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五首》学案
组编人: 审核: 2012/3/12
学习目标:鉴赏方法,把握情感。
课文导学:
一、了解散曲的发展。
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散曲最初主要是在市民中间流传,它是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学样式。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散曲能继承五代、两宋的词运,在元代韵文中占着重要的地位,是有其原因的:
(1)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内因)
(2)外乐番曲的传入。
(3)元代商业繁荣,城市兴起,文娱需求增加。
(4)蒙古贵族喜声色文娱——统治阶级的提倡。
(5)外族统治,汉人受尽压迫,或借散曲以抒郁愤。
二、了解作家、作品。
请参考课本和表下简介填写表格:名(姓名、字、号、谥号)、时(生卒年、时代背景)、地(籍贯、主要生活地区)、著(代表作、作品集、名句)、评(后世的评论、作家的创作风格)。
|
名 |
时 |
地 |
著 |
评 |
|
张可久 |
|
|
|
|
|
白朴 |
|
|
|
|
|
关汉卿
|
|
|
|
|
|
王实甫
|
|
|
|
|
|
马致远
|
|
|
|
|
张可久(约1280~1348后)元代散曲作家。名久可,号小山。庆元(今浙江宁波)人。张可久是元代散曲“清丽派”的代表作家。《录鬼簿》把他列入“方今才人相知者”一类。他的生平不可详考,只知他颇长寿,至正年间尚在世。《录鬼簿》说他:“路吏转首领官”,首领官为民务官,相当于税课大使(又有说是掌文牍的小吏)。他还曾为“桐庐典使”,70多岁时曾为“昆山幕僚”,约80岁左右尚为“监税松源”。他时官时隐,足迹遍及江、浙、皖、闽、湘、赣等地,一生奔波,不太得志。
张可久长期为吏的身世,对他的创作很有影响。生活的坎坷,不免使他抑郁感伤,他的《庆东原•和马致远先辈韵》九首,抒发了穷通无定,世态炎凉的感慨。有时不免联想到百姓的疾苦和世道的险恶:“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卖花声•怀古》),“比人心山未险”(《红绣鞋•天台瀑布寺》)。他在《醉太平•感怀》中,更写道:“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粘便滚。文章糊成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葫芦提倒稳”,揭示了当时社会黑白颠倒、贤愚不分的现实。只是这种愤世疾俗的作品,为数不多。
向往归隐,描写归隐生活的情和景,在张可久的作品中更多一些。“归隐”虽然是一个传统的题材,而对张可久来说,有其特殊的深切的思想内涵。他一生奔波于宦海,在悬车之年尚出仕小吏,有不得已的苦衷。因此在以“归兴”、“旅思”、“道中”命名的篇章中,常常表现出悲凉的情绪和对安定的田园生活的渴望。如:“二十五点秋更鼓声,千三百里水馆邮程。青山去路长,红树西风冷,百年人半纸虚名”(《沉醉东风•秋夜旅思》),客观上反映了元代士人沉抑下僚的艰辛颠沛的境况。张可久笔下的隐逸生活,又是表现得那样恬淡闲适,如“依松涧,结草庐,读书声翠微深处。人间自晴还自雨,恋青山白云不去。”(《落梅风•碧云峰书堂》)由于他经历丰富,游遍江南胜景,所以还有不少写景之作。
白朴(1226~1306以后)元代戏曲作家、词人。字太素,号兰谷。初名恒,字仁甫。山西河曲人,客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父白华为金枢密院判官。白朴幼年蒙古军攻占南京(今开封),父母离散,曾由元好问照料。蒙古灭金后,白朴终生不仕。后移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与诸遗老诗酒往还。作杂剧16种,今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三种,而以《梧桐雨》为代表作。《梧桐雨》取材于唐代陈鸿《长恨歌传》,以李隆基、杨玉环二人爱情为主线,反映了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李、杨二人既有同情又有批判,主题思想较复杂,艺术表现亦较成功,对清代的传奇戏曲《长生殿》有重大影响。白朴也是元代有成就的散曲作家之一。散曲内容大多是叹世、咏景和闺怨之作。曲词秀丽清新,有些小令颇有民歌特点。白朴的词流传至今100余首,大多为怀古、闲适、咏物与应酬之作,豪放婉约兼而有之,不少怀古之作,寄托了故国之思。今存《天籁集》词2卷。散曲存小令37首,套曲4首,今人隋树森《全元散曲》收录。
课堂演练:
1.这首小令的主题是什么?透过这首小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处世态度是怎样的?
