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师频道 >>新课标教学指导 >>
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鉴赏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11-06


 近一年来,新课程改革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传统的语文教学似乎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而诗歌,尤其是古诗,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又是高考中的重难点,如何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进行复习呢?我认为用一个恰当的比喻,可以形容为”带着镣铐跳舞”。 
    弄清楚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是鉴赏的两大要点。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 
  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1.了解作品的主旨,即作者的思想态度。任何人写作都有其目的,都是为了宣传某一种思想,造成一种舆论,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为。这种通过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表达出来的某一思想意见,就是作品的主旨,往往也是作者本人的观点。它是作品内容的灵魂,题材的统帅。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会首先被作品的主旨所震撼和感染,并从中获得对社会生活的理性认识。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涉及到的文学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自然现象、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以及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和生活经历等。比如读杜甫的作品,就必须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处境,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三吏》、《三别》的凄楚、“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无奈以及“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心酸! 
2、分析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优秀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为艺术美,而通过艺术美的形象,表达作家的人生理想,健康的思想感情,读了能使人受到教育与启迪,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3.明确作品的社会意义。古典诗歌的重要主题往往有: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昔盛今衰、沧海桑田的变化等。 
    总之,评价文学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具体讲就是判定某一篇文学作品的政治内容、思想倾向,这是诗歌文学鉴赏的首要任务。 
    同时,我们也要看作者的观点态度。古代的作者往往以诗歌作为载体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其表现方式有别,手法各异:或直白张扬,或含蓄隐晦,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因此,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建立在广泛阅读和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必须准确分析诗歌的具体内容,这样才能概括出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观点和态度。 
    一般而言,诗文作者表达观点态度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表达,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一诗先写景后抒情,语言直白畅达,对秋景的赞美和对自然的喜爱之情表露无遗。观点态度很鲜明。这类诗歌,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与诗歌内容的鉴赏处于同一能力层面,有了正确的鉴赏,也就有了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准确评价。 
二是间接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间接表达也有两种方式:①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通过对眼前“残阳”“露”和“月”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九月初三夜”的喜悦之情。诗人当时外调离京,脱离官场的排挤倾轧,不由觉得一身轻松。其观点态度已渗透在对自然之景的描写之中了。 
②侧身诗外,暗寄褒贬。如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首诗中,作者与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并不相同,诗人侧身诗外,将其褒贬之情暗寄于“妾”这一形象上。诗人通过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了“思妇”的相思之苦,巧妙地借思妇的形象,婉转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 
    对于学生而言,了解了关键的两点后,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实践中学会将方法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否则无疑是纸上谈兵,新课程强调的就是学生的自主能力和主动能力,诗歌鉴赏恰恰就是这种能力的彰显,高考古诗词题的考查重点就放在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上。由于不少考生缺乏基本的鉴赏方法与能力,以致在答题中不能紧扣题材作答,失分甚多。 
    那么,如何鉴赏二首古诗词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需要把握: 
    一、把握诗中的信息 
    诗中的信息有两种:一为显性信息,一为隐性信息,鉴赏诗歌时要注意把握这些信息。 
    显性信息一般表现在诗的标题或注释中。标题中的信息一般是提示诗的内容情感和诗的类别。如《伤田家》,“伤”为“哀”,“田家”(农户)为“伤”的对象,据题意可知,这首诗的内容是作者为田家不公正的生活遭遇而哀伤,情感是同情农家、鞭挞社会,类别是感伤诗。又如《送元二使安西》,据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如果知道了这首诗是送别诗,那么对诗中所描写的“雨”、“柳”等意象的含义及诗中所表露的诗人的情感也就容易把握了。注释中的信息一般是交待诗作的背景。鉴赏诗歌要因人论诗,因时论诗,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时必须对诗人及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有时考题会给我们提供有关这方面的注释,对这些注释必须重视。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  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历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之处,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的时节,独自散步在江边,情随景移,一气写下了七首诗,此为其一。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呢?我们只要读一读诗的注释,就不难把握诗人的心境是欣喜。 
    诗中的隐含信息一般是隐藏在诗的上下句中的,它需要考生有整体阅读能力。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究竟是什么?考生只要联系上下诗句整体阅读,就可以从诗的“谁家玉笛暗飞声”和“此夜曲中闻折柳”中捕捉到“折柳”的信息:“折柳”乃为一首曲子,是“折杨柳”的简称,这首曲子往往是用来表达惜别怀远之意的。若能把握这些信息,那么解答这道题,一般是不会有错的。 
    二、要熟悉特殊意象的象征义 
    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的意义是固定的,这些意象有着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它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了,而是一种情感的象征,古人常用这些意象的象征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对这些惯用意象的特殊意义,我们必须了解,这对于拓展思维,正确解读诗意,把握诗情很有帮助。如抒愁写恨的常用“水”、“草”、“雨”等意象来表达:流水比喻愁(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草喻恨(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春雨比喻愁(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柳”、“柳枝”等意象则常用来表惜别怀远(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还有松、竹、梅、菊象征人的高洁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诗词中出现这样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惯用意象时,可以把它作为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 
