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堂教学实录 >>
《给巴特勒的信》课堂实录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4-08-08


《给巴特勒的信》教学实录 

    今天,又上了一个冰火两重天的课,这又是自己深思后积极备课的一堂课。昨天做好了课件,备好了教案,今天上课时却感到莫名其妙地紧张,或许是有付出,就期望有收获吧。在8班的效果远远好于7班。

课堂流程:

(先是在音乐背景下,展示PPT,忧婉的乐曲,让学生静静的收心,看书。)同学们,开始上课吧。1840年到1949年,一百年间,是中国最(有学生补充到:黑暗、屈辱的)一段历史,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1860年有一场令人发指的文明灾难,是?学生说到:火烧圆明园!老师接着轻声问,这事谁干的?学生纷纷说到,英法联军、巴特勒带领的英法侵略者。好,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是如何来看待这场灾难的?

  (出示PPT,)介绍雨果,进行朗读,并将重点内容用红字标出:法国,浪漫主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下面就跟随着雨果动人的笔触,去感受他的文字魅力,并体会这位人道主义者的高尚人格。

  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阅读,回答屏幕上的三个问题:1、这封信写了一件什么事?2、作者对这次远征的观点和立场?3、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学生自我默读全文,思考,老师巡视。几分钟后。)

  老师指着身边的一个近的同学说,你说说,这封信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雨果对火烧圆明园的看法。让他坐下后,老师问,本文是写火烧圆明园吗?有些同学说,不是,那再想想,写什么?你说说,老师指着一个欲言的同学,这位同学说,写了雨果对巴特勒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意见,老师说,是对远征中国这件事的看法。老师接着问,作者对这次远征的观点和立场是?你说说,老师指一个学生,让他回答。是批评。老师评价到,批评太轻了点吧?“批判“有学生说,教师说,对,还有?有学生在下面嘀咕了:控诉、指责、厌恶、讥讽……老师干脆说,大家将这些情感词语做记录啊:然后,老师重复:控诉――指责――谴责――讥讽――愤怒。那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的是?抽了一名女生回答,她说得有些不流畅:是,是说雨果对火烧圆明园的看法,老师追问,是对火烧圆明园的看法?这是一封信啊?第一段写什么?请同学们思考。再抽一个女生回答,这女生说:写了雨果为什么要写这封信?教师说,不错,最好用陈述语表示,这位同学马上有所省悟的说,是雨果写这封信的原因?老师补充到,具体是写巴特勒请雨果写一篇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看法。

  教师说,请问同学们,大家预习了全文以后,有无问题要提?(这个问题在上个班无人吭气,而在这个班却有许多人说),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巴特勒是谁?巴特勒看到这封信后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好问题,可当时,我回避了,却说,这些问题只表明你们没有深入读,只是提出了自己感到好奇的问题?若能就些为契机,让学生说说,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联系文章来说,会不会更激起学生的联系体验性思维呢?可是自己还是要按自己提前的课案流程走。)……老师中止了学生的提问,说到,同学们提到的问题都仅仅出自于自己的好奇心,没有从作者写课文的角度来提,老师从作者的思路来提个问:为何雨果没有写自己对你们所提出问题的解答,却用大量篇幅来描绘圆明园的美?学生们马上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老师笑着引导,别说了,我听不清楚,大家要深入思考,这样吧,我们把这个问题放一放,先看看作者是如何来写圆明园的?

   (PPT显示第三段的“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同学们齐声朗读一遍后,老师问,如何来欣赏?同学们说,好的词语、修辞、写作手法等,老师将其用PPT显示出来,然后说,请同学们圈点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或手法,看看哪些写得最动人,最能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和态度?(学生开始静静地找,老师巡视、指点)。