2.分析曲中“水晶环”这一意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3.请解说五六七句“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作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的意思和特色。
4.请把第四首王实甫的《别情》翻译成现代汉语。
5.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习题。
①小令共写了几种事物?具体指哪几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全曲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B.第二句用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④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阅读探究:
双调夜行船(秋思)
⑴梦蝶:《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这句话是说人生就像一场幻梦。
⑵“急罚盏”句:赶快行令罚酒,直到夜深灯熄。夜阑,夜深,夜残。
⑶秦宫汉阙:秦代的宫殿和汉代的陵阙。
⑷不恁(nèn):不如此,不这般。
⑸龙蛇:这里指刻在碑上的文字。古人常以龙蛇喻笔势的飞动。李白《草书歌行》:“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
⑹投至:及至,等到。
⑺“鼎足”句:言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势,到中途就夭折了。最后的胜利者到底是魏呢?带是晋呢?
⑻好天良夜,好日子,好光景。
⑼看钱奴:元代杂剧家郑廷玉根据神怪小说《搜神记》,关于一个姓周的贫民在天帝的恩赐下,以极其悭吝、极其刻薄的手段,变为百万富翁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为富不仁,爱财如命的悭吝形象——看钱奴。
⑽锦堂风月:富贵人家的美好景色。此句嘲守财奴情趣卑下,无福消受荣华。
⑾添白雪:添白发。
⑿鸠巢计拙:指不善于经营生计。《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朱熹注:“鸠性拙不能为巢,或有居鹊之成巢者。”
⒀葫芦提:糊糊涂涂。
⒁彻:了结,到头。
⒂裴公:唐代的裴度。他历事德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五朝,以一身系天下安危者二十年,眼见宦官当权,国事日非,便在洛阳修了二座别墅叫做“绿野堂”,和白居易、刘禹锡在那里饮酒赋诗。 ⒃陶令:陶潜。因为他曾经做过彭泽令,所以被称为陶令。相传他曾经参加晋代的慧远法师在庐山虎溪东林寺组织的白莲社。
⒄北海:指东汉的孔融。他曾出任过北海相,所以后世称为孔北海。他尝说:“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⒅东篱:指马致远。他慕陶潜的隐逸生活,因陶潜《饮酒》诗有“采多数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乃自号为“东篱”。
秋思本是我国古典诗词的传统题目之一。长期以来,人们由这一题目生出的无数感慨,已使秋思的词义本身便凝聚着思索自然之秋和人生之秋的丰富内涵。而马致远《秋思》更是包孕弘深、独具一格。这一套曲将参透名利、离绝是非的处世哲学寄托在叹古讽今、嘲风弄月的牢骚里,浓缩了他在《陈抟高卧》、《黄粱梦》等剧目和其他散曲中反复宣泄的内心苦闷,表现了他因半世蹉跎、饱谙世情而形成的纵酒肆志、超然尘外的人生态度。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可说是文人咏怀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先秦到两宋,凡是进步的文人,即使处在最黑暗的时代和最坎坷的境遇中,无论怎样昏酣遗世,在内心深处总还多少保留着一点立功立德的理想。