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古文二则《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戴震难师》课文梳理
作者:lsylsg007  上传者:admin  日期:15-04-28


古文二则
1.文学常识
《清稗类钞》是关于清代掌故遗闻的汇编。记载之事,上起顺治、康熙,下迄光绪、宣统。全书分九十二类,一万三千五百馀条。编者是徐珂,近代人,字仲可,浙江杭州人。
戴震(1724~1777),一字东原,二字慎修,号杲gǎo,汉族,休宁隆阜(今安徽黄山屯溪区)人,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梁启超称之为“前清学者第一人”,梁启超、胡适称之为中国近代科学界的先驱者
段玉裁(1735~1815),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龚自珍外公。曾师事戴震,爱好经学,擅长探究精微的道理,获得广博的知识。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诺责,风义(看重)(重视)②有友千金寄之,不立(把)(票据、凭证)③亡何,其人(不久)(死亡)  ④愕然不受(惊讶的样子)
有寄千金而无券者(怎么、哪里)⑥且父未尝语我也(不曾,从来没有)(告诉)⑦翁知我,不语郎君(你的)(所以)
卒辇致之(最终,终于)(用车子运)(送还、归还)(指友人之子)
戴震难师
①先生能言,聪明蕴蓄者久矣(这)(才)(大概,表推测)(蕴藏、积蓄)②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不肯(靠近)(每天)(几)(字)(停)
③此何以孔子言而曾子之(凭什么)(是)(结构助词,的)(记述)
④“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二千年矣。”(距离)(多少)(差不多)⑤然则朱文公何以(既然这样,那么……)(凭什么)(这样)
⑥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没有什么可以拿来……)(不平常、不寻常)
3.重要文言现象归纳
   A.字词句式
   (1)通假字:亡何(“亡”“无”,读wú。“”的意思。句意:不久。)
   (2)古今异义
    ①而翁知我(而:你,你的。今常用于连词。句意:你父亲把我当知己。)
    ②是年(是:这,指示代词。今常用于表判断。句意:这年。)
    ③盖聪明蕴蓄者久矣(盖:大概,表示推测。今常用于锅盖、盖房、盖图章等义。句意:大概是聪明蕴藏积蓄久的缘故吧。)
    ④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去:距离。今常用于从哪儿出发到哪里。几何:多少。今常用于几何学的简称。句意:周朝、宋朝相隔多少时间了?)
    ⑤此非常儿也(非常:不寻常。今常用作“十分”、“极”讲。句意: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孩子。)
   (3)词类活用
    ①而翁知我(知:名词活用为意动以……为知”“把……当作知己
    ②卒辇而致之(辇: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车子运”。)
    ③日数千言不肯休(日:名词状语,“每天”。)
   (4)一词多义
    ①亡:亡何(:通“无”。句意:不久。) 其人亡(亡:死亡。)
    ②以:何以(以:凭借,介词。句意:凭什么。)
          以千金(以:把,介词。句意:把千金……
          无以应(以:与“无”组成固定词,当“无法”讲。句意:无法回答。)
    ③几:几何(几:与“何”一起为“多少”的意思。) 几二千年矣(几:差不多。)
    ④何:何以(何:疑问代词,什么。) 几何(何:与“几”一起当“多少”讲。)
   4.思想内容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通过记叙蔡勉旃坚持把亡友寄放在他这里的一千两白银还给亡友之子的事例,可见蔡勉旃是一个具有“重诺责,敦风义”的高尚品质的人。
   《戴震难师》通过记述戴震这个尚处于启蒙时的儿童,用“后人是不可能知道前人的事情”的问题来追问老师的事情,表现了戴震具有善于质疑敢于质疑的精神。
   5.练习回顾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一文中,“券在心,不在纸”是什么意思?你赞成不赞成“以千金克之,不立券”这种做法?说说理由。
    答:“券在心,不在纸”是说信守诺言重在内心和行动,而不在口头上或纸上。诚心守诺言就会表现在行为上,不诚心就是写在纸上捏在手里也无用
    第二问是开放性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1:赞成这种做法。作为真正的知己当然应以信任为基础,多少人对朋友以性命相托。何况只是“寄人千金”,试想,如果缺乏信任,互相防范,彼此猜忌,这样的朋友还是朋友吗
示例2:不赞成这种做法。我们对朋友应予以信任,但这种信任应有一个度。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即使是生死相交的朋友,时过境迁,也难免会发生变化。为了金钱夫妻反目、父子成仇的事例还少吗?所以在当代的法制社会,还是“立券”为好,以免产生纠纷,凭据在手也可避免邪念产生
    6.相关链接:关于诚信的名言
    与朋友交友,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有诚故信,无私故威。——(宋)张载
    至诚则金石开。——恽代英 
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陶行知
    信用如镜,一有裂痕,难以复原。 ——(瑞士)亚美路
    仁慈和诚实,不仅提高了人的品格,也升高了国家的国格。 ——(美)华盛顿
 
7.课文翻译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蔡璘,字勉旃,吴县人。(他非常)看重许诺失信而招致的谴责,崇尚情谊。有一位朋友将几千两白银寄放在他那里,没有立下票据。不久,这位朋友就死了。蔡璘召唤那人的儿子来,要把银子还给他。朋友的儿子感到惊讶不接受,说:“哎呀!没有这样的事情,哪里有寄放千两白银却不立票据的?况且我的父亲也没有告诉我(这件事)。蔡璘笑着说:“票据立在心中,不是立在纸上你父亲把我当知己,所以没有告诉你。”(蔡勉旃最终用车子运着(银子)送还给他
戴震难师
老师(戴震)这一年(十岁)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蕴藏积蓄久的缘故吧。(他)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私塾老师)教授《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下,(戴震)问私塾老师:“这里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又凭什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曾子的学生记下来的呢?”私塾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熹说的。”(戴震)接着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私塾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戴震)又涸:“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私塾老师)说:“周朝人。”戴震追问道:“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私塾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戴震)又问:“既然这样,那么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私塾老师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回答,说:“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8.中考链接