  老师说,来你说说。这个学生似乎还没回过神。坐下,老师说,来,你说说。这名站起来的学生说,“典范”。说明圆明园是仿效的标准,是有着极高的建筑艺术水平的。你找的是词啊!那典范是什么意思?老师问,他又说了遍,对!这表明作者的什么情感?学生说,赞美和自豪!在看看,在典范前有个修饰语是什么?(显示PPT),同学们说:“巨大的”,对,这又表明什么?学生说,更加好上加好,更加出色。老师说,这表明?对作者对圆明园的高度赞美。老师说,有没有找句子的?一名学生说,还有对比,读了句子后,说和巴特农神庙对比,突出了圆明园的价值高。我强调说,是类比,因为巴特农神庙也是世界建筑的文化奇迹。老师接着说,同学们找找,在这段里有没有一对近义词?学生说,幻想和理想。老师说,那他们有区别吗?一名学生说,有,老师让其站起来说,但他却表达不出明确:幻想是超过想象力的幻想艺术,理想有点、有点……现实?可能学生有点着急,老师帮着他说,理想,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努力去?学生马上知道了:实现,对,理想可以实现。老师明知故问地引导:那幻想呢?幻想不能,但圆明园难道不是实际存在的吗?为何是幻想艺术,然后,老师引导,幻想比理想更难于实现,但它在东方的圆明园实现了,这说明幻想比理想更加能创造奇迹。这不正表明作者对圆明园的高度赞美吗?看到同学们似乎还不能体会到作者笔下的美,老师进步引导,你看:幻想、巨大的典范、独一无二,这些全用在了圆明园建筑上,这是多么由衷的赞美,来,同学们,再读读,用心读,不课要齐读,读出自己的感情。(学生读得投入多了。) 

  (出示PPT:“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那就是这座名园。”),请一个同学们朗读一下这一部分内容,其他同学认真思考,感受,好在哪里?用了哪些修辞或手法?一名女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这段内容。然后同学们开始批注。过了会儿,老师开始问了:有谁来说说?有位学生读了句子后说,用了比喻,月宫似的,说明圆明园的梦幻美。老师说,同学们再想想:这段用了什么手法?有学生说,比喻,老师说对的,同学们再从另个角度想想,可能老师的问法针对性不强,所以学生有些不知所措,我说,雨果没到过圆明园,它这里写的圆明园其实是?一个同学惊喜地喊道:是想象。对,同学们,作者完全用想象写出了圆明园的美,那你觉得想象和写实手法,用哪个好?学生当然不假思索地异口同声:想象!这可不是老师的目的,下个才是,老师说,这个问题才关键,要对自己的观点找理由:为什么用想象好?同学们有的跃跃欲试,有的开始沉思,学生们开始思考了,老师开始发难了,你说说?这位举手的女生说,因为圆明园被火烧了,只能是用想象去描绘。没错,是烧了,老师追问一句:也就是说,若没有烧的话,雨果早点写的话,那他定会用写实的手法了。是呀,学生想表达的或许不是老师的意思,可老师说的似乎也是自己刚才要表达的意思,但老师的说法明显有问题,问题在哪?有些爱动脑的孩子坐不住了,要求举手发言,学生说,因为圆明园是幻想中的艺术,所以用想象更好。有点意思了,可老师知道学生并未完全深入理解,就又追问:可圆明园的确存在于东方的一个神奇国度啊。是啊,圆明园的确是真实存在的啊,不是月宫的缥缈仙境呀!更多的学生要求发言,大家越说越明,最后,老师引导出:用想象,似乎除了更能表现出这梦幻般的东方幻想艺术外,这样也更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因为幻想艺术是缺少不了想象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加体现它的奇妙美和价值。这更能体现作者对圆明园的热爱和由衷的喜爱。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似乎能感受点雨果大作家的魅力文笔了。停顿了会儿,老师让同学们闭上眼,让自己的情感去体悟作者的情感。开始深情朗读地:(“PPT显示:为了创造圆明园……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这一段。读完后,静静,让学生张开眼,问:雨果为什么会对圆明园拥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学生说,为谁而建?为了国人民。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老师说找的很好,但学生似乎并不能深入理解,老师开始引导:圆明园看来不仅是中国的,是东方的,更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从中可以看出,雨果不仅爱人,爱人民,更爱全人类。他不会因为民族的落后就歧视什么,上课前我不是说了,说此文,我们不仅要作者优美的文笔,更要领会?学生补充了:作者高尚的人格。为了表达这种情感,用了哪些比喻?学生也很快找出了排比、有人先说对比,但马上改为类比。作用是,干脆老师将答案显示在PPT屏幕上:突出了圆明园在人类艺术史上极高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价值。作者的热爱。

