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
|
|
作者:五作物 上传者:%u4f1a%u5458%u6ce8 日期:09-02-27 |
反思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
杭州市萧山党山中学 邬昌玲
一、反思的背景
作文教学从来都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尤其强调的是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1)当学生把作文看作一种需要,他们作文的长进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了。简单地理解,激趣是写作教学的关键。
但当前的作文教学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a、重“理”轻“情”。指的是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偏重写作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b、重“文”轻“境”。不少老师还沿袭传统作文教学中的方法,重视范文“文字”内容的讲解,而忽视对范文所描述“情境”的创设。失去了真实情境的学生面对作文题目往往会束手无策,长此以往,逐渐对作文失去了信心,最后还有甚者不愿上作文课,害怕写作文。(2)针对于此,许多教改实验区都尝试一种“体验性写作”的教学策略(3)(注:体验性写作教学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真情地体验,引导学生表述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并取得良好得效果。笔者想,在此基础上,有没有一种相对应的教学模式,使得操作更具体可行呢?
二、体验式学习模式
体验式学习模式(见图一)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全世界各地拓展训练的培训模式。其实,该模式在美国教育界也甚受青睐。美国教育家杜威是体验式学习的宗师,最终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David Kold(大卫.高比)于1984年提出。该模式强调一切学习以经验为起点,通过学员自愿参与一连串活动,分享和反思他们所经历的体验,整理和转化成为一项有个人意义的信息,并带到另一次学习循环中。体验式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寓教于乐。其中“乐”一是指教师把传授的知识融入到能激发学员兴趣的教学方法中,使整个教学过程引人入胜;二是指被教师调动的学员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的过程,从而体会到学习本身的乐趣。学员学得快乐才是真正的乐所在。(4)
很明显,这种学习模式与体验性写作的教学原理是一样的: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发展,一再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也正应了我国教育祖师孔子所讲过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是否也能把这种模式魅力迁移到我们的写作教学工作中?
三、对写作教学成功案例的分析
为此,笔者有意识地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对两个成功的写作教学案例进行了分析。
案例一: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黄德初老师上过一堂诗歌写作课《少年情怀都是诗》。(5)他成功地将游戏引进了课堂。这堂课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的第二单元的活动课,这是一个诗歌单元,也就是说学生在上课之前已足足感受了一个单元的诗歌氛围。课堂上,(1)黄老师先让学生回顾一下学过的诗歌诗人;(2)然后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纸条,每位同学必须在老师的提示下写上5句话,如一个问句,一个条件句,用“有没有……”“昨天……”开头的句子等,最后都将纸条放进一个“谬斯”魔盒里。因为难度不大,学生很快都完成了;(3)全班自动分组,先给自己的诗社命名,每个小组再从魔盒当中抽取6张纸条,并合力结合成一首诗,最后订好题目,派代表出来朗读。当时的现场是一片快乐的海洋,学生们从来没有那么快乐过,先后朗读出来的诗篇都十分出彩。拼凑出来的诗也许不是尽善尽美,但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很明显地被完全激发了。(5)(4)老师让大家谈谈对诗歌特点和诗歌创作的感悟。高一学生的感悟只能是浅显的,但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体验是十分深刻的。诗歌写作在每位学生心中绝对不会再是过往深沉,玄妙,不知所云的感觉,而是快乐的体验。
案例二:
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提出的趣味作文教学实例也是十分有参考价值的。(6)(1)他经常把课堂当作写作资源,如特意地迟到让学生写心理感受;课堂上,同学之间的讨论,全班学生一起进行游戏……最后让学生把这堂课发生的事情写下来。李老师还鼓励学生走出课室,对校园的花草树木自然景观用文字进行“写生”。(2)为了让同学之间学会合作,他经常是这样完成写作的:发给每位同学一张纸,开始写作后,当他喊“停”时,要以竖排为单位,每个同学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头一位同学,老师喊“开始”后,每个同学就把别人的文章续写下去,此过程不断循环,直至把文章写完。
他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都离不开“好玩”二字,学生在玩之余,其实正用浓厚的写作兴趣替代了“怕写作文”的恐惧心理。因此李教授的作文教学方法对全国中小学教育产生了广泛地影响。
四、体验式学习模式的细化
其实,在以上案例不同的成功激趣背后;相同的,我们都看到了体验式学习模式的身影,笔者作了以下细化的归纳(见表一):
表一 体验式学习模式在写作教学中的细化
阶段 老师的任务 学生的任务
经历体验 (1)创设情境(2)营造氛围 体验角色
观察反思 引导,讲解 体验思维
积极尝试 搭建平台 体验分享(口头、写作)
总结领会 点评,提升 体验成功
五、体验式学习模式的运用