A 阅读《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全文,回答相关问题
蔡璘,字勉旃,吴县人。重诺责,敦风义。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而致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故不语郎君    故:    所以          ②且父未尝语我也   语:   告诉     
③亡何,其人亡  亡:  通“无”,没有   ④而翁知我         而:  你,你的  
2.文中对加粗的词注音、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1)何,其友亡。 (2)且父未尝我也。
    A(1)wáng 逃亡  (2)yì  语言     B (1)wú    不    (2)yù 告诉
    C (1) wú   不    (2)yù  词语     D(1)wáng 死亡  (2)yù 语句
    3.下面加粗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C )(3分)
    A.有友某以千金寄,不立劵。 之:他    B.安有寄千金无劵者?   而:却
    C.父未尝语我也。           且:将    D.而翁知我,不语郎君。 故:所以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译文:哪里有寄放千两白银却不立票据的?(得分点:安、金、反问句式)
②卒辇而致之。
译文:(蔡勉旃最终用车子运着(银子)送还给他。(得分点:省略、卒、辇)
(每小题2分,一个得分点1分,本小题扣完为止。)
5.本文表现了蔡勉旃怎样的优秀品质?(3分)
答:“重诺责,敦风义”或者“诚实守信”。(答对“守信”即给满分)
6.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你认为是否还需要“重诺责,敦风义”?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示例一:需要。在经济建设和经济往来中最重要的是讲信誉,只有“重诺责,敦风义”,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经济活动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示例二:不需要。追求最高利益是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而“重诺责,敦风义”是次要的。
B 阅读《戴震难师》全文,回答相关问题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数千言不肯休( 每天、每日 )(2)相几何时矣(距,距离)
(3)师无以应      ( 回答 )      (4)傅读书    (靠近)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3分)
(1)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朱文公(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2)此非常儿也。
译文: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3.读了上文,你认为少年戴震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3分)
答:热爱学习,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或:勤学好问
4.戴震被称为“非常儿”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原因:勤学好问、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加上“过目成诵”
启示:我们要学习他敢于质疑的精神,避免盲从,从小培养思考能力
5.写出两句与“怀疑精神”有关的名言。
示例: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李四光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古文二则《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戴震难师》教案6
古文二则《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戴震难师》导学案3
古文二则《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戴震难师》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文二则《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戴震难师》导学案(2篇)
古文二则《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戴震难师》ppt课件3
古文二则《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戴震难师》学案
古文二则《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戴震难师》教学设计5
古文二则《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戴震难师》教案(含同步练习)
古文二则《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戴震难师》表格式教案3
古文二则《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戴震难师》教案2
古文二则《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戴震难师》ppt课件2
古文二则《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戴震难师》教案1
古文二则《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戴震难师》同步练习
古文二则《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戴震难师》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