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想说爱你不容易
作者EMAIL:wuhuisheng2006@126.com
红和中学教师: 吴慧生
【简要内容】
对新课改从激动到兴奋,从兴奋到茫然,从茫然到怀疑……更多的原因是我觉得这样的新课标思想在现的教育制度,尤其是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的广大农村中学,要实现新课改则是举步维艰,困难重重,存在着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
【关键词】 “新课改”、“农村现状”、“评价机制”、矛盾
目前,新课改在全国很多地方已搞得轰轰烈烈,这次课改直接面对的是我国的传统的基础教育提出了激烈的挑战,我国传统教育过分注重知识积累而忽视对人的能力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这种陈旧的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新课改重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各门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各门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从根本上实现了课堂教学中心的转移,它改变了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得到重新确认。
“自主”、“合作”、“探究”、“综合实践”等新理念,从形式上看,是让学生有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空间;从实质上看,是凭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索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也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怎么样才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改变,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综合实践的学习中快乐地成长,这成了我们每一位教师共同的心声。可是一年多下来,我对新课改从激动到兴奋,从兴奋到茫然,从茫然到怀疑……更多的原因是我觉得这样的新课标思想在现行的教育制度,尤其是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的广大农村中学更是无法实施,主要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
一、先进理念与教育现状之间的矛盾
新教育、新课程、新观念,它要求师生在较短时间里转变传统的观念,优化教的方式,学的方式。可是我们对这场新课改的考试制度和评价机制的建立及如何适应今后的考试心存疑虑。教师在实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时往往顾此失彼,多数老师是定位在知识与能力上,而忽略了后两者,实与虚的统一性不好把握。
传统的教学观念还在左右着教学思维,不仅一些教学多年的老教师如此,就是新参加工作的新老师也是如此,不论课改的风怎么刮,他们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话得说回来,我们老师又何尝不想改呢,却苦于“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得不穿新鞋走老路。
教材内容变化很大,纵深面广,这对广大教师而言,难以适应。要尽快的熟悉新课文,还要尽快的掌握新的教法,谈何容易?旧的教育观念尚根深蒂固,新的教育观念还没有真正的形成,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也不明确。因此,新课程改革在教学行为中体现不多。
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教学方式,有不少需要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实践环境,这些对于大中城市的学校来讲,对于办学条件好的学校来讲,落实起来可能不是很困难,而对于广大农村中学、条件差的学校来讲,根本无法实施,实验器具不全、器材不合格、师资不足等问题就不是一时能解决的,甚至还有很多学校根本就没有像样的实验室和正式的仪管员。
二、新教材与教辅资料缺乏的矛盾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材,,容量丰富,面貌之新,跟以往的版本也差别很大,学生水平与教材编排上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教师和学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困难重重,总觉得这套教材难教、难学。比如说,综合实践活动课可集中使用或分散使用,学校和教师在实践中不好操作,因为弹性安排课程牵涉面广,加之社会、家长、部分教师对该课程不够理解,实践起来有困难、有阻力。配备教辅资料的缺乏,教师要花大量时间查找资料或准备教学用具,教师备课困难,工作量成倍增长,身心负担重。
三、评价方式与评价目标之间的矛盾
“怎样评价学生,如何评价老师,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标准是什么?”大多数教师在应该如何对学生建立一种多元性的评价感到茫然。如果新课改评价方式能发生变化,形成了良好的过程性评价,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在良好评价措施下,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幅度得高,教师课改的动力当然会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空前高涨。但学校进行的各类考试还在影响和制约着学生和教师,不同的评价方式与评价目标将决定不同内涵的好、中、差学生,甚至决定着教师不同的命运。那些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素质教育、愉快教育的,结果考试下来往往比不上传统教学的班级。所以,在转了一圈之后,又回到应试教育上。于是教师提出了困惑:应试教育存在的优势在哪里?新课改的不足是什么?应该如何做到课改和应试教育的结合?到底要不要考试?考试存在的必要性是什么?应该如何考试?应该如何看待考试的结果?如何衡量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到底要不要进行新课改?旧的要打破,新的却出不来,所以大多数人情愿回到旧的圈子里,因为这样更保险。
不管怎么说,今后学生还是要参加升学考试,现在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看的也还是成绩,说白了就是分数。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轻其它,仍是新课改评价方式的一大瓶颈。
四、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之间的矛盾
在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不少教师急功近利,片面地追求形似,而不注重神似。纵观新课改下的课堂,特别是公开教学,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是“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接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凸显了,学生的头抬起来了,手也举起来了,话也多起来了。学生是“动”起来了,但稍作注意,问题很多: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每次只用一、二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优秀生的天下,学困生不过是在凑热闹;有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几乎处于失控,教师缺乏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思维含金量很低,相互作用效果很差;有的往往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而忽视如何提高对合作有效性的指导;不该说的乱说,胡乱发言的学生被誉为富有个性思维;有的不管问题是否适合采用合作学习这种方式,不论问题大小、深浅一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这么说,随着课改的进行,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呈现出“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景象。但是,我们也看到这样的现象,取消了“举手发言”,教室里是“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沸腾,学生争抢发言,彼此听不到对方的说的内容,南郭先生滥竽充数。
一些教师为了在公开课、示范课、评优课活动中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新课改在他们身上不过是借用多媒体代替传统教学,或是在上级检查或听课时才故作姿态,语言也甜了、笑容也有了、师生合作交流也多了。但熟练的演示、违心的捧场、学生想参与又不太敢的扭捏、教师欲发怒又克制的神情——太多矫揉造作。片面追求形式,华而不实。
其实,无论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贯穿全过程。如果学生是成针,教师就是脱离了线,针还是织不出精美的图案。
新课标再好,对广大师生而言,许是一件遥不可及的奢侈品。如果问一位教师准备如何实施新课改,他可能会毫无掩饰地告诉你:跟着感觉走。这或许就是新课改在教学第一线得到的普遍回应。
新课改——想说爱你不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