在接下来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按照细化了的体验式学习模式进行具体操作,并收到良好的效果。以下是几个自认为还比较成功的案例,以供参考:
案例三:
在听完华附黄老师的课后,刚巧我正在讲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也是个亲情诗歌单元。我深受黄老师启发,在开展该单元综合性学习时,我让学生进行以母爱为主题的诗歌创作,以下(见表二)是我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开展诗歌教学的过程:
表二 综合性学习——赞颂母爱诗歌写作教学过程
阶段 老师的任务(具体) 学生的任务(具体)
经历体验 营造母爱氛围:回忆该单元中出现的母爱诗篇和形象 回忆,朗诵
观察反思 大家说说自己的母亲与这些母亲形象是否有相同之处,并用笔写下来 每人写下关于母爱的一首诗
积极尝试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评选出最好的一首诗,并共同将它改造得更好 热烈讨论,共同“加工”
总结领会 分析讲解写作要领,并装订成册子,命名为《给爸爸妈妈的诗》,在全班内发行,人手一册 每小组派代表朗诵
效果:对学生而言,整个创作过程都是十分快乐的。母亲是很熟悉的人,要回忆母亲给自己的爱,再写成诗,这个任务比较容易完成。四人小组再加工的过程中,每位成员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都有表达自己声音的机会,不同的体验更能丰富诗歌的视角,使得改造出来的诗味更浓了,母爱更沉了。(学生课堂创作选录见附录一)
将此次实践与之前黄老师的课堂进行对比,笔者还发现,体验式学习模式是没有年龄的限制的,同样都能达到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的效果。看完了学生的习作,我真的很意外,学生的创作兴趣一旦被激发,他们的写作能力远远超出你我可以想象的范围。
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成长的烦恼”综合性学习中,我依然运用了相同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进行“我长大了”的命题作文的写作兴趣,只是在“积极尝试”的环节作了相应的改动,同组成员分别找出其他成员作文中最精彩的一句话,用横线划出来。这样,每位同学都拥有了被同组“伯乐”挖掘出来的“千里句”,全班63位同学的“妙句”都被放进了一本《成长语录》集子中,该本集子成为了每个学生记录自己成长的珍贵印记。
案例四:
在作文教学中,写作结构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但纯理论的教学似乎并不能给学生带来太深刻的印象。体验式学习模式所强调的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就能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以下(表三)是我几次运用体验式学习模式展开写作结构教学的过程:
表三 运用体验式学习模式进行作文结构教学的过程——“如果你是导演”
阶段 学生活动 案例(一)
(插叙的运用) 案例(二)
(分段的重要) 案例(三)
(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经历体验 回忆以前所学课文中曾经出现的相关内容 《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现实与回忆之间是如何转换的,曾经学过的课文《羚羊木雕》; 《音乐巨人贝多芬》中前五个段落中没有出现贝多芬的原因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客人那么多,如何安排他们的顺序?
观察反思 (老师布置任务)讨论交流 影视作品中又是如何转换的?如果你是导演…… 影视作品中也有很多相同作用的镜头运用。如果你是导演…… 先后的逻辑顺序,如“第一个”,“过一会儿”,“接着”,“渐渐地”,“最后”。如果你是导演……
积极尝试 拓展思维,联系自己的经验写作 黑场转换,字幕转换,虚化,局部五官放大……进行写作练习 一个镜头特写脚,一个镜头特写头发……一个镜头一个段落,吸引读者。进行写作练习 字幕的交待,时间的先后顺序变化,地点的转换……前后一定要有逻辑联系。进行写作练习
总结领会 选出优秀范例(老师点评) 选出优秀范例,(老师点评) 选出优秀范例,(老师点评) 选出优秀范例,(老师点评)
效果:三个案例的教学效果都非常不错。学生发言积极,并相互启发,在轻松的气氛中完成写作任务。由此可见,运用该模式就是要使个人的学习受到尊重,个人过去的体验将成为新的宝贵的学习资源。给一些“任务”他们去做,而不是给一些东西他们“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必须思考,有意识地注意了事物之间的联系,结果是他们自然而然地学到了“东西”。
六、小结
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如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套用鲁迅的话来说,孩子是可以敬佩的。而体验式的学习模式正由于其寓教于乐和效果持久等优势而被广泛运用在于培训中,在国内也方兴未艾。我们是否可以使其在教育界也大放光彩呢?
通过实践,这种教学模式确实可以运用在作文教学中,并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当然,以上观点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愿提出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第66页,湖北教育出版社
(2) 倪文锦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第112页至第114页,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刘墨,欧阳芬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第106页,开明出版社
(4) 《经历.体验.成长》第18页至第36页,杨成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5) 参见《少年情怀都是诗》教学实录,《广州教学研究》2005年第4期
(6) 《趣味大作文》(初中),李白坚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EMAIL:wuzuowu888@tom.com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