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围》教案5
|
|
作者: 上传者:333333 日期:08-08-27 |
垓下之围
徐汇中学 李振芳
教学背景: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文言知识两大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明确差异,有梯度地进行文言文教学是进入高一以来的重要任务.本节课在完成文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意在引导学生明确初高中文言文在教学内容上的重要差异,即高中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要学会对文本进行鉴赏和评价.
教学目标:
学会鉴赏人物形象
明确初高中文言文在学习内容上的差异
感受古代仁人志士的刚毅品格和浩然之气
教学过程:
导语
鲁迅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在他们身上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刚毅品格和浩然之气.《陋室铭》中所表现的安贫乐道的情操,《岳阳楼记》所展现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取向,《捕蛇者说》流露的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出师表》呈现的对国家的耿耿忠诚……这些所学过的古代优秀作品无一不给我们以精神滋养,人格启迪,可以说,古代文学作品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大人格,大魅力的一个载体.我们通过这个载体感受古代仁人志士的人格魅力,传承中华民族的浩然之气.
上节我们疏通了文字,明白了初,高中在文言知识方面的差异,今天,我们通过《垓下之围》去感受项羽的浩然之气.
二.鉴赏人物形象
(一)出示京剧脸谱图片,引出\'悲剧英雄\'
师:这是京剧中的项羽形象,这是项羽的脸谱.京剧中的脸谱象征人物的性格,品质,表现人物的忠,奸,善,恶.项羽是黑色花三块瓦脸,寿字立眉和如斗星目掩盖不了眉宇间的愁肠百结.我们看他的脸谱带有哭相,同时又表现出超凡脱俗的伟力和气质.这个脸谱特别符合项羽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形象,那就是悲剧英雄.
(二)鉴赏形象
1.人物是立体的,多侧面的,作为悲剧英雄的项羽一生战绩累累,他兴于巨鹿之战,转折于鸿门宴败于垓下之围.作者在不同的阶段塑造的项羽是有所侧重的.思考:①请同学结合三个场面看司马迁笔下垓下之围中的项羽是怎样的人
②作者是如何刻画的
(学生选取不同的场面讨论研究,回答,教师引导)
2.三个场面要点说明:
东城快战
(1)语言描写
A.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活用亡,使动用法,他认为是天要使之灭亡,是时运不济,而非自己作战无能,又用了一个肯定的判断句,强调责任在天,又用了一个否定的判断句指出并非自己无能,这种不服气的表现尽管有些自负,无奈的成分,但却反映了他心有不甘的心态.死到临头不服输,恰恰是英雄之气的表现.
B.\'愿为诸君快战,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吾为公取彼一将\'\'何如 \'
体现了英雄的本色,临死还陶醉在宁死犹勇的自我满足中,宁死也要保住大丈夫的浩然之气,一方面印证了他的霸王之称,见证了他的勇猛无畏,同时这也是他豪爽,刚直性格的表现.
动作描写
\'大呼驰下,斩,复斩,嗔目叱之,自刎——树英雄形象.
(3)侧面烘托
\'项羽嗔目叱之,赤全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把西楚霸王的巨大声威表露无疑
[说明]这一场面,侧重展露英雄勇猛善战的英姿.把一个勇猛无畏,豪爽刚直,气盖一世的大英雄形象树立读者的面前.
乌江自刎
(1)语言描写
A.\'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籍独不愧于心乎 \'
王:使动用法,拥我为王,
做了一个假设,又用了一个反问句,表达了无颜见江东父老的羞愧之情,这说明他心里装着江东父老,深感自己责任重大.这是他知耻重义,纯朴率真的表现.这更是他浩然之气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独……乎:难道……吗 反问句,加强反问语气,强调羞愧之情.
B.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句式,\'还要……干什么 \'\'为什么……呢\',更坚定地表达了自己不渡江的意志.
思考:为何不渡
①上天注定.\'天之亡我\'说明项羽对时局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知道自己已无力回天,英雄霸业一去不复返.他不是不能渡江,渡江以后他可以活下来,但,认为没有了英雄霸业,那是苟活,他要堂堂正正地活,光明磊落地活,他是有理想,有抱负,渴望建功立业的.
不能站着生,决不跪着死,,磊落,坦荡,不畏缩,不苟且.
②八千子弟战死疆场,他无颜见江东父老.重情义,知羞耻.
