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小学教案 >>五年级上 >>
《木笛》课堂教学实录2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6-11-02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在我来给大家上课之前,大家已经初读了《木笛》一文,现在,就让我们继续跟随着作者赵恺先生的思绪再次走近那位手握木笛的青年朱丹,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通过初读课文,我们了解到朱丹由于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挥泪悄然离开考场,而面对一片莹莹烛光,他却伫立雪中,尽情地吹奏起来。那么,课文中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的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一找。
  生:“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师:这么长的一段话,你一口气把它读了下来,而且通顺流畅,字正腔圆,可见你平时的语文基本功非常扎实,请坐。这就是那曲木笛声,她听到了。你们听到了吗?
  生:(齐)听到了。
  师:继续听,这曲木笛在课文的结尾处还在吹,还有谁听到其它声音了吗?来,你来。
  生:“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师:是的,这一处不太容易被人发现,被你发现了,非常关键,真好。这曲笛声散见在课文的最后2个自然段的字里行间,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都听到了这曲笛声。老师还特地把描写笛声的优美词语摘录了下来,谁来字正腔圆地读读这4个词语?
  (大屏幕出示词语: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生:“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师:读得不错,有个地方需要纠正一下。读“脉管滴血(xiě)”。大家跟我读。
  生:(齐)“脉管滴血(xiě)” 
  师:我再请一个同学字正腔圆地,不紧不慢地,一板一眼地读读这四个词。请你读。
  生:“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师:读词语光做到字正腔圆还不够,有时候在读词语的时候,你需要用心听,由词语散发开来,词语,它有魔力呀,你往往能听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声音。请看大屏幕,听老师读这4个词语,你仿佛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
  师:(课件呈现“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4个词语flash动画。)(深情范读)“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你好像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来,你说。
  生1:我仿佛听到了一种非常凄凉的木笛声,让我感觉浑身发冷。
  师:好极了。还有谁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
  生2:我觉得好像四周围荒芜人烟似的,独自一人时听到很凄凉的声音,非常的恐怖。
  师:凄凉、恐怖、可怕。还有呢?你说——
  生3:这木笛声非常的悲伤,好像在哭诉,让人很难过。
  师:悲伤!难过!哭诉!是这个词——如泣如诉(板书)。这个“泣”,三点水加个“立”,什么意思?
  生:哭泣。
  师:那么这里的“诉”难道是告诉的意思吗?
  生:应该是倾诉的意思。
  师:是啊!倾诉、倾吐的意思。
  师:是的,这流着泪的、款款倾诉的笛声在夜空中回旋,孩子们,你们都听到了。来,让我们一起看大屏幕,一齐有滋有味地、很有感觉地再来读一读这4个词语。(课件呈现“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4个词语flash动画。)
  生:(齐)“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师:跟着这种感觉,读着这些词语,耳畔听着这曲木笛声,你就想像一下,站在你面前的青年朱丹,孩子们,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冒出来了,想要问问朱丹呢?
  生1:朱丹,你为什么要吹奏如此悲凉凄切的音乐?
  师:是啊,问得好。
  生2:我想问一下,为什么朱丹吹奏的这曲笛声,如此悲凉?
  师:是啊,如此悲凉,你这个问题问得多好啊,还有谁想问?
  生3:朱丹,你吹奏这曲悲凉凄切的笛声,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
  师:是啊,问得好,你来。
  生4:朱丹,你在考官面前不肯吹欢乐的笛声,而现在在这里(面对这片烛光),为什么吹奏悲凉凄切的笛声?
