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高中说课稿 >>
《听颖师弹琴》说课稿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3-11-06


《听颖师弹琴》说课稿


兴国平川中学语文组 钟传松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高二语文组的钟传松,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听颖师弹琴》,我打算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预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听颖师弹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3里的一篇课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前面的“说明”部分明确说明了《读本》的编写目的和使用方法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编写语文读本,作为高中课本必要的组成部分,安排一定课时,由教师指导学生主要在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适当配合,力求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课文例子为凭借,举一反三,提高语文能力” 。我们教师就应该以教科书作例子,带领学生、引导学生吃透了教材以后,再向《读本》拓展延伸,从而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境地。本节课就是将课本《琵琶行》(必修3)中的相关知识、技能延伸到读本《听颖师弹琴》(读本3)中去,从而达到训练、培养学生拓展延伸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1、 打通课本与读本之间的界限,将《琵琶行》的相关知识、技能延伸到《听颖师弹琴》中。

2、 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3、 赏析该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重点难点

重点:将课本中的相关知识、技能延伸至读本

难点:感受意境美,鉴赏音乐描写;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


二,学情分析


1、我所要教学的对象是高二(12)班,是一个理科拔尖班,从文理分科后

课堂教学及几次月考语文科的成绩来看,学生的语文能力普遍较好;

2、这一届的生源以城镇学生为主,学生知识面相对较广,思维敏捷,上课

踊跃;

3、在初中时期遗留了懒散的学习习性,学习态度不够严谨,自觉性较差。

由此本节课在教学方面的主要任务为:举一反三,训练、培养学生拓展延伸

能力,进而促使其语文素养的形成。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的教法、学法如下

教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

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

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

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

学任务。

学法:

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

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

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

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

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

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

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

五个环节展开:背一背课文——赏一赏诗歌——听一听音乐——谈一谈感受—

— 做一做练习


环节1 背一背课文


内容:主要由两部分构成:背诵和导入

意图:(1)巩固旧学,检查背诵;(2)链接相关,举一反三。


1、背诵:白居易《琵琶行》描写音乐的两个自然段。

2、导入:在学生背完课文之后顺势导入到课题。我设计的导语为:我国是一

个诗歌大国,在浩瀚的诗歌海洋中,描写音乐的作品并不多。其中优秀的

作品,除了白居易的《琵琶行》外,还有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

《李凭箜篌引》。这三篇作品被清代的方扶南并称为“描写声音至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韩愈写的《听颖师弹琴》,在文学中感受音

乐的魅力。


环节2 赏一赏诗歌(重点难点)


内容:赏析诗歌《听颖师弹琴》,

手段:用多媒体协助从五个方面加以分析。

设计意图:(1)让学生学会吟诵、涵咏

(2)培养学生自由讨论、合作探究的意识

(3)引导学生根据《琵琶行》中的相关知识,展开想象,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感受意境,品味情感。


多媒体显示:

(一) 初步感知

1、学生试读,纠正读音

昵昵 喧啾 跻 丝篁 遽 泪滂滂

2、范读

3、齐读

(二)重点注释:(学生勾画圈点法、合作探究处理字词,个别疑问字词教师点

拨)。

(三)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问:本诗可以分几个层次?每一层次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两个层次:

第一层: 颖师琴声

第二层: 听琴感受

1、找出这首诗描写音乐的部分。

明确:前十句 (朗读)

2、学生赏析,教师总结。

引导:我们知道,音乐的旋律是随着情感的变化而产生高低起伏的相应变化的。

《琵琶行》中我们根据旋律和情感的变化将琵琶女弹奏的乐曲分为“前奏曲”、 “欢乐曲”、 “沉思曲”、 “悲愤曲”。下面我们也来试着分析分析这首诗中

旋律和情感的起伏变化。(学生试着回答,之后教师总结)


明确:开始的时候,琴声显得轻柔细碎,音调缠绵宛转,好象一对青年男女谈情

说爱似的,他们在切切私语,卿卿我我地谈着、笑着、倾诉着。这两句对琴声的

描写十分形象、生动,使人不仅听到了“昵昵尔汝”之声,而且也仿佛看到了一

对青年男女亲昵的情状,把人们引入到琴声的意境中去。可是正当人们听得出神

的时候,音调陡然一变:“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刹那间,琴声变得激昂

高亢,好象勇士们慷慨赴敌,雄赳赳、气昂昂地开进了战场,气势磅礴,威武雄

壮,这又把人们带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境界中去。一会儿,却又是:“浮云柳絮

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声音又转成了舒缓、悠扬,好象那白云悠然于碧空,也象那柳絮随风颠狂、飘荡,使人也为之神游四方。正当人们悠游四方的时候,

却又“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这时琴声变成了百鸟喧闹,猛然间似乎有一

只高贵的凤凰引颈长鸣,鸣声谐和、清亮。继而,琴声又变高了,而且越弹越高,

“跻攀分寸不可上”,如同一个登山的健儿,在悬崖峭壁上一层一层地往陡险的

高峰攀登,在接近最高峰顶的时候,已是“畏途巉岩不可攀”,再上一分一寸都

不可能了。情景真是惊心动魄。正在这万分紧张的时候,忽然,又音调低伏,“失

势一落千丈强”,好象那个在高峰上艰难攀登的健儿,一失手,直落下万丈深渊。

要点:

