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高中学案 >>
《坛经》两则学案
作者:lihaiquan9  上传者:admin  日期:13-03-26


《坛经》两则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和《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
一、佛教在中国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在《增一阿含》经的序品中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用一句话来说,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
佛教的传入。佛教最早传入我国的确切年代,已很难考定。一般说法有两种:一说是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记》。另一说源于“白马驮经”故事,即东汉永平年间(58年—75年),汉明帝夜梦有神人全身金色,顶上有光,在殿前绕梁飞行。翌日问讯群臣,学识渊博的大臣傅毅告之为佛。于是明帝派遣使者蔡愔等西行求法,永平十年(67年)在大月氏遇见西域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便邀请他们来汉地传授佛教。他们用白马驮着佛像和经卷,回到洛阳。明帝为表示欢迎,在洛阳建起我国首座佛教寺庙“白马寺”。总之,佛教初入我国的时间,当在公元1世纪前后。
佛教的发展。两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不长,流传的地区也有限,佛教信徒较少,多为社会上层人物。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矛盾激化,再加上统治者有意识地提倡,佛教得到迅速发展。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佛经大量被翻译,由于佛经的翻译使得佛教传播越来越广;二是众多寺庙的兴建和石窟的开凿。作为佛教标志性建筑的寺庙的大量兴建是对佛教的一种有力的宣传,而大同云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等本身作为一种艺术则是对佛教又一种巧妙的宣传。“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这一时期佛教发展的真实写照。
佛教的鼎盛。在唐朝,儒、佛、道三者一方面鼎足而立,另一方面又在统治者的有意协调下表现得和谐一致。这一时期佛教繁荣的最主要标志就是众多佛教宗派的形成。它们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等八宗。

标题: 《坛经》两则学案
文件大小: 12K
文件格式: rar
作者: lihaiquan9
下载地址: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下载说明: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暂无图片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阿房宫赋》导学案(3课时)
《阿房宫赋》导学案9
《阿房宫赋》导学案8
《国家的儿子》学案
《老子》四章导学案5
《客至》导学案
《登快阁》导学案
《临安春雨初霁》导学案3
《临安春雨初霁》学案3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学案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学案3
《临安春雨初霁》导学案2
《自己之歌》学案2
《迷娘(之一)》学案2
《自己之歌》导学案
《树和天空》学案2
《致大海》学案3
择性必修中册《致大海》导学案
《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树和天空》预习导学案
《五代史伶官传序》学案2
《五代史伶官传序》导学案
《苏武传》预习学案
《黍离》导学案
《屈原列传》预习学案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导学案2
《大卫·科波菲尔》导学案3
《天路》导学案2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导学案3
《乡土中国:“家族”“男女有别”》导学案
《读书:目的和前提》学案3
《坛经》两则pptx课件(88页)
《坛经》两则ppt课件(26页)
《坛经》两则教案2
《坛经》两则ppt课件3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坛经》两则的教案1
《坛经》两则同步练习
《坛经》两则ppt课件2
《坛经》两则ppt课件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