  师:是啊,你把课文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问得很有价值。
  师:是呀,朱丹,你是为何要吹奏如此悲凉凄切的笛声?你为何而哭泣?你又是在向谁倾诉些什么?让我们一齐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走近朱丹,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先随着笛声去寻找他为何流泪?显而易见,众所周知,朱丹由“一丝悲戚”到“苦涩泪涌”,是因为——是因为——
  生:是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师: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朱丹这样想着,脑海里不由地回想起那一段我们每个人都不堪回首的血泪史——
  (大屏幕呈现南京大屠杀的画面及配乐解说词:“上海失守一个月后,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陷落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开始了。东京在狂欢,南京却在燃烧;东京在庆功,南京却成为人间地狱。侵华日军把南京变成了屠杀场,日军对被俘的中国军人,对成千上万的难民,对无数的男女老幼用机枪扫射,用火焚烧,甚至用中国百姓的头颅做赌注,展开杀人比赛。”)
  师: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要屠杀300000万人,大约是每1分钟杀6个人。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组血红的数字。
  (大屏幕适时呈现:屠杀持续了/ 40多天/ 近1000个小时/ 大约60000分钟/ 要屠杀300000万人/大约是每1分钟杀6个人)(其中数字颜色为红色)
  生:齐读这一组文字。
  师:孩子们,这是什么?这难道仅仅是几个鲜红的数字吗?这是什么?你说——
  生:这是我们不能忘掉的国耻。
  师:这是国耻!(板书:国耻)孩子们,朱丹想到今天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他又怎能吹奏欢快的曲目呀!来,把课文拿起来,就请你们跟老师一起来对读考场上朱丹和大师的一段对话。
  师:“朱丹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抬起头,轻轻地说”——
  生:(接读)“请原谅,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
  师:(不屑地)“为什么?”
  生:(接读)“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快的乐曲。”
  师:(冷峻地)“为什么?”
  生:(接读)“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师:(一笔带过地)“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生:(接读)“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师:(片刻停顿)(责问地)“你没有忘记今天是考试吗?”
  生:(接读)“没有。”
  师:(惋惜地)“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应当懂得珍惜艺术前途。”
  生:(接读)“请原谅……”
  师:(果断地)“你现在可以回去了。”朱丹把抽出的木笛,又小心地放回了绒套。
  师:孩子们,别从朱丹的苦涩中走出来,就这样全身心地融入进去吧!此刻,朱丹泪流满面,他又能向谁倾诉呢?他贴着雪片,漫无目的地走在南京市的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鬼使神差般地径直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临近石碑,他看到怎样的画面?
  生:他看见一群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每个人都手擎一支红烛……
  师: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莹莹光亮,读——
  (大屏幕出示课文片段:“一片莹莹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片幼松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生:齐读这一段话。
  师:孩子们,请你把你的眼睛闭上,伴随着老师的描述,让我们一起用心去看,这段话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把眼睛闭上。
  师:(深情描述)“只见一片莹莹光亮,那曙色萌动、那蓓蕾初绽、那无声晕染……”虽然南京城的那个夜晚离我们很远,但你可以用自己的心灵,用自己的想像,和朱丹一起走进那个夜晚。睁开眼睛,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1: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只有孩子们拿着红烛,其他什么人都没有,烛光在闪烁着。朱丹走过,他有可能很激动,被孩子们感动了啊!
  师:朱丹看到那一片莹莹光亮,你也看到了。
  生2:我仿佛看到了在下着白雪的夜中,朱丹伫立在雪中,与那些孩子一起哭诉着,似乎不少人已经忘记了这个国耻,只有朱丹和孩子们伫立在雪中吹奏着悲凉的笛声。
  师:你看到朱丹伫立雪中吹奏笛声的那幅画面,还有谁看到怎样的画面?
  生3:这时候尽管是黑夜,但是我觉得这里却充满无限的光明,那光明不仅是蜡烛的烛光,还是孩子们心里的光亮。
  师:孩子,你看到了属于你心中的那片曙色在萌动呀!还有谁看到——
  生4:我仿佛看见了大雪飘零,像含苞欲放的花朵在闪动,孩子们蜡烛的烛光照亮了朱丹的心。
  师:那是蓓蕾初绽的奇妙景像,孩子,你在心中也看到了。那么,来,让我们一起来将这一片奇妙的烛光方阵再来有滋有味地读一读。
  生:再次齐读这一段话。
  师:朱丹看到了这一片莹莹烛光,(板书:莹莹烛光)看到了这片幼松林,看到了这滴滴红宝石般的泪。那么就在此刻,就站在这片烛光面前,朱丹最想干的一件事儿是什么?
  生1:他最想吹奏木笛。
  师:他最想干的是什么?
  生2:吹木笛。
  师:他最想干的是什么?
  生3:吹木笛。
  师:他最想干的是什么?