但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曾像元代这样善恶颠倒、是非不分;这样把文人打入社会的最底层。因而元代文人对现实大多是彻底绝望的:“青史内不标名”、“把功名富贵都参破”(张养浩《辞官》),“无是无非快活煞”(孛罗御史《辞官》),仕途顺利的文人尚且作如是之想,压在社会下层的文人也就可想而知了。马致远的《秋思》正是将这种看穿一切的普遍情绪提到历史的高度来认识,更集中更凝炼地反映了元代愤世疾俗者的共同心理状态。
马致远的《秋思》从思想内容上扩大了散曲的表现范围;并充分利用元曲语言俚俗明快、句式节奏自由的特点,从表现艺术上提高了散曲的境界。这一套曲由七支曲子组成,第一支曲以人生当及时行乐的感慨领起全篇。题为秋思,不写秋景,但迟暮之悲、忆旧之情处处关合“秋”字,实是从人生的晚景虚写自然的秋意。反过来,“今日春来,明朝花谢”写韶华过隙之感,则是以自然之春倒映人生之秋,“今日”、“明朝”的夸张更加强了光阴流逝的急速感,春花又与“梦蝶”在字面上相照应。“梦蝶”用《庄子·齐物论》的典故,既烘托了百年犹如一梦的迷惘之感,又以词藻的装饰美点缀了春意。人生如梦已成滥调,庄周梦蝶也是熟典,但用惜春之情反写悲秋之思,尚不落俗套。末句“急罚盏夜阑灯灭”利用虚词的省略造成意思的含混,又从及时行乐的老话中翻出新意:“急罚盏”三字声短调促,把催人赶快行令罚酒的意思连同急不可待的语气一起传达出来了,而这三字与“夜阑灯灭”之间又有一个停顿,便兼有两重含意:一是赶快罚酒直到夜深灯息,即“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之意;一是赶快罚酒--却已夜阑灯灭,也就是即使急急行乐,犹恐不能及时之意。这支曲缓起急收,以入声为平声。起调平稳,与长嗟短叹的表情相应,愈往后愈急促,在言犹未尽时顿断,这就为以下六支曲子展开古今纵横之谈留下了余地。
第二、三、四支曲子从兴亡之悲谈到贪财之愚,慨叹所谓名标青史、功业不朽、富贵久长的虚幻,以证明及时行乐的实在。秦宫汉阙化为一片衰草,成了放牧牛羊的原野,昔日繁华已成过眼云烟,只落得渔夫樵子几句闲话。如此悲凉的意绪却化为一句刻薄的挖苦:若不这般兴衰更替,渔樵便没有闲话可说了。这出人意表的冷嘲应有无限感触,可又将千古兴亡说得何等无足轻重。至此意犹未足,还要追补一层:纵然是留下几座荒坟,横着几块断碑,也因年代久远而无法辨认那上头模糊的字迹了。古人将刻石立碑看作不朽功名的象征,此处“龙蛇”本指碑刻文字龙走蛇舞的笔势,但这词也常用于比喻古代帝王,所以“不辨龙蛇”语意双关:既然连铭功记史的碑文都已字迹莫辨,那么后人又如何分辨历史上那些龙争蛇斗的风云人物呢?“秦宫汉阙”着眼于帝王生前之贵不能持久,“荒坟““断碑”着重于死后之名不能永存,这就用虚无主义的历史观彻底否定了历代文人所讴歌的青史留名的人生理想。
第三支曲直接用议论和反问对英雄豪杰建功立业的意义提出了怀疑。“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两句,由于押韵和字数的限制,实为倒装:多少英雄豪杰,到头来连荒坟断碑都没有,他们的葬身之地已变成了狐狸野兔出没的场所。这一倒装恰好利用“投至”二字含有“及至”的意思,在语气上与第二支曲承接,情绪和句意也正相连属。鼎足三分指魏、蜀、吴三国之争,也兼指所有群雄纷争的时代,正如秦宫汉阙不限于秦汉,也代表所有强盛统一的王朝,这虽是诗词曲怀古咏史的常套,却也有典型意义,且正好按朝代顺序排列,使两支曲连成一气:鼎足三分的功业半途夭折,到如今魏在哪里,晋又在哪里呢?千秋功罪,后人又当怎样评说?所以这茫然的一问与“不辨龙蛇”之意相生发,抹掉了多少豪杰争夺天下的功过成败和是非。回过头来再看看那些狐踪兔穴,已被历史湮没的英雄们当初逐鹿中原的纷争也就像兔奔狐逐一样没有意义。这一支曲结尾连用两个叠问,使魏、晋和秦、汉首尾呼应,字法灵活多变,章法周密严谨。
