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后》教学反思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3-03-13 |
整堂公开课,总的说来,还是比较成功的。
课前准备比较充分,在教研组长的指导以及备课组其他老师的帮助下,这堂公开课的教案,经过了多次修改,从一开始想通过一篇代表作来面面俱到地分析欧?亨利小说的特点,到抓住一个问题深入文本,来重点分析抓住本篇小说所体现的最显著的一个欧?亨利作品的特点(即欧?亨利式的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使整堂课显得更加紧凑而完整。课前还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设定了统领全文的关键性问题,并制作了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
课堂上教态大方自然,语言准确到位,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教学环节明确,衔接自然。我觉得整堂课最大的亮点是引导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品味词句:
第一,抓住文中相关的细节描写,特别是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因为这个动作与神态是人物内心最自然的外在表现和流露,所以以此来揣摩人物的心理,并且以此来确定人物的身份。比如说,课文中间它写到三个人物,其中对便衣警察有这样一段话的描写:高个子男子“急急忙忙从对街横穿过来”,并“将对方两只手都握在自己手里”,那么我便引导学生抓住句中的,一个是“横穿”,还有一个就是“握”,引导学生来感受“来者要急于逮捕对方,但是又担心对方逃脱的这样一个心理”,以此来确定他警察的身份;
第二,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结合文章当中具体的语句,来揣摩人物的心理。因为小说源于生活,所以小说中的人物有一定的真实性。这样,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句子、文意。这是培养学生综合理解能力的一种有效地途径。比如说,文中写到鲍勃,他“嘴角衔着一支没有点火的雪茄”,我是这样引导的:这前半句话是在告诉我们,鲍勃平时是习惯于抽烟的,而按照我们平日的生活经验,他这个时候是在等人,是最心焦的时候,人们往往用抽烟来打发时间,但是鲍勃他没有点烟,很显然,他是怕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在我的这种引导之下,后来学生针对鲍勃那个“脸色苍白”这点,他也结合生活实际,作了深入相当的分析。所以,我认为这方法挺有效的。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时间比较仓促,部分学生预习不够充分,课堂上显得有些拘谨,尤其是前半节课没有“活动”起来。因此,在“分析品读”部分,学生显得有些“闷”,教师讲得比较多。从表面上看是对“教学重点”把握“太重视”,实际上是教学理念的转变在教学形态上的改变不彻底,想放而不敢放,更不敢全放。因为整堂课教学内容安排比较紧凑,怕学生答不到位而影响教学进度。因此,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准确而又有效地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是值得深思的。在今后的教学行为上应力求做到老师讲得尽量少,而引导学生去发现的尽量多。不怕学生走弯路,不在乎学生会碰壁,经历曲折往往反而能使成功变得更可贵,从而也能更珍惜!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