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教案及练习1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7-10 |
《孔孟》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的有关学说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
2.通过对孔孟两人差异性的学习、研究,启发学生用辩证的、唯物的、历史的观点思考问题。
3.学习借鉴作者的论证方法和层层深入的论证逻辑,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文意、揣摩语言等阅读能力。
4.对中国的历史名人、历史文化进行趣味性探讨,提高质疑思辨的水平。
【学习障碍】
1.文字障碍
草菅(jiān)民命 商鞅相(xiànɡ)秦 经筵(yán)
无可估量(liànɡ) 叛逆篡(cuàn)位 谲(jué)诈
戳(chuō)刺 饿殍(piǎo)
2.语句障碍
(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的心胸是开朗的,小人却总是忧心忡忡的。
(2)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暮春,夏历三月。春服,夹衣。冠者,成年人。古代贵族子弟到二十岁时,行冠礼,即为成年。夏历三月,已经穿上春天的衣服,我陪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乘凉,一路唱着歌回来。
(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正气。
(4)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富人家,厨房里有肥肉,马棚里有肥壮的马,而百姓则面有饥色,田野中有饿死的尸首。
(5)观过,斯知仁矣:“仁”通“人”。只要观察别人犯的是什么样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属于哪类的人。
(6)道不行,乘桴(fú)浮于海:我的主张在这里行不通了,我打算乘木排到海外去。
(7)克己复礼:克,约束。复,践行。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符合礼。
【学习策略】
一、表格法
门人言志,最赞许主张闲雅的曾皙。二是孔子对于衣食都很讲究。孟子则是“凡事紧张”。作者引了孟子的三句话,说明孟子深为民不聊生的危局而忧心忡忡。
第二,在性善、性恶论方面。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作者透视孔子论仁的言论,证明这一点。孟子则主张性善论,作者反复引用了孟子性善论的言论。
第三,在“礼”方面。孔子非常重视“礼”,作者一连举出四个例子。孟子对“礼”则不大重视,作者一连举出五个例子。
二、深入挖掘法
1.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从作者的引文中可以探得所谓“紧张”的含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话充满忧患意识,孟子意识到当时各诸侯国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局面,他的“紧张”,是因局势的紧张而紧张,忧患意识是紧张情绪的一种。孟子说:“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为贫富对立如此尖锐而痛心疾首,为民不聊生、流离失所而痛心疾首,这种心情也是一种紧张情绪。由此可见,所谓“紧张”,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这样的情绪。
2.“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闲雅,孔子的闲雅代表了普遍的社会心态。
3.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
这句话下面就解释为什么说是“强迫性的推论”:“因人既然生性为善,那么强迫人们保持这种天性也不算过分了。”由性善论这个前提推论到对人的道德要求,不过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复天性而已,很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为丧失本性,所以带有强迫性。例如《鱼我所欲也》把不辨礼义而接受万钟俸禄的行为,斥之为“失其本心”,认为“义”的观念,“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认为舍生取义,不过是保持本心而已,这种推论就带有强迫性。
4.何谓“低水准平等思想”?
低水准是指生活水平低。如“乐岁终身饱”,但求吃饱肚子而已,这个生活水平是很低的。
5.“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孟子》和《四书》全部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话都适用于任何历史条件。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含有政治哲学的成分,但是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三、研读语句法
1.“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由内外观察而产生”是什么意思?
答:“由内外观察而产生”意思是,既要观察他人之过,又要观察自身之过,观察过错之所以为过,然后反向思维,才能知道什么为“仁”。
2.“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列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列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说明孟子对“礼”不大重视,在他看来,周礼早已不复存在,自己也不必拘守礼法。
3.“以前各小国各自为政,里面主持国政的卿和大夫以及担任下级军官的士,全部世袭,一切都按成规……”这里所说的“以前”指什么时期?
答:“以前”指西周时期。
4.“他的性善论必定带有一种强迫性的推论。”“强迫性的推论”是什么意思?
答:“强迫性的推论”意思是,以生性为善为前提,把保持这种天性视为理所当然的结论,对人的道德要求就带有强迫性。
5.“这些解答都有根据,但是没有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这句话意味着作者对前人的这些解答持一种怎样的态度?
答:意味着作者对这些解答是否定的,认为这些解答虽然都有事实根据,但是没有从根本上回答问题,没有揭示问题的根本原因。
【研究性学习】
资料参考:
1.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对天发誓说:“如果我的行为不合礼,天厌弃我吧!天厌弃我吧!”
南子:卫灵公夫人,把持朝政,行为不正。
矢,通“誓”,发誓。
2.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这两句比喻当时天下没有清明的指望了,孔子说这话是感叹看不到太平盛世了,表示这一生不能有所作为了。
【同步达纲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长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这样的话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1.“孔孟”的相似点有哪些?
2.这两段文字表现了孔孟在什么方面不相同?两人的主张有什么特点?
3.文中画线句子表现了什么?
二、阅读下文,完成4~5题。
为什么孔子和孟子之间会有这样一段距离?为什么春秋阶段与战国阶段会有这样巨大的差别?为什么中国会如此早熟——在纸张都未发明,文书尚用竹简木片传抄之际,即出现至圣亚圣,而且与孟子同一世纪即出现了秦始皇,且对此后的中国有决定性的影响?
对于上述诸问题的背景,前人已经说过:是因为华北黄土地带,耕耘容易,农业既盛,人口增加,交通又便利,商业开始互通有无,社会之流动性大。加以铸铁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间,影响到农具和兵器等等。这些解答都有根据,但是没有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春秋战国间剧烈的变化,百家争鸣,最后又以暴力完成统一,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
4.阅读此文,请总结三条形成的原因。
①
②
③
5.为什么春秋阶段与战国阶段会有这样的巨大差距?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1.有四点相似:①称谓;②主张与宗旨;③序与叙;④类比。
2.生活态度上不同。孔子主张轻松愉快、悠闲;孟子主张忧以天下,紧张而忧虑。
3.表现了对贫富不均的忧虑。
二、4.①经济发展;②历史地理特点;③百家争鸣兴起。
5.一是铸铁技术;二是百家争鸣。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