  生4:吹木笛。
  师:他最想干的是什么?
  生5:吹木笛。
  师:是啊,朱丹伫立雪中,从绒套中小心地取出心爱的木笛,抖落了上面的雪花,吹奏起来——
  (音乐响起:《江河水》笛子版,乐声如泣如诉。)
  师:笛声化作了这样一段文字,笛声悲凉凄切,读——
  (大屏幕出示:“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生:齐读这一段话。
  师:我们现在听到的曲子就在这段文字里,请你用心地,带着音乐留给你的感觉,带着音乐传达给你的情绪,再读这段文字。
  生:(自由读)(指名)读这一段话。
  师:来,我们一齐来读读这段文字。一边读,一边打开你的心灵,用心地去听,这段文字当中,有一个声音在向你哭泣,有一个声音在向你叹息,有一个声音在向你倾诉,笛声悲凉凄切,读——
  生:齐读这一段话。
  师:就在这段话中,有倾诉声,有叹息声,有哭泣声,有呐喊声。来,拿起笔来,用一两句话把你听到的除笛声以外的声音写下来。
  (大屏幕出示:笛声在向人们倾诉(叹息、哭泣、呐喊):。学生和着音乐练笔写话。)
  师:(音乐停)孩子们,把笔停下来。你仿佛听到了除笛声外的什么声音?
  生1:笛声在向人们倾诉着那段已经被人忘记了的国耻,在朱丹心中那说不出的苦涩和让人不忘国耻的呐喊声。
  师:是啊!朱丹在呐喊,他怎能忘记这一段国耻?他的内心在滴血。
  生2:笛声在向人倾诉,我永远也不能忘记这段国耻。
  师:永远不能忘记。
  生3:笛声在向人们倾诉,在为南京遇难的同胞们感到悲戚。
  师:感到悲伤、悲戚。
  生4:笛声在向人们倾诉,请别忘记这段国耻,这是中国的国耻,忘记是不可原谅的。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师:是啊!他用笛声来告慰死去的亡灵,(板书:告慰亡灵)我们的心情跟朱丹是一样的。还有谁听到了除笛声以外其它的声音?
  生5:寒冷的夜,我们也不应该忘记那冰冷的国耻,无数死去的百姓们记载了历史,让我们用一颗炽热的心来告慰祖国。
  师:让我们用红烛的温度,用自己的体温来告慰着这些亡灵,来报效我们的国家。这是朱丹的心,也是你的心。还有谁,听到了除笛声以外其它的声音?
  生6:还有世界人民打抱不平的声音和人们祈祷和平的声音。
  师:世界人民渴望和平的声音,你通过笛声听到了。是的,这幽幽笛声在夜空中回旋,(板书:幽幽笛声)在雪花中盘旋。孩子们,你们都听到了这曲木笛声。那么现在就请你来作一回朱丹的代言人,不!不仅仅只是代言人,此刻,你就是朱丹,你们就是朱丹,我有几个问题想问问你们,好吗?
  师:来,朱丹,我想问问你,考入乐团是你梦寐以求的愿望,现在你就这样草率地离开考场,难道你就没有为自己的艺术前途担忧吗?
  生1:我是为前途担忧,但是我觉得在带着国耻的这一天,我不应该吹奏欢乐的乐曲。
  师:你有你的原则,请坐。
  师:来,请你,朱丹,我想问问你,作者赵恺先生的原著上写着:当时考题是让你从贝多芬的《欢乐颂》和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中任选一首乐曲表现欢乐。我想问问你,凭你的专业水平,《欢乐颂》和《四小天鹅舞》,你能吹得好吗?
  生2:我觉得我可以把它表现得很完美,但是今天是我们南京大屠杀的同胞的纪念日。我想,在这刻着国耻的一天,不应该忘记国耻,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师:难道你就不留恋《欢乐颂》的欢快,《四小天鹅舞》的轻快曲调吗?
  生3:我想机会可以有无数个的,以后在其它的时间应该是还有机会,其它的场合我能把《欢乐颂》、《四小天鹅舞》演奏好的。
  师:请坐。朱丹,我听懂了,你有你做人的方式,你有你的骨气,你有你的人——格。
  师:来,我想请你,朱丹。我想问问你,你在这凄凉的夜晚吹奏如此悲凉凄切的曲调,站在你面前的可是一群孩子,他们能听懂吗?
