说明,请把它们混乱的语序调整过来。
①始建于1174年,1350年完成。②意大利比萨的著名建筑。③因奠基不慎,致塔身倾斜。④为白色大理石砌成、外观呈圆柱体之钟塔,高约55米。
正确的顺序应为:②④①③ 
4.我校准备用画像布置校园,请你仿照例句为伽利略写一段介绍性文字。
例句: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历任比萨大学、帕多瓦大学教授,近代实验科学和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者之一。
(三)课内语段阅读

斜塔上的实验(一)
比萨城一个年轻的医科大学生,正在大教堂里跪着祈祷。除了一条链条扰人的擦碰声,大厅里一片寂静。一个教堂司事,刚注满一盏从教堂顶上悬挂下来的油灯,漫不经心地让它在空中来回摆动。摆动着的挂灯链条的嘀嗒声惊扰了这个学生,引起他一连串的思考。
突然,他跳起身来,这一举动使其他礼拜者大为惊讶。在摆动着的油灯的节奏中,他仿佛遭到了闪光的突然袭击。他觉得链条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那盏嘀嗒作响的挂灯每往返摆一次用的时间似乎一样长,尽管往返的距离越来越小。
他的感觉正确吗?如果正确,那他就是发现了奇迹。他决定立刻回家,马上去弄明白究竟是看花了眼,还是发现了大自然的一个伟大真理。
他一到家,就找来两根同样长的绳索,各坠上一块重量相同的铅块,将两条绳索分别系在不同的厅柱上,准备做他的实验。他请他的教父穆契柯•铁达迪帮助他进行这个实验:“你数这条绳索的摆动次数,我数那一条。”
老头子耸一耸肩。“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他咕哝着,但是他同意帮忙。
伽利略手拿两个铅摆,将一个拉到距垂直线四手掌宽的位置,另一个拉到两手掌宽的位置,然后同时放开手。两个人分别数了两条绳索的来回次数,然后加以比较。总数是一样的,各为100次。两条绳索的起点虽不大相同,但在同样时间内到达同样的点上。
就这样,从教堂的油灯的摆动中,伽利略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今天,这项原则已应用于时钟计时、计数脉搏、计算日食和推算星辰的运动等方面。
1.给下列加粗词语注音。
①祈祷( qí   ) ②嘀嗒( dī   ) ③脉搏( bó    )
2.解释词语。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也说“漫不经意”。
3.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描写伽利略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的经过。表现了伽利略“将每一事物都放在自己的感官和思考的考察之下”和通过实验来检验真理的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4.“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又”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又”字说明伽利略像这样异乎常人的猜想、假设很多,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
5.就这样,从教堂的油灯的摆动中,伽利略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
“自然的节奏原则”指的是微小摆动的等时性。

6.“今天,这项原则已应用于时钟计时、计数脉搏、计算日食和推算星辰的运动等方面。”除了这些,你知道这项原则还用于那些地方吗?(请写出1~2个)
例如飞机、火箭、宇宙飞船的飞行等,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7.第一段“摆动着的挂灯链条的嘀嗒声________了这个学生,引起他一连串的________。”这句话中两处横线上应填入的最确切词语的选项为
( C )( B )
(1)A.惊动   B.惊醒     C.惊扰    D.惊诧
(2)A.思想   B.思考     C.思索    D.思念
8.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能说说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吗?
从上文可看出伽利略是一个善于观察、发现和思考问题,并用实验来检验发现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四)课外文段阅读
中国核物理的鼻祖——赵忠尧
一百年来,坐落于南京市四牌楼的百年名校东南大学,为祖国培养了15万多名高层次优秀人才。素有“中国核物理的鼻祖”之称的赵忠尧,就是这众多东大佼佼者之一。
赵忠尧,1902年6月27日出生于浙江诸暨。1920年,赵忠尧从诸暨县立中学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东南大学前身)数理化部,1924年毕业后相继在湖州第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清华大学任教员。1927年赵忠尧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院深造。1930年以优等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1955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0年赵忠尧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时,正值校长郭秉文等人极力倡导建立一所综合性的国立大学之时。1921年,东南大学在南高师校园内成立,次年南高师并入东南大学。赵忠尧进校时学的是化学专业,但他学习数学、物理同样认真,尤其是物理学学得相当好。毕业后,东南大学又聘请他回来担任物理系的助教。在这期间,赵忠尧在任教的同时修完了高等师范与大学本科所差学分,并于1925年取得东南大学毕业资格。任教期间,他工作勤奋踏实,深得物理学界前辈、哈佛大学博士叶企孙教授的青睐。正是以东南大学的任教为起点,赵忠尧开始了他的物理学教学和研究的生涯。
