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设计意图 |
|
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 |
抓住题目中“入侵”二字,以人类战争导入生物入侵。 |
理解题目,有助于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
|
启发学生理解题目,产生阅读兴趣,进而更好的进入教和学。 |
|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
1、提问:究竟什么是“生物入侵”?请阅读课文,要求(1)本文有哪些要注意的生字词。(2)边阅读圈画,边思考,给“生物入侵”下个定义。
2、提问: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
1、默读课文,并进行圈画。
(1)积累词语:绝妙、蔓生、纤弱、婀娜、葛藤、滇池
(2)明确:“生物入侵”是指引种物种不当引起生态失衡、生态灾难。
2、阅读、圈画、讨论,明确:
(1)课文以美国引种葛藤和中国引种水葫芦为例,介绍生物入侵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告诉人们引进物种是好的,但要“警惕生物入侵”。
(2)本文的结构是:总(生物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分(举例:生物入侵打破了生态平衡,及其后果)━━━━总(呼吁警惕生物入侵,维护生态平衡) |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圈画的习惯。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在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概括能力。 |
|
研读课文,把握内涵 |
1、“生物入侵”究竟会带来哪些“生态灾难”?作者是如何告诉我们这些危害的?
2、课文介绍的是“生物入侵”,为什么开头与结尾都要提及“生态平衡”?
|
学生思考明确:
1、“生物入侵”破坏生态平衡、危害经济发展(威胁人类健康)。作者通过典型例子(葛藤和水葫芦)告诉我们这些危害。
2、引种葛藤与水葫芦,忽视了生态环境的规律,破坏了生态平衡,结果事与愿违。文章结尾提出以当地物种为主、谨慎引进外来物种的原则,这是合乎科学规律的,从而保护了生态平衡。 |
在品读过程中,问题的设置能够引起阅读的兴趣,通过课文具体分析,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
|
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
1.小组合作学习:
本文语言有准确、生动的特点,你能在文中找出并分析其作用吗?
2、课文小结 |
小组合作学习,明确:
1、说明方法的运用
举例子:增强文章的说服性,使说理更充分、更真实。
列数字:使说理更准确、更科学、更有说服力。
打比方:把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学生分别列举文中的语句加以说明)
2、引号的作用:
(1)特殊含义:如“挤”死、“吃”光、
(2)特定称谓:“大地医生”
(3)强调(着重指出): “称霸”“肆虐”
(4)引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语言极富表现力,文章的内容也因此而通俗生动起来。 |
该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品味科学小品文的语言,通过交流初步体会以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
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培养学生合作探讨的能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
|
合作探究,拓展深化
|
1、除了文中讲到的葛藤和水葫芦的例子引起生态失衡、生态灾难,你还能找到一些关于“生态入侵”的例子吗?
2、面对“生物入侵”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相应措施?
|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和自己的积累进行交流,展示其他“生物入侵”的例子。
2、学生思考交流
(言之成理即可) |
重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会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和心理感受。促使学生关注生态问题,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
|
布置作业 |
1、(必做)以“我是怎样成为‘非法移民’的”为内容写一段话。
2、(选做)
(1)假如你身处在“生物入侵者”肆虐的环境中,你会怎么办?
(2)时间已进入了二十二世纪,这时你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你对人类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
|
巩固深化课文内容,训练学生表达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