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鲨》教案及教学反思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3-11-25 |
12月6日的教研活动中,我讲的是海明威的《斗鲨》。本文是西方现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对于学生了解西方文学有重要意义。由于文章较长,所以在前一天安排了一节预习课,通读课文,学生自主解决生字词并复述故事情节。课下安排自学学案,课上主要对学案内容进行探究与展示。
本文是一篇小说,教学目标按照小说三要素来设计,主要抓住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展开讨论。故事情节这一环节采用了表格的形式,学生较容易梳理出故事梗概,人物形象环节主要从刻画人物的手法入手,学生到文中找到相关的描写,并进行分析。最后归纳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在分析了“老人”的形象后进行了拓展,通过董存瑞、贝多芬、李云龙的“亮剑”精神等进一步加深对“硬汉”形象的理解。作业设计是写一篇读后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学生活动积极,基本能按教师的预设进行活动。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对“硬汉”精神进行深入地挖掘,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没有因此而达到一定的高度。具体而言,本节课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一、长文短教,寻找突破点,抓住要点。本文篇幅较长,在学习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这节课以情节与人物形象为重点,情节这一环节抓住了老人斗鲨的对象、工具、结果来分析,人物形象抓住几种常用的描写手法。这样的设计思路清析,学生活动比较顺利。因此,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尤其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取舍和详略的安排,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也不一定使自己的教学等同于文章的写作思路。要围绕目标,根据需要,顺其自然,恰到好处。
二、语文不同于数学课,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不可忽视对文本的阅读。如果舍弃对文本的阅读,阅读训练纯粹成了技术性的训练,阅读就是为了答题,答题就是阅读训练,这种训练完全剥夺了学生阅读文本的趣味与快乐,使本来充满魅力与情味的阅读变得枯燥无味、面目可憎。本节课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找出的句子,指出所用的描写手法并提示其中反映出的人物的性格特征,遗憾的是学生没有用心去读,我也没有教给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赏析的方法。另外,对于情节的分析也存在不重视文本阅读的现象,表格完成后草草收场,如果能让学生将感兴趣的场面描写认真地读一读,一定也非常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老人性格的理解。所以,与文本的对话永远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走进语文,全身心地感受文学的魅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重全体同学的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的学习形式,运用恰当,可以达到思维碰撞思维,智慧点燃智慧的效果。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只能看到几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发言或展示,而其它同学成了观众。为了避免走入这一误区,我特地安排各组成绩较差的学生或表达不好的学生担任本组“发言人”,提高他们参与小组合作的积极性,给他们提供展示和锻炼的机会。本节课的不足在于讨论的内容缺少深度,如老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学生只是简单堆砌了几个词语,并没有深入地挖掘出人物形象的内涵。评课时,一位教师提出可以让学生为老人写一段颁奖辞,我想这应该是个好主意,学生可以深入地思考老人的优秀品质,同时达到练笔的目的。
四、必要的拓展有助于丰富语文课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本节课出示了一些人物的事迹或言论后,学生的思维活跃,表现积极,特别是电视连续剧《亮剑》中李云龙的话,让学生产生了共鸣。让学生认识到,原来生活中到处都是语文。这样,培养学生做个有心人,在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多思考,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文储备。
语文课应是充满情感与审美情趣的课,对于课文,教师应首先自己去读、去悟、去探究,使要教的课文化为自己的血肉,要有自己的理解。挖掘不深,肯定是蜻蜓点水,无法深入;没有心得,必然导致无法灵活驾驭。因此,语文课应当选准突破口,在充分尊重学生的情况下对课文进行深入的解读,让学生每节课都学有所获,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