   (显示PPT,美丽的圆明圆、巴特农神庙、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最后再次定格在一张想象圆明圆的美图上)老师深情地说,可就是这人类幻想艺术的奇迹,结局是?有同学深沉地说,烧了。同学们,我们看一段视频:(播放火烧圆明园片段。)播完后,教室里一片寂静。静静的,再静一会儿,老师指一名同学说,说说你的感受:我感到政府的无能。老师声音严厉的说,无能,你就能烧别人的奇迹吗?你来说,又喊一名学生,这名学生说,我知道了清政府的腐败落后。老师再次加重声音,落后是要挨打,可落后你就有冠冕堂皇地烧毁人类的精神财富吗?!同学们,看来,你们看片段时,并没有太多的感受,到底该有怎样的感受?!马上有同学说了:愤怒、悲伤、惋惜、……老师强调说,对,同学们将这些词写在旁边啊,好,现在让我们看看文章的后半部分,看看雨果是如何来写自己的愤怒的?请同学们默读,批注圈点出哪些词语、哪些句子、哪些手法,最能表现出了雨果的愤怒,还蕴含了什么样的情感?学生默默地读着,画着,想着。

  你说说。这名同学似乎没反应过来。老师让他坐下继续想。你说说,老师又随便指了位同学,他读了“两个强盗”这句后,说,把英法说成是强盗,表达了作者极其愤慨的心情;很好,雨果是法国人,却为自己的国家而感到羞耻,这是多么高尚的人格。另名同学读了“更彻底、更漂亮”那句,说这是反语,老师说,说得好,同学们,要认真倾听,做好笔记啊!这名学生继续说,有讥讽在里面,有愤怒在里面。还有词句吗?一句学生又说: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何等的愤怒和嘲讽!老师再引,这是个什么句子?感叹句,对,语气更强烈,还是?!有同学补充了,短句!老师说,对,短句的效果是?学生说,感情强烈,掷地有声。这更能表明雨果极为愤怒的讥讽。老师说,还有吗?学生又读了“手挽手,笑嘻嘻”一句,从反语中,更加增添了讥讽,老师追问,这描绘出了英法联军的什么?学生说,丑态。对,写下来,用“”将丑官圈起来。这下可以看看刚才用了那么多篇幅写圆明园的的美了,来用“○”圈个美字,写在第三段旁边。美与丑形成了反衬,越是写得美,就越能体现英法联军的丑态和他们犯下的罪行深重,行径之可恨。

  (PPT,显示圆明园的不断地变化的美景图片,配上音乐,随着画面不同,老师指点着屏幕上的画,)深情地朗读:“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为各国人民。”这一部分。

老师读完后说,就是这么美的园中之园,万园之园,人类幻想艺术的奇迹,最终消失了。同学们这是所谓的文明人的强盗干的!但记住!那是政府,不是人民,让学生读第七段,然后齐读第8段的“今天,帝国……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这一部分,分析,“富丽堂皇”和“破烂”的矛盾点。矛盾吗?不矛盾!圆明园中都是人间奇宝,是富丽堂皇的,可只有它有圆明园才有灵魂,一旦它到了西方,被掠夺到那时的卢浮宫、博物馆展出,你觉得它盗品的身上还会有东方的灵魂吗?那不就是一堆破烂吗?

  老师说,同学们,最后一句,“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其中,你觉得远征可以改为:学生说道:侵略,太好了!改吧!

   下课。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太空一日》课堂教学实录
《太空一日》课堂实录
《时间的印记》课堂实录
《最后一次讲演》课堂实录
《谁是最可爱的人》课堂实录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课堂实录
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课堂实录
《驱遣我们的想象》课堂实录
《蜀相》课堂教学实录4
《背影》课堂实录3
《谈创造性思维》课堂实录(节选)
《苏武传》课堂实录
《谈创造性思维》课堂实录
《美丽的颜色》课堂实录(获奖课例)
《五石之瓠》课堂实录
《一着惊海天》教学实录
《渡荆门送别》课堂实录
《杞人忧天》课堂实录
《穿井得一人》课堂实录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课堂实录(余映潮版)
《归园田居》(其一)课堂实录
《紫藤萝瀑布》课堂实录5
《“飞天”凌空》教学实录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实录片段
《逢入京使》教学实录
《灯笼》教学实录片段
《灯笼》课堂教学实录
《过秦论》教学实录4
《回延安》课堂实录
《荆轲刺秦王》课堂实录3
《给巴特勒的信》导学案4
《给巴特勒的信》导学案3
《给巴特勒的信》ppt课件(25页)
《给巴特勒的信》学案2
《给巴特勒的信》ppt课件5
《给巴特勒的信》ppt课件4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