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7-03-16 |
河北唐山市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情仁爱、乐善好施的民族。慈善思想和慈善活动,古已有之。但综观中国古代的慈善救济活动,与现代意义上的慈善活动有很大不同。 同丰富而久远的慈善思想和由政府推动的慈善救济工作相比,中国的民间慈善事业相对滞后,即使在民间慈善事业相对活跃的明清时期,民间慈善活动也只局限于工商业发达的江南地区。这种状况的形成与儒家思想的羁绊有很大关系。在儒家看来,个人慈善活动的存在会从一个侧面印证政府的不“仁”。因此,以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的中国封建王朝对民间慈善活动有很大的排斥性。早期宗教团体从事的救济活动就不断遭到非议。唐代宋憬反佛教时,就举出了孔子禁止子路在卫国出私财济民的故事。当时孔子说“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已之德美矣。”孔子是害怕子路得罪卫君才说这番话的,因为私人慈善活动可能会引起政治性猜忌。宋憬据此认为,只要政府施行仁政,根本不需要民间的小慈。这样,在唐代以后,宗教团体的济贫工作逐渐被政府接管,民间慈善活动鲜有作为,直至明清之际江南慈善活动的兴起。 中国古代的慈善事业基本上是一种精英或富人的事业。慈善活动一般都由地方上有影响的士绅或官员主办,经费来源主要是少数富人的捐献,平民百姓由于贫困很少参与。也就是说,从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两方面来看,士绅等所谓的社会精英独尊社会慈善的特权。因此,中国古代的慈善事业是很难生根发展的。另外,在家长制的中国古代,一些热心公益的士绅和官吏很少采用社区组织的方式来推动慈善工作,大多是自己有钱自己来办。 中国古代的慈善活动基本上是一个内敛性的、封闭的系统,这与慈善事业开放性、社会化的特征是背道而驰的,因而制约了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在自我——家庭——国家的链条中,始终没有“社团”这个概念。慈善始于家是行善的最高原则,如果有能力,不先照顾家庭而行善于外,会被说成沽名钓誉。范仲淹的“义田”,宋熹的“社仓”都是为族人而设。宋代刘宰三设粥局赈济灾民,由于没有社团的支撑,最终也没有建立起永久的制度。明清时期,虽然政府欢迎士绅从事社区慈善工作,但是这些活动仅限于灾年开展。承平时期政府是不主张他们串联的,以免造反。清代的慈善机构大部分是“官督民办”,多少也有点这个意思。 中国古代的慈善事业除了救济功能外,还有社会控制的功能。这一点从明末清初的同善会看得非常清楚。同善会的条款规定:同善会以劝善为主,善款得优先发给孝子、节妇等无靠之人,而“不孝不悌、赌博酗酒、游手游食者”,一律禁止 | |
| 标题: |
河北省唐山市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 文件大小: |
61K |
| 文件格式: |
zip |
| 作者: |
|
| 下载地址: |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
| 下载说明: |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
|
暂无图片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