第四支曲由叹古转为讽今,内容与上二支曲并列,意思更透过一层:帝王豪杰的功业尚且化为乌有,更何况看钱奴的万贯家财。可笑这些人心硬似铁,一味地爱钱如命,看不透人生好景不常,为欢几何,空使锦堂风月虚设,根本不懂得赏心乐事。“锦堂”用宋韩琦在相州故乡筑昼锦堂的故事,泛指富贵人家的第宅。全曲四句,分两层递进,看钱奴的庸俗愚蠢和昼锦堂的良辰美景两相对照,俚俗的白话和清雅的词藻各得其所。元代另一个杂剧家郑廷玉根据神怪小说《搜神记》所作的《看钱奴》,写一个周姓贫民得天恩赐,变成一个为富不仁、极其吝啬刻薄的百万富翁,有助于理解“天教富,莫太奢”的意思。此处讥刺看钱奴的贪吝鄙俗,实际是将汉诗中“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贪财爱惜费,但为后世嗤”(汉乐府《西门行》)的老调翻为新曲。 以上三支曲子已将功名富贵都参破,第五、六两支曲子便转而陈述自己的人生哲学。“眼前红日又西斜”写一日之内光阴的流逝,遥承“百岁光阴”而来,“疾似下坡车”的比喻从羲和驾日车的常用典故脱出,化雅为俗,生动有趣。“晓来清镜添白雪”反用李白“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成青丝暮成雪”的意思,引出“上床与鞋履相别”这句玩笑,好象把俗话说的“今晚脱下鞋和袜,不知明天穿不穿”稍加提炼发挥,便成了至理名言。不过这句貌似参透生死的俏皮话里隐藏着愤世疾俗的深意,所以紧接着劝人莫笑自己像不会筑巢的斑鸠那样拙笨,这不过是糊里糊涂地装傻而已。自称不善营生之计,其实倒是离绝名利是非的上计,明说一向装呆,又点出浑浑噩噩混世的不得已。下一支曲说:“利名竭,是非绝。”正是上一支曲结尾的言外之意。“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三句鼎足对,用鲜明的对比色描写自己隐居尘外的清幽环境,构图别具匠心:绿树青山本来一近一远,层次分明,但一遮屋角,一补墙缺,便像一圈遮挡红尘的屏障,将自己严严实实地封闭在“竹篱茅舍”中,造成了隔绝是非名利的小天地。上一支曲全用散句,既无对仗,又无雷同的句法,这一支曲全为对句,散而有序,整而不板,雅词与俗调相间,典故和俚语并用,活泼和谐,妙趣横生。
最后一支曲煞尾,正面点题:可叹人生在世,只有睡觉时才得安宁,天一亮便有万事干扰不休。蛩吟即蟋蟀叫,至此才扣住秋景。人间万事归结到一点,无非是争名夺利,所以下面用一组鼎足对,将古往今来世上的一切纷争都比喻为“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蚁阵蜂衙”、“浮生如争穴聚蚁”的说法虽在元曲中常见,这三句却因连用确切精当的叠字排比对仗,把蚁穴、蜂窝、蝇群的形状写得特别麻人。作者的功力还不仅在于能将封建社会中世人的丑态形容到如此恶心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能以迥异于世人的高雅情趣与之相对照,表现出细宇细宇宙、小万物、俯视尘世的超然神情。
课外连接:
【参考答案】
1.这首小令辛辣地讽刺了不择手段追求金钱的无耻之徒,揭露了世俗风气的腐败,指出贪财是世风腐败的根源。作者痛恨丑恶的世风,不甘同流合污,只求独善其身。
2.清白纯洁的人一进入污浊的社会环境,沾染恶习,就会同流合污、营私舞弊起来。
3.这三句的意思是:读书写文章,本应经时济世,沾溉后人,可现在竟成了升官发财、狗苟蝇营的手段;门庭本是用以接待亲友宾朋之地,可现在竟变成专门坑害别人的陷阱,设置机关的场所;清正廉洁的人本应受到晋升褒奖,可现在竟被贬斥打击,让你倒在地上站不起来。这三句鼎足对,音节可铿锵,语调冷峻,辛辣的讽刺中充满愤激不平之气,不仅对拜金主义者之卑劣无耻极尽嬉笑怒骂的谴责,同时对社会上是非颠倒,贤愚不分的现象,也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鞭挞。
4.【译文】
自从离别后我一回回把你遥望,但只见远山一重又一重,苍苍茫茫。更不堪加上一道道河流,闪动着粼粼波光。不觉间杨柳又已吐绵,柳絮一团团随风飘扬,桃花绽放着绯红的醉颜,逞弄着妖娆的艳妆。时而春风带着诱惑的花香,一阵阵透入闺房;时而暮雨淅淅沥沥,使紧闭重门的深院倍觉凄凉。我害怕黄昏,偏偏忽然间又到了黄昏时光,想不再痛苦,却怎能禁住内心的极度悲伤!脸上的旧泪才干,新泪又滚下眼眶;我已愁魂破碎,思念着的你也一定肝肠寸断。这一个春天,我消瘦了几分容光?只见腰带,已经宽松出三寸多长。
5.①十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②断肠人在天涯。
③D ④C |