轻柔甜润如热恋中青年男女的娓娓私语

高亢雄壮如英勇的战士奔赴杀敌的战场

轻盈飘逸如蓝天上的白云、微风中的柳絮

热闹喧嚣像一群鸟儿栖息在一棵树上

群音中一声独起清脆嘹亮像一只凤凰在引颈领唱

愈转愈高的孤凤长鸣就像攀岩已到绝顶

瞬间的急速下降如同悬崖撒手直落深谷


(四)分析听琴感受

1、找出能表现听琴感受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明确:

侧面渲染写感受:

自己空长了两只不懂得音乐的耳朵。

一窍不通竟也被音乐激动得坐立不安。

最后被琴声感动得泪雨滂沱沾湿衣裳。

再也不能承受琴声对感情的牵扯,赶紧伸手止住颖师不要再弹下去了。

好本事啊!你弹琴给我听,简直就是:一会儿放块冰在我的心里,一会儿又放块炭在我的心上。


板书:

起坐在一旁

感受 湿衣泪滂滂

冰炭臵我肠


2、探究:为什么会 “湿衣泪滂滂”?

问:《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泪既是悲人(琵琶女)之泪,也是悲

己之泪。那《听颖师弹琴》中的泪又是为谁而流?(学生试着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结合作者的遭遇加以总结)

明确:音乐的情境触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在唐中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派与

革新派的斗争中,韩愈的政治态度比较保守。出身于小官吏家庭(祖父、父亲做过长史、县令),加上“三岁而孤”,流兄嫂颠沛流离,到25岁才中进士。又经过很多挫折,才得到“试校书郎”这样的小官(九品)。其后又屡遭排挤贬斥,直到晚年才做到“吏部侍郎”(正四品)。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关中天旱人饥,他上书请求宽民徭役,免民租税,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元和十一年 (816)又因受谗被降为右庶子。此诗大概就作于这一时期。仕途“跻攀”,“分寸”之升,已极艰辛, 而一旦“失势”,即“一落千丈”。诗人由琴声而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是很自然的。 这与白居易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为相似。

(学生如果有其它看法,只要与韩愈的遭遇有关且言之成理,也可。)

板书:

家道中落(三岁而孤)

悲己之泪

宦海沉浮


(五)本诗是如何描写无形的音乐的?


明确:(1)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为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视觉、听觉融通——通感)

(2)以形摹声(视觉角度)

(3)听者的感受


板书:


以声喻声

正面描写

以形摹声

音乐

侧面烘托 听者感受


环节3 听一听音乐


内容:听阿炳的《二泉映月》

手段:多媒体播放《二泉映月》MP3

意图:激发兴趣,培养感知能力。


过渡语:颖师弹秦的乐曲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听到了。但音乐的魅力却是古今一致的,

今天我们就来听一听我间民间艺术家阿炳的《二泉映月》,感受音乐的无尽魅力。(播放《二泉映月》,提示学生注意旋律的变化)


环节4 谈一谈感受


内容:(1)鼓励学生大胆谈听后的感受。

(2)适时拓展,激发兴趣。

意图:(1)以轻松活泼的方式让学生发挥想象,理解音乐创设的境界,进而品味其间蕴含的思想情感(2)培养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拓展补充:世界顶级指挥家小征泽尔1978年到中国访问,在中央音乐

学院听到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时,那如泣如诉、哀婉凄凉的旋律深深地打

动了他的心。他听着听着,情不自禁地掩面而泣,顺势从坐着的椅子上跪了下

去,任旁边的人怎么拉也拉不起来。一直跪到演奏完毕。当别人问他下跪的原

因时,他说:“这样的音乐就应该跪下去听,坐着和站着听,都是极不恭敬的

行为。”

小结:好的琴声既可悦耳,又可赏心,又可移情;好的琴声既可绘声,又可绘情,又可绘志。


环节5 做一做练习


内容:布置课内、课外两个练习

意图:(1)训练学生探究、归纳总结的能力;(练习1)

(2)培养学生迁移引伸,自主学习的能力。(练习2)

练习:

1、(课内)同样写对音乐的感受,《听颖师弹琴》与《琵琶行》有什么不同?

2、(课外)课后请大家阅读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看作者是如何将音乐“绘声”、“绘情”、“绘志”的。


五,教学效果预测


在讲授白居易《琵琶行》时,学生对文学作品中音乐的描写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再加上教授的《听颖师弹琴》短小精悍,在音乐的描写上与《琵琶行》极为相似,所以在拓展延伸能力的培养上会比较顺畅; 学生思维敏捷,热于讨论,对课堂中相关问题的探究难度应该不会很大; 按照“背一背课文——赏一赏诗歌——听一听音乐——谈一谈感受—— 做一做练习”的逻辑顺序进行讲授,学生乐于理解,也易于理解;

难点是在“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需要较高的感知、理解、想象、表达能力。 1, 2, 3, 4,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听颖师弹琴》ppt课件(49页)
《听颖师弹琴》教案4
《听颖师弹琴》赏析
《听颖师弹琴》说课稿2
《听颖师弹琴》教学设计3
《听颖师弹琴》导学案
《听颖师弹琴》ppt课件2
《听颖师弹琴》教案及练习
《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教案及练习
《听颖师弹琴》ppt课件1
《听颖师弹琴》教案1(内含译文)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