(2)动作行为:
拒渡,赠马,献头
[说明]在这一场景中,项羽在生与死之间毅然选择了死,而且是笑对死亡,他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不能堂堂正正地活,他宁愿悲壮地死,后世人对项羽不渡乌江不能理解,但这恰恰就是他英雄豪气的最后表现.
霸王别姬
(1)语言描写
虞兮虞兮奈若何:
奈……何:固定句式,表现项羽看到大事已去的无奈及与虞姬分别的痛苦.
[说明]:男儿有泪不轻谈,项羽身高八尺,力能举鼎,坑降卒,灭秦族,杀义帝,不曾流过半滴眼泪,而垓下被围,四面楚声,穷途末路,竟呜咽悲歌,发出\'力拔……\'的感叹.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情有义,仁义多情的项羽,应了一句话\'无情未必真豪杰\'.
(三)教师总结归纳项羽的性格(见图片)
勇猛无畏 率真刚直,
知耻重义,真诚多情
语言描写 渲染悲剧气氛
动作描写 透露英雄心态
侧面烘托, 展示英雄性格
场面描写 塑造英雄形象
总结:透过这段文字,我们领略了项羽在东城快战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别姬之时的重义多情,他既刚烈如火又柔情似水,他的勇敢,豪放,率真,磊落,仁义令他周身洋溢着人性之美.尽管他失败了,但他是失败的英雄;刘邦尽管成功了,但他也只是成功的政客.刘邦多的是手腕,狡诈,但项羽多的是豪气,真诚.他为了理想,报复,信念,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的这种英雄之气给今天奋斗中的人们以精神力量.
三.分析司马迁把项羽写成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的原因
(教师出示影视中的项羽,简笔画中的项羽,史实记载的比较真实的项羽)
发现:艺术作品中的项羽更加的英武,器宇轩昂,人们把项羽当作一个大英雄来塑造.因而艺术创作中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文学作品也是如此,如: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分析:杜诗针对项羽兵败的事实,批评他不能忍辱负重,能屈能伸,致使英雄大业失败.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杜写这首诗是借题发挥,自我激励,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
《绝 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分析:李清照后期适逢金兵入侵中原,大宋采取苟且偷安的政策,李流寓南方,丈夫病死,境遇孤苦.因而在诗中赞扬项羽誓不渡江的英雄气概,以不肯过江东讽刺南逃苟安的大宋统治者.
看来,人们对项羽的评价褒贬不一是受主观感情的影响.思考:司马迁为何把项羽写成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
这是由于司马迁的个人遭遇,他遭受宫刑痛不欲生,为完成史记活了下来,他的作品许多就是歌颂那些勇于进取,建功立业的英雄,如屈原,荆柯,廉颇,在司马迁心理有着强烈的英雄情结,因而,司马迁笔下含情,时露惋惜.
四.比较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差异
1.总结三大教学板块
勇猛无畏 率真刚直,
知耻重义,真诚多情 写什么
语言描写 渲染悲剧气氛
动作描写 透露英雄心态 怎么写
侧面烘托, 展示英雄性格
场面描写 塑造英雄形象
英雄情结 为何写
(初中侧重\'写什么\',高一侧重\'怎么写\',高二高三侧重\'为何写\')
2.总结初,高中文言文学习差异.
高中文言文学习差异
初中
高中
文言知识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够对重要词语进行解释,能对句子进行意译
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懂得文言词法和句法.能够进行直译
内容
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对作品进行鉴赏或评价
五.作业布置:
同学们知道到了人家对项羽的评价,你们也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那么,请你结合《项羽本纪》,以\'我心目中的项羽\'为题,谈谈你对项羽的认识.
后记:刚升入高中的学生会感到文言文难学,教师也喜欢把知道的文言知识一股脑教给学生.其实,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教学大纲对文言教学的内容和文言知识方面的要求明显不同.教师必须明确差异,才能有梯度地合理安排文言文教学.本节是对初高中文言文的过渡与衔接的一次尝试,意在引导学生明确初高中文言文在学习文本内容方面的重要差异,从而由原先的一般理解,学会对作品进行鉴赏和评价.本节学生很好地挖掘了项羽形象的多侧面,学会了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明白了初高中文言文学习的差异,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教案
垓下之围
徐汇中学
李振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