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中考复习教案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 >>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语文版九年级上第三单元课文梳理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5-08


 2006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议论文阅读·九(上)第三单元课文梳理
   
   一、语文版议论文课文目录
   八(上)第三单元(议论文)
   9.纪念白求恩(毛泽东)         10.*谈语言(王力) 
   11.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12.*懒惰的智慧(凯利)
   八(下)第四单元(演讲稿)
   12.为人民服务(毛泽东)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 
   14.我有个梦想(马丁·路德·金)     15.*你是你的船长(崔卫平) 
   九(上)第三单元(议论文)
   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10.吴汉何尝杀妻(邓拓) 
   11.*大小猫洞(金克木)         12.*世上没有傻问题(卡尔·萨根)
   九(下)第三单元(序和跋)
   9.《家》的序和跋(巴金)        10.读《堂吉诃德》(海涅) 
   11.*永远新生(吴冠中)         12.*科学与艺术(李政道) 
   二、九(上)第三单元课文梳理
   9-1-0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重点词语】
   地大物博 舍身求法 前仆后继 自欺欺人 不足为据 为民请命 怀古伤今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2),引出错误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第二部分(3——8),分析揭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实质,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摆事实加以证明。
   第三部分(9),作者针对陈词滥调,作出剖析,从表面看,是那些“求神拜佛,怀古伤今”者失掉了自信力,而那“地底下”的是中国的脊梁,他们并没有失掉自信力。
   【解读“人”】
   这篇杂文使用了许多“人”字句,其所指对象有所不同。如:
   1.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有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
   2.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4.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中国人”指广大人民。
   5.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包括为人类做出有益贡献的知识分子。“拼命硬干的人”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6.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这一类的人们”指上边所说的“埋头苦干的人”等几类人。
   7.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一部分人”即少数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8.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中国人”指除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广大的中国人民。
   这些“人”所指各不相同,但都无不寄予着作者强烈的褒贬感情。
   【品析语言】
   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而且睿智闪烁、机趣横生,增添了辛辣的讽刺锋芒。又如第2段:“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段话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部分中国人的赞美歌颂,显示出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中国的脊梁”指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理解论证】
   1.采用立驳结合的论证方式。课文第二部分直接反驳谬误论据,是驳论。第三部分间接反驳谬误论点,从正面立论,对方的论点不攻自破。立驳结合,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2.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第3、4段结合事实讲道理,第7、8段主要采用了事实论证。另外,文章还多处运用比喻论证,如第7段“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第9段:“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9-1-10吴汉何尝杀妻
   【字形字音】
   篡(cuàn)位 自刎(wěn) 典籍(jí) 记载(zǎi) 冤(yuān)家 无稽(jī)
   祠(cí)堂 捏(niē)造 校(jiào)订 死心塌(tā)地
   【主要内容和推理过程】
   
   
   
   
   
   9-1-11*大小猫洞
   【重点词语】 仆役 下马威 前呼后拥
   【故事道理】
   大科学家牛顿开猫洞的故事,引出了开猫洞应该从人出发,还是从猫出发的道理——故事中的人代表管理者,故事中的猫代表有需要的人;从“猫”出发的实质是满足了人的需求,从“人”出发的实质是满足了管理者的需求。真正的“以人为本”,应该像大科学家牛顿那样,开两个“猫洞”。
   晏子使楚的故事,引出了门的开设应当以人为标准还是以国为标准的道理——门的开设以国为标准,就应该像故事中的晏子那样从实际出发,大国开大门,小国开小门;门的开设以人为标准,就像楚国那样,以人的高矮为标准,即以人的等级为标准。
   总之,作者通过故事告诉大家,考虑问题要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以人为本。
   【行文思路】
   讲述并分析大科学家牛顿开猫洞的故事——讲述并分析晏子使楚的故事——文庙的门和桥以人的等级为标准——北大的门和桥人人可过——小结:故事里面有道理。
   
   9-1-12*世上没有傻问题
   【重点词语】 疏忽 脆弱 深奥
   【文章结构】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语文版(七上—九下)现代文默写检测试卷
语文版说明文阅读复习ppt课件
语文版中考散文阅读复习指导ppt课件1
语文版中考小说阅读复习指导ppt课件
语文版中考说明文知识复习ppt课件
2006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现当代诗歌阅读(语文版)
2006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戏剧阅读(语文版)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案例剖析(语文版)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考点讲解(语文版)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三单元课文梳理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语文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课文梳理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课文梳理
2006年中考总复习·语文版说明文阅读·课内阅读理解试题集
2006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语文版说明文阅读·案例剖析
2006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说明文阅读·福建省宁德市试题展示(语文版)
2006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语文版说明文阅读·考点讲解(二)
2006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语文版说明文阅读·考点讲解(一)
中考复习-说明文阅读-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五单元课文梳理
中考复习-说明文阅读-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课文梳理
中考复习-说明文阅读-语文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课文梳理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