    三、要注意掌握常用典故的意义 
    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诗的典故意义着手。例如,鉴赏下列诗作,完成诗后问题: 
    庆全庵桃花    南宋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这首诗很巧妙地化用了一个典故,这个典故是              
    品味一下作者想追寻一种怎样的生活,又表达了怎样一种心境。 
    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中隐含了一个典故:桃花源。桃花源是陶渊明笔下创造的一种自由自在的乌托邦式的社会环境。诗人在此借用这一典故,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向往桃花源式的自由生活的心境。 
    当然,从典故着手去鉴赏一首诗,前提是能把握、分析出诗中的典故。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读古诗词,在阅读中不断积累。 
    四、从诗歌所描写的景物中体味诗的意境 
    诗离不了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深邃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景物着手进行分析。如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这种意境是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的。要体味这首诗的意境,就必须抓住对这些重要景物的描写,结合全诗来分析。 
    五、要学会分析诗的表现手法 
    古人写诗大多喜欢通过多种表现手法的变换来表达思想隋感,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比、反衬、象征等,因此,鉴赏古诗词还需要学会对诗中所采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通过对表现手法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如白居易的《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这首诗是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诗人怎样的心情的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分析诗中所采用的表现手法。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是描写句,作者用“一树”、“千万枝”、“嫩”、“金色”、“软”等词写出了春风中生机勃勃的柳树的特点,给读者展示了柳树的活力。 
  三、四两句则写杨柳的处境,“荒园”、“属阿谁”表现了杨柳的荒凉、孤独。全诗一二句与三四句形成对比,正对比中突出柳树的处境。我们知道,古诗很少有单纯写景的诗,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写杨柳的处境实际是写自己的处境,这样分析我们就知道这首诗是用了借物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诗人内心怀才不遇的失落。 
    又如王禹偁的《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首诗的颈联和颔联是对仗联,颈联采用了拟人和动静结合的方法,颔联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下山后乡村的静与美。 
    六、学会赏析抒情句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是诗人用来直接抒发感情的诗句。一般来说,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都要把握这些抒情诗句。如要分析王禹偁的《村行》的思想感情,我们只要抓住最后一联诗“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结合全诗来分析就可得出答案: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因为这首诗的前三联是描写句;最后一联写了自己惆怅的原因,是抒情句,它是在前三句的基础上引发提升的,是全诗的重心所在。 
    七、注意蕴含理趣的诗句 
    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的,诗人李白、陆游、苏轼等的作品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诗句。诗中若出现蕴含理趣的诗句,我们就应该注意分析它的意义指向。如杜甫:“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无私心的道理)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谓人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会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此外,较著名的说理诗句还有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或活水来”。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之涣《登鹳雀楼》里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对这些理趣很强的诗句进行解读,需要我们有整体感知的能力,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与生活知识的储备。 
    总之,只要具备足够的信心,努力去积累,去感悟,诗歌鉴赏也并非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完全可以很好地掌握!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初中高效语文课堂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探微
在反思中成长——初中语文课改感悟
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从控制生命走向激扬生命——生本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改下的生本教育刍议
植根课改,放飞心灵—记我校的课改之路
让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课堂焕发沛然生命之气
新课标下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语文教师应该巧妙运用课堂教学机智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下语文教研应如何开展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改总结
众说纷纭:课改为何这样难
检槽中学学习推广“杜郎口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备战新课改探究题》教学设计
新课标实施过程的断裂与错位
栽种一片有个性的苇草——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与实验稿之比较
新课程语文教学仍要回归基础,回归文本,回归训练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科代表的培养与使用刍议
课教堂传统课堂与新课程学生学习方式之比较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推行中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不可偏废
让语文课堂绽放智慧之花——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切入点的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探析
慢慢走,欣赏啊——我随新课标一路走来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于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访谈
尊重天性,顺其自然——09暑期培训小结(新课标下教学思考)
新课程教学不可忽视语文的工具性
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浅谈新课改与传统语文教育的关系
新课改形势下的语文总复习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评价
新课标背景下语文对联教学
反思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
走下三尺讲台,提高课堂成效
新课标理念下的新课堂《紫藤萝瀑布》教学案例
新课改,想说爱你不容易
漫谈新课程改革
新课标要求下我们怎么教语文
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
反思新课改,探求农村语文教学之路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