  生4:应该能,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最起码的原则就是不能忘记自己的国耻,所以说我觉得那群孩子应该听得懂。
  师:孩子们确实听懂了,因为——
  生5:因为我觉得这些孩子都跟朱丹一样,有一颗爱国的心。
  师:都跟你一样,你就是朱丹。
  生:跟我一样,有一颗爱国的心,所以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听得懂。
  师:是啊!这真是“幽幽笛声——”(手指板书)
  生:(齐读)“幽幽笛声,如泣如诉;莹莹烛光,告慰亡灵。”
  师:再读。
  生:(齐读)“幽幽笛声,如泣如诉;莹莹烛光,告慰亡灵。”
  师:朱丹,如此说来,你就尽情地吹奏吧!一曲完毕,还请你来读读由你的笛声改编的这首奇丽的小诗。
  (大屏幕出示:笛声/ 悲凉凄切/ 犹如/ 脉管滴血/ 寒冷凝冻着这声音/ 火焰温暖着这声音/ 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 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 在静静地倾听/ 他们/ 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生1:读这首小诗。
  师:好的,这是一首凄美的小诗啊!
  生2:读这首小诗。
  师:笛声出自你的口中,朗读就显得激情涌动了。
  师:在“莹莹光亮”中,在“曙色萌动”中,在“蓓蕾初绽”中,在“无声晕染”中,你们用笛声倾诉着,读——
  生:(齐)读这首小诗。
  师:孩子们,从朱丹的角色中走出来吧!我在想呀,如果当时那位外国音乐大师也在现场,他也看到了这一片烛光,也听到了这一曲木笛声,我不知道他又该作何想法?我不知道。你看一看,猜一猜。
  生1:我觉得大师应该感到惭愧。
  师:你再看一看。
  生2:朱丹真是太伟大了,为了不忘记这段国耻,在正值青春年华之时,连最好的机会都放弃了。大师应该很感动。
  师:然而,孩子们,其实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那位外国音乐大师其实一直跟在朱丹的身后——
  (大屏幕出示文本,奥斯卡最佳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主题小提琴曲同时响起,直至课的结束。)
  师:(深情叙述)“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地拍了一下。他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音乐大师。朱丹深感意外,连忙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朱丹连忙说:‘考场的事,请大师原谅。’大师说:‘不,应该是我请求你的原谅。现在我要告诉你的是,你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已被乐团录取了。’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紧紧握着木笛。”
  师:显然,大师是被打动了,大师到底是被什么而打动,使得他做出如此的决定呢?
  生1:是眼前这位有勇气有思想的中国青年。
  师:他的品性,是啊!被什么而打动了?
  生2:被这位少年的作风,炽热的爱国心感动了。
  师:被那颗爱国心打动了。
  生3:被朱丹的中国魂给感动了。
  师:被中国魂给打动了,说得多好啊!他是仅仅被朱丹打动了吗?
  生4:他被朱丹的泪水,笛声给感动了。
  师:被笛声,被如泣如诉的笛声打动了,还被谁打动了,你说——
  生5:被那些站在他面前的那群孩子给打动了。
  师:那群大孩子,那群小孩子,那群男孩子,那群女孩子,被他们什么打动了?
  生6:被这些孩子们的爱国心给打动了。
  师:你说,你大声地说。
  生7:我觉得他被孩子们的莹莹烛光甚至是孩子们眼角的一丝丝泪而打动了。
  师:一丝丝泪!大师看得真真切。所有爱国者他们心中装着国耻,装着死难的同胞,就像刚才这位男同学所说的,装着国魂。实际上,那是作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的中华——国魂。
  师:下课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木笛》ppt课件4
赵恺《木笛》课文原文阅读
《木笛》教案7
《木笛》教案6
《木笛》教案4
《木笛》教学设计3
《木笛》教案2
《木笛》教学反思
《木笛》课堂实录
《木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木笛》说课稿
《木笛》ppt课件3
《木笛》ppt课件2
《木笛》ppt课件1
《木笛》教学设计5
《木笛》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