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期间,赵忠尧通过“硬γ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系数”这一实验课题,发现了硬γ射线通过重物质时产生的反常吸收和特殊辐射,这是正负电子对的产生和湮灭过程的最早实验证据。之后,他在美国《物理评论》发表了题为《硬γ射线的散射》的论文,公布了他关于γ射线方面的新发现,即他发现γ射线被铅散射时,除开普敦散射外,伴随着重物质的反常吸收还有一种特殊的光辐射出现,表明γ射线在重元素中的特殊吸收不是由开普敦效应引起的,从而揭示了一种新的反应机制。两年后,他的同学C.D.安德逊(Anderson)发现了正电子,并由此获得了193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赵忠尧的实验成果证明他是最早观察到正负电子对产生与湮灭的人。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赵忠尧学成回国后,就决意要在自己的祖国开展核物理研究。1946年夏,美国在太平洋进行原子弹试验,他受当时的中央研究院推荐,作为中国惟一的科学代表去参观。此后,他利用在美国的机会,在跟踪国际核物理最新发展的同时,开始注意购买静电加速器部件和核物理实验器材,准备随时运回祖国。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赵忠尧几经周折,终于带着30多箱器材回到祖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并使刚刚诞生的人民共和国在1955年就有了第一台700千电子伏的质子静电加速器。之后,他又主持研制成功第二台质子静电加速器,能量为250万千伏。正是通过这两台加速器的研制,赵忠尧发展了我国的真空技术、高电压技术、离子源技术,使我国较早地迈入了核物理研究强国的行列,培养了包括杨振宁、李政道等在内的一大批核物理研究人才,为跻身世界核大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赵忠尧一生从事核物理学的研究,虽然没有获得过应有的荣誉和地位,但他却一直孜孜不倦、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从不喜欢张扬、表现自己。尽管毕业后一直未能再回母校东南大学,但他对祖国和世界物理学的卓越贡献无疑是对母校培养的最大慰藉。1992年,在他九十高龄之时,还欣然提笔为母校九十周年校庆题词:“热心教育改革,培育科技人才。”表达了一位学子对母校的无限关切之情。
1998年5月28日,赵忠尧——这位中国核物理的鼻祖辞别人世时,有人这样评价他:在中国物理学史上,他是一座丰碑。
在世界物理学史上,他也是一颗明星。
1.给下列加粗词语注音。
倡导( chàng   )       青睐( lài    )
2.解释词语。
①聘请:请人担任职务。
②欣然:愉快地。
3.弄清“鼻祖”一词的基本义,再想一想这个词在题目中的意思是什么?
鼻祖:始祖,比喻创始人。在题目中指赵忠尧是中国核物理的创始人。
4.赵忠尧在大学学习期间选择的专业与伽利略有什么相似之处?
赵忠尧在大学学的是化学专业,但数学、物理同样学得认真,尤其是物理学学得特别好;伽利略在大学期间学的是医学,但他对数学、物理学同样学得认真,尤其是对物理实验特别感兴趣。
5.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期间,赵忠尧进行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实验,这次实验的成果是什么?表明了什么?
这次实验成果是:发现了硬γ射线通过重物质的产生的反常吸收和特殊辐射。表明:他是最早观察到正负电子对产生与湮灭的人。 
6.赵忠尧在我国核物理研究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他有哪些高贵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提示:根据第五段的内容回答,意思对即可。 
7.“在中国物理学史上,他是一座丰碑。”,此句中“丰碑”的含义是什么?
这里比喻赵忠尧为中国核物理做出了伟大的功绩。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斜塔上的实验》ppt课件(43页)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11
《斜塔上的实验》教学设计10
《斜塔上的实验》导学案4
《斜塔上的实验》表格式导学案3
《斜塔上的实验》ppt课件(41页)
《斜塔上的实验》ppt课件(26页)
《斜塔上的实验》导学练
《斜塔上的实验》教学反思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9
《斜塔上的实验》ppt课件(65页)
《斜塔上的实验》ppt课件11
《斜塔上的实验》ppt课件10
《斜塔上的实验》导学案
《斜塔上的实验》教学设计8
《斜塔上的实验》pptx课件9
《斜塔上的实验》教学实录
《斜塔上的实验》ppt课件8
《斜塔上的实验》学案
《斜塔上的实验》全文阅读
《斜塔上的实验》读后感
《斜塔上的实验》电子课文阅读
《斜塔上的实验》教学案
《斜塔上的实验》表格式教案8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7
《斜塔上的实验》ppt课件7
苏教版《斜塔上的实验》ppt课件6
《斜塔上的实验》语段精读练习
《斜塔上的实验》检测与评价练习
《斜塔上的实验》同步训练
《斜塔上的实验》综合能力测试
《斜塔上的实验》ppt课件5
《斜塔上的实验》说课稿
《斜塔上的实验》同步练习
《斜塔上的实验》课堂教学实录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6
《斜塔上的实验》ppt课件4
《斜塔上的实验》ppt课件3
《斜塔上的实验》ppt课件2
《斜塔上的实验》ppt课件1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5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4
《斜塔上的实验》教学设计3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2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