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师频道 >>新课标教学指导 >>
热闹的课堂带来的思索——新课标课堂教学探微
作者:董雪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6-12


热闹的课堂带来的思索
————新课标课堂教学探微
合肥市第六十三中学 董雪梅
 
    [论文摘要]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学过程盎然生机,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的。但是一堂课下来,只见课堂形式的多样,活动的热闹,却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究其原因是,没有正确理解课程标准,而是在课程标准使用中走进了一个误区。本文是针对这种现象从如下两方面:一、文本和活动是本末关系。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两方面内容对以上存在的现象加以分析,并针对如何走出误区给予引导,从而强调了在新鲜的课程标准中,不要忽视了对文本的有效阐发。
    [关键词]课程标准  课堂形式多样 文本有效阐发、挖掘、共鸣
    [论文] 语文学科因其本身的综合性,给予了语文教学改革一个庞大的空间。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可谓春意闹枝头,一系列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确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教师们的教学观念更新,学生们的课堂兴趣增强。但冷静下来,客观地分析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却发现:课堂趣味浓,却有如观花赏月、听曲观戏;教学媒体多,课件、视频、录音竟相登场,却有如商品展销热闹一时;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非语文现象、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与语文本身并无太大的关系。课件把学生的兴趣提起来了,可真正面对文本的时候,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有些课画蛇添足,文本还没弄清楚,为了学科拓展,就急于把文本之外的内容塞给学生。一堂课下来,只见各种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开发、挖掘和共鸣。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深长的思维方向,结果,这样课堂只是给人的感觉是热闹之后的空洞。为此,我结合近几年来使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体会,就教于同人。
一、 文本和活动是本末关系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有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很难有一个标准去加以衡量,千言万语,何者为是?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所以,教学形式的选择不妨各行其是。然而,就语文来说,立足文本却是为文本服务的,如果在备课和上课只是专注于活动,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出花样,脱离了文本,无异本末倒置。
    常言道: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说明了一个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证明了解放教学思想,开放教学活动的价值,然而,不要忽略这句话和前提是读《哈姆雷特》,如果是读《李尔王》,读《奥塞罗》呢?我们何从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来?哈姆雷特是从《哈姆雷特》中里读出来的,语文教学的核心准备还是有效地完成文本的学习,语文教材的主体是一篇篇精选的文章。它们本身是值得我们去用心开挖的一个个宝藏。
    我上了许多以活动为主的语文课,也听了许多花样百出的语文课,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的确让课堂有了生机活力,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空前的高涨。然而,经过一年的摸索,我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问题研究上兴致高涨,却不能静下心来读课文,这样的本末倒置势必影响语文学习的效果。对此,我深有体会。七年级上册,《春》一文,我在讲课前,设计了一次课外活动,将学生分成几个组,让他们带着不同的任务,查找资料,归类整理,忙得不亦乐乎。应该说他们在准备中已经进行了学习,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能力,这一切都是不容质疑的。然而,他们的这种学习劲头没有带到下一个环节中,当我把有关春天的知识短文、诗画交给学生品读时,我发现他们不多流露出失望、不耐烦的情绪,很长时间,学生都未能静心读进去,是不是活动课就不应该进行阅读呢?如果说,多样的形式能够活跃语文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话,那么,多样的形式是否也会影响学习和阅读的习惯,而变得心绪浮躁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我认为,作为一个语文课教师,如果我们只能在形式上下功夫,却不能在文本上下功夫,不能引导学生深入地研读文本,那么,我们就会偏离新课标准的方向。语文学习以“读进去“作为基础,才会有更大的发展。为了克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感受粗糙的毛病,我在语文教学上逐步从追求多样的形式走到追求语文阅读的深入、细致上。在上《皇帝的新装》时,我作了这样的安排,自读-精读-探讨。这样学生能够读进去,读明白,才谈得上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因此,引导学生读进课文,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发散思维。发挥想象力,是我们当前使用新课标准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走进现在的课堂,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为了挖掘文本的人文价值,强化人文的感悟,教师在进行一篇课文的教学时,偏重于人文的挖掘,而忽略甚至抛开了语言文字本体。如上《化石吟》一课,一些教师仅是引导学生发远古之幽思;上《看云识天气》时,把时间过多分配在有关“看云识天气”和“听天气预报知天气”的辩论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辅相成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工具性又哪来的人文性。这种舍语文,讲人文的教学是一种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教学。我们追求的语文课堂应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和谐统一的课堂,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对于文中那些该抓的词句,还是要理直气壮地抓,该咀嚼的地方,还是要反复玩味。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从而把人文性落实到工具性上。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 《现代文阅读教学探微》
    3.刘国正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充实阅读理解过程实施读策略指导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
    5.《阅读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6.《新课程标准》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初中高效语文课堂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探微
在反思中成长——初中语文课改感悟
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从控制生命走向激扬生命——生本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改下的生本教育刍议
植根课改,放飞心灵—记我校的课改之路
让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课堂焕发沛然生命之气
新课标下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语文教师应该巧妙运用课堂教学机智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下语文教研应如何开展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改总结
众说纷纭:课改为何这样难
检槽中学学习推广“杜郎口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备战新课改探究题》教学设计
新课标实施过程的断裂与错位
栽种一片有个性的苇草——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与实验稿之比较
新课程语文教学仍要回归基础,回归文本,回归训练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科代表的培养与使用刍议
课教堂传统课堂与新课程学生学习方式之比较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推行中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不可偏废
让语文课堂绽放智慧之花——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切入点的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探析
慢慢走,欣赏啊——我随新课标一路走来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于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访谈
尊重天性,顺其自然——09暑期培训小结(新课标下教学思考)
新课程教学不可忽视语文的工具性
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浅谈新课改与传统语文教育的关系
新课改形势下的语文总复习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评价
新课标背景下语文对联教学
反思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
走下三尺讲台,提高课堂成效
新课标理念下的新课堂《紫藤萝瀑布》教学案例
新课改,想说爱你不容易
漫谈新课程改革
新课标要求下我们怎么教语文
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
反思新课改,探